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電腦或不需散熱

2020-11-27 搜狐網

  新京報訊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日稱讚這項科研成果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

  昨天,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

  為了實現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中國科學家團隊整整花了四年時間。4年間,薛其坤和他的團隊測試了1000多個樣本,在極其嚴格的要求下完成了這一實驗。

  影響

  未來電腦或不再需散熱器

  這項研究成果的長遠意義在於將推動新一代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進程。

  據介紹,在當今信息社會,半導體技術飛速發展,但電腦運行中熱量如何散發成為困擾半導體和信息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現將有望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可使電子在不需要強磁場的情況下,按照固定軌跡運動,減少電子無規則碰撞導致的發熱和能量損耗。通過密度集成,將來計算機的體積也將大大縮小,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做成現在的IPAD那麼大,未來電腦也可能不再需要散熱器。

  由於科研條件等因素制約,從實驗室到實際應用,要走的道路還很長。為此次實驗發現提供理論支持的史丹福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千人計劃」教授張首晟說,要將這項實驗成果在實際中予以應用,還需要實現從實驗條件下的超低溫到高溫的過程,他對這個很有信心。

  名詞解釋

  何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薛其坤解釋,量子霍爾效應就定義一個規則:原來電子在運動過程中碰到雜質,能被反射回來。而現在不再反射回來,要按照規則朝前走,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實現了非常低的能耗。但是量子霍爾效應一直沒有實際應用,原因之一就是要實現霍爾效應需要加一個非常大的磁場,「一個小晶片為了低能耗的概念,需要外加一個比十個計算機還大的磁鐵,顯然從經濟上沒有意義。」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就是在無磁場中實現的,將推動未來無能耗電子學的發展。

  反常霍爾效應: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

  量子霍爾效應:霍爾效應的量子力學版本。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零磁場中實現量子霍爾效應。

  雖然對獲諾貝爾獎的具體條件無法定義,但我相信99%在前沿物理學做研究的人都會同意這(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諾貝爾獎級的成果……過去人們總認為中國人不善於做實驗,只會搞理論,其實中國已有世界一流實驗室,加上中國人的勤奮和團隊合作精神,是能夠做出一流的實驗的。

  楊振寧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郭少峰 新京報製圖/師春雷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因為常態下晶片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則,讓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這就好比一輛高級跑車,常態下是在擁擠的農貿市場上前進,而在量子霍爾效應下,則可以在『各行其道、互不幹擾』的高速路上前進。」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我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記者李江濤)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們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科學家從實驗中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現象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打開諾貝爾獎富礦的鑰匙--中國數字科技館
    量子霍爾效應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二維電子系統在低溫強磁場極端條件下的奇妙量子行為;另一方面,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有望通過開發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從而引領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此前,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仍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比肩諾獎 或促成投資新主題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昨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攻克世界難題。  1880年,霍爾在研究磁性金屬的霍爾效應時發現,即使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這種零磁場中的霍爾效應就是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電導是由於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而產生的,因此是一類新的重要物理效應。  事實上,從上個世紀1980年開始,德國、美國科學家相繼發現了整數量量子效應和非數量霍爾效應,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與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效應,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薛其坤教授團隊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世界首次。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4月9日,由這位教授領導,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團隊宣布,他們從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們的論文,3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科學》上。 對普通人而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不僅是一個讓人云裡霧裡的科學名詞,它還意味著某種科幻小說般的未來生活:若這項發現能投入應用,超級計算機將有可能成為iPad大小的掌上筆記本,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待機時間,還將擁有當代人無法想像的快速。
  • 《科學》發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
    這個結果證實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存在,這是量子霍爾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如圖所示)。這個現象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也就是自旋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如果量子自旋霍爾系統中一個方向的自旋通道能夠被抑制,比如,通過鐵磁性,這自然的會導致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鐵磁導體中的霍爾電阻由正比於磁場的正常霍爾效應部分和正比於材料磁化帶來的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組成。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指的是反常霍爾效應部分的量子化。量子自旋霍爾效應的發現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研究進程。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2018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有多「反常」?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薛其坤院士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對普通人來說,拗口而晦澀。但在物理學家眼中,它"神奇"又"美妙"。因為它的發現可能帶來下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採用這種技術設計集成電路和元器件,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做成平板電腦那麼大,智慧型手機的內存可能會提高上千倍!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報導,昨天(4月10日),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中國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楊振寧:我認為是從中國的實驗室裡頭第一次做出來了,發表出來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的論文,這個不只是清華大學科學院的喜事兒,我認為也是整個國家發展的一個大喜事。 昨天,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這項重大發現。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璀璨明珠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然而,從真實材料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實驗上一直沒有取得任何進展。薛其坤說,要觀察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需要材料的性質同時滿足三個苛刻條件:絕緣的、拓撲的、磁性的。但在實際材料中,實現以上任何一點都具有相當大難度,更別說同時滿足三點。「就如同要求一個人同時具有短跑運動員的速度、籃球運動員的高度、體操運動員的靈巧一樣。」
  • 【中國新聞網】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之後
    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讓他一下子成為輿論的焦點,採訪媒體多起來,會議、演講也更多了,他深感「壓力山大」。  今年3月15日《科學》雜誌在線發文,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中國科學家從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一個重要物理效應,也是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