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比肩諾獎 或促成投資新主題

2020-11-23 人民網財經頻道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昨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攻克世界難題。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世界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發現,將對信息技術進步產生重大影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稱讚其是諾貝爾級的成績。A股中,與此次實驗相關以及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科研合作密切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如綜藝股份(600770)、福晶科技(002222)、同方股份(600100)等。

  「量子霍爾」是諾獎熱門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在一個通有電流的導體中,如果施加一個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由於洛倫茲力的作用,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產生偏轉,從而在垂直於電流和磁場方向的導體兩端產生電壓,這個電磁輸運現象就是著名的霍爾效應。

  1880年,霍爾在研究磁性金屬的霍爾效應時發現,即使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這種零磁場中的霍爾效應就是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電導是由於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而產生的,因此是一類新的重要物理效應。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1980年開始,德國、美國科學家相繼發現了整數量量子效應和非數量霍爾效應,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因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也被視作「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重要成員」。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歷時4年完成的研究報告3月15日曾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視作「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量子反常

  霍爾效應意義重大

  量子霍爾效應的重要性在於它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從而推動信息技術的進步。然而,由於普通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用到非常強的磁場(通常需要的磁場強度是地磁場的幾萬倍甚至幾十萬倍),應用起來十分昂貴和困難;而且其體積龐大(衣櫃大小)也不適合於個人電腦和可攜式計算機。

  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美妙之處就在於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人類有可能利用其無耗散的邊緣態發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從而解決電腦發熱問題和摩爾定律的瓶頸問題。這也是各國科學家為什麼會特別重視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原因。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將會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帶領的團隊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長了高質量的磁性摻雜拓撲絕緣體薄膜,將其製備成輸運器件,並在極低溫環境下對其磁電阻和反常霍爾效應進行了精密測量,終於發現在一定的外加柵極電壓範圍內,此材料在零磁場中的反常霍爾電阻達到了量子霍爾效應的特徵值。世界難題得以攻克。

  關注相關受益公司

  受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成功的推動,與實驗內容相關、與清華大學科研合作密切的A股上市公司值得關注,如綜藝股份、福晶科技、同方股份等。

  綜藝股份(600770):公司2006年11月與清華大學等合資設立綜藝超導科技有限公司,開發高溫超導濾波器技術(佔44%股份),目前能夠完整擁有智慧財產權和產品生產能力的只有美國和中國,該高溫超導項目為國家863的重大項目,擁有完整的自主智慧財產權。2012年公司高溫超導濾波系統實現規模商業應用,該項目負責人就是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曹必松,而此次清華大學物理系薛其坤院士帶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教授在β-FeSe超導薄膜的分子束外延生長和超導電性研究方面已開展了深入的研究。未來清華大學物理系科研成果的商業應用,公司由於有長期合作關係,先發優勢明顯。

  福晶科技(002222):中科院旗下上市公司,主要從事非線性光學晶體、雷射晶體及精密光學元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是全球領先非線性光學晶體與雷射晶體元器件製造商,是LBO、BBO非線性光學晶體元器件、Nd:YVO4雷射晶體元器件以及Nd:YVO4+KTP膠合晶體等產品全球規模最大製造商,是國內最大KTP非線性光學晶體元器件製造商。作為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旗下的上市平臺,公司通過承接大股東的科研成果,積極延伸產業鏈,為公司培育新的增長點。該股昨日尾盤快速拉升,截至收盤上漲1.57%。

  同方股份(600100):公司依託清華大學的科研實力與人才平臺,圍繞「技術+資本、合作+發展、品牌化+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在信息、能源環境兩大產業方向上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以計算機、數字城市、物聯網應用、微電子與射頻技術、多媒體、半導體與照明、知識網絡、軍工、數位電視、環境科技等十大主幹產業為核心的發展格局。此次清華大學教授的重大發現,對工業未來科技產業化將起到帶動作用。該股昨日小幅震蕩上行,收漲0.86%。

(來源:中國證券報)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06年, 美國史丹福大學張首晟教授領導的理論組成功地預言了二維拓撲絕緣體中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並於2008年指出了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新方向。2010年,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方忠、戴希等與張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摻雜的三維拓撲絕緣體有可能是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這個方案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 量子霍爾家族的新成員 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宏觀量子效應,是微觀電子世界的量子行為在宏觀尺度上的一個完美體現。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一個至今尚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資料圖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曾難住科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系列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拓撲量子物態這一新研究領域,還為發展未來的低能耗電子器件指明了新的方向。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資料圖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曾難住科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系列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拓撲量子物態這一新研究領域,還為發展未來的低能耗電子器件指明了新的方向。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美專家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諾獎級成果
    美專家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諾獎級成果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林小春 任海軍        中國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表示,目前的主要限制在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只有在超低溫條件下(絕對零度即零下273攝氏度以下)才能觀察到,「如果將來能在室溫環境(20攝氏度)下做到這一點,那麼製造出iPad平板電腦大小的超級計算機並非不可能,但還需要在材料方面有重大突破」。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相關閱讀:背後故事——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實驗上攻克量子世界制高點  13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先後發現了霍爾效應和反常霍爾效應。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這兩項成果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世紀80年代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使人們開始利用數學中拓撲的概念用來理解物質形態,為凝聚態物理帶來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種不需要外磁場就可以實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薛其坤院士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普通人來說,拗口而晦澀。但在物理學家眼中,它"神奇"又"美妙"。因為它的發現可能帶來下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採用這種技術設計集成電路和元器件,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做成平板電腦那麼大,智慧型手機的內存可能會提高上千倍!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昨天,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這項重大發現。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要實現這種量子霍爾效應所佔的磁場,是地球地磁場的十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要產生這樣的磁場需要一個非常大的設備,一般來講的話是和冰箱那麼大,一個計算機的晶片很小,顯然這種量子霍爾效應很難得到應用。 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好處在於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因此這項研究成果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進程。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示意圖,拓撲非平庸的能帶結構產生具有手徵性的邊緣態,從而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理論計算得到的磁性拓撲絕緣體多層膜的能帶結構和相應的霍爾電導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薛其坤揭秘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電子運動的交通規則
    (原標題:揭秘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獲獎項目「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攻克量子世界制高點)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英專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預示新時代的來臨
    英專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預示新時代的來臨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劉石磊        中國科學家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英國牛津大學專家對此發現予以高度評價,並指出這一成果預示著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