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獎級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2020-11-23 科學網

薛其坤在新聞發布會上

儘管「貴」為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在上周之前的清華校園,薛其坤還不是一個多麼引人注意的角色。不止一個見過他的人表示,幾乎聽不懂這位中科院院士與別人隨口說起的科研內容。

 

事實上,他即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4月9日,由這位教授領導,來自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組成的團隊宣布,他們從實驗中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們的論文,3月15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科學》上。

 

對普通人而言,「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不僅是一個讓人云裡霧裡的科學名詞,它還意味著某種科幻小說般的未來生活:若這項發現能投入應用,超級計算機將有可能成為iPad大小的掌上筆記本,智慧型手機內存也許會超過目前最先進產品的上千倍,除了超長待機時間,還將擁有當代人無法想像的快速。

 

這一發現甚至令年過九旬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都激動了:「這是從中國的實驗室裡頭,第一次做出並發表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那一時刻,我們看到我們深刻的信念,在大自然裡果然是被實現了」

 

普通人幾乎沒人知道什麼叫「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但1879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發現的「霍爾效應」,實際上已經被應用在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測量磁場,測量運動事故,也可以生產新的器件,比如汽車的裡程表、速度表,以及點火系統。

 

這一次,薛其坤團隊的最新發現,在科學家眼中,更是一個極為美妙的現象。

 

在擺滿儀器設備的實驗室,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王亞愚試圖通過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外界解釋他們的研究。他手持的筆記本電腦屏幕上播放著動畫:一個透明的長方體物件內,許多玫紅色小顆粒正在橫衝直撞。

 

「如果這是一個一般的金屬材料或者半導體材料,那裡面的電子運動是非常無序的。它們雜亂無章,互相碰撞。這就引起電子器件的速度降低,而且會使能耗增大。」

 

雖然肉眼看不到這些到處亂跑的電子,但誰都會在生活中感受到它們的存在,譬如,儘管有風扇「呼啦呼啦」地吹,工作多時的筆記本電腦卻還是熱得燙手,反應緩慢得像老牛爬坡。

 

但這些粒子卻是可以被科學家們「管」起來,順著一定規律在材料內老老實實排著隊跑步的。

 

「如果我們在材料上加一個強磁場,非常強的磁場,電子運動就變得有規律了——它們在材料的兩端,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車一樣,這麼反向運動,這時候,電子運動速度就變快了。」王亞愚教授解釋說。

 

動畫中,玫紅色小顆粒乖乖地排在材料兩邊,一邊的隊伍向前跑,對面的隊伍則向後跑,就像公路上遵守交通規則的往來車輛,在不同的車道裡暢通無阻。

 

在上世紀80年代,這種量子霍爾效應被德國物理學家馮·克利青在研究極低溫度和強磁場中的半導體時偶然發現。這一成果讓他獲得了198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只是,要讓肉眼都看不到的電子像動畫中那樣規律地運動,需要極強的磁場:至少得是一個一人高,冰箱一般大小的設備。運作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極其昂貴。

 

顯然,這不是一件能走出實驗室的「降溫提速設備」。

 

這也就是為什麼薛其坤的團隊在實驗中觀測到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這麼重要、又是這麼優美了:在零磁場中,材料的反常霍爾電阻達到量子電阻的數值,並形成一個平臺,也就是說,在微觀世界中,那些原本亂衝亂撞的電子們正循著「高速公路」暢通有序地運動著。這一次,沒有強大的磁場。

 

這一場面證實了科學界等待多年的預言。

 

「這是量子霍爾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一位美國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撰文稱,「不需要外磁場的量子霍爾態的實驗觀測,使人們終於能夠完整地研究量子霍爾效應的三重奏了」。

 

在得知這一結果的時刻,薛其坤的合作者,曾經預言過自旋量子霍爾效應的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想起了老師楊振寧曾對他們說過的話:任何科學發現,都早已存在於自然界中。

 

「在發現的那一時刻,我們看到我們深刻的信念,在大自然裡果然是被實現了,這種感受是科學家最最大的一種回報。」

 

那是2012年的10月12日,距離霍爾最初發現這種電磁效應已130年有餘,距離薛其坤的團隊開始實驗,也已整整4年。

 

「吃飯,睡覺,做研究」

 

在同行中,已經有300多篇SCI論文發表的材料物理學家薛其坤以勤奮刻苦著稱。他有一個「比『院士』更響亮的名號」,叫「7-11」:早上7點進實驗室工作,一直幹到晚上11點。在進行實驗的4年中,他的團隊先後嘗試了1000多個拓撲絕緣體樣品。

 

磁性拓撲絕緣體,是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理想系統。要實現量子反常效應,對材料的要求非常高:這種材料必須具有拓撲特性,具有長程鐵磁序,體內則必須是絕緣態。按科學家的解釋,就好比要求一個人具有劉翔的速度、姚明的高度和郭晶晶的靈巧。

 

在薛其坤的指導下,研究者們用於實驗的拓撲絕緣體樣品是以「原子」為單位的:在100萬個原子中,只能有一個雜質原子。這1000多個不到小拇指指甲蓋大小的特殊實驗材料,都需要在超真空環境中慢慢長出來。它們的厚度得是5納米,高1納米或是低1納米都不行。

 

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團隊成員,每天都通過電話和郵件交流實驗結果,隔兩三周就充分討論實驗的所有細節。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們得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結果。負責測量反常霍爾效應的王亞愚教授形容,那時他們都「不大好意思見薛老師」。

 

但團隊領導者薛其坤耐得住性子。他是過過苦日子的人。小時候,母親得到了一條珍貴的牛肉,捨不得吃,一定要等著出外上學的孩子回家,才把已經風乾的牛肉慢慢在水裡浸開,包了餃子吃。

 

很多年以後,這個從沂蒙山區走出來的農村孩子還記得,年少時第一次進縣城,如何被那裡的繁華震驚。他對家鄉記者描述說,那心情就像臨沂人的一句笑談,「蒙陰就像是北京一樣,是個大地方」。

 

當時這少年心中的「最高理想」,就是在那個蒙陰縣城中「找個工作,娶個媳婦」。這理想人生至少實現了一半,薛其坤後來確實娶到了一個蒙陰媳婦。

 

另一半人生也許有些超出他最初預想的軌道:在日本和美國留學,35歲晉級教授,41歲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我根本沒想到自己會是個科學家……只想有事幹,踏踏實實做點事。」

 

在證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成果發布後,有網友在微博上對著「薛其坤」這名字大發感慨:當年這個人去他們學校講座,沒人聽,他還被拉去充數——近幾年,薛其坤曾在復旦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高校,作過以「個人成長的體會」為內容的報告。

 

他人看來幾乎是一帆風順的履歷,在當事人心中則另有滋味:大學畢業後一次次想考研,第一次考哈爾濱工業大學,高等數學只考了39分,落榜;兩年後報中科院物理所,物理考了39分,又落榜。

 

第三年,他終於考上了中科院的物理所。但之後的幾年裡,這個大齡研究生「整天處在維修儀器的苦惱狀態中」。當年,物理所的設備不靈光,常常做不了實驗。就算一次次做實驗,但得到的數據也總是對不上號。

 

直到全無日語基礎的他被送往日本東北大學聯合培養,生活才逐漸順利了起來。正是在日本導師櫻井利夫的要求下,他養成了「7-11」的工作習慣。隨後他被櫻井先生推薦至美國北卡羅來那州立大學D.E.Aspnes門下做博士後,這位老先生也極有個性,每次實驗室外出聚餐,年過六旬的他總會騎著摩託車,帶上一個學生,順著高速公路一路風馳電掣而去。

 

如今,當薛其坤成為整個研究團隊的中心人物後,他也極其擅長發現每一個人的優點,為整個團隊鼓勁兒。

 

留學經歷還磨礪了薛其坤「流利的山東口音英語」:「俺沒啥子能耐,別人上臺不敢講,俺膽子大,敢講!」

 

與薛其坤有接觸的人眾口一詞地描述說,這位科學家風趣幽默,精力充沛。他喜歡踢足球,愛看武俠小說,早年生活中令人愉快的消遣是在樓道裡打麻將。而他的研究生們則提到,這位導師每次出差後回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實驗室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發現,哪怕已經是晚上12點。

 

在就任清華教授之後的一次採訪中,他對記者介紹說,自己的團隊來自五湖四海,有著共同的志向。誰知對方問他:您的團隊成員有什麼共同愛好嗎?

 

這位團隊老大思索了片刻之後說:吃飯、睡覺、做研究。

 

上周,在「證實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發布會上,楊振寧為這群中國學者的新發現補充說,有一點值得人們去思考: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全世界很多實驗室都在鑽研,為什麼唯有清華大學與物理所的合作成功了?「我想這與中國整個科研體系的體制,跟中國傳統的人文關係都有非常密切的直接關係。」

 

「這可能是我們兩個人人生當中最最喜悅的那一天」

 

2012年10月12日晚上10點35分,薛其坤接到團隊成員、博士生常翠祖的一條簡訊:「薛老師,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出來了,等待詳細測量。」

 

實驗測量到的數據是一條漂亮的曲線,與理想情況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行為完美地吻合。

 

團隊成員觀測到的現象,是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極低溫度下對拓撲絕緣體薄膜進行精密測量後獲得的。也就是說,目前要談論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還為時過早。畢竟,室溫要比實驗溫度高很多,《科學》雜誌上一篇文章也指出,實驗材料在其他方面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但對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科學家們而言,這一結果已經足夠令人驚喜。「這可能是我們兩個人人生當中最最喜悅的那一天。」張首晟後來在發布會上說。在座的楊振寧聽著這個學生的報告,也想起了1956年12月的某一天,吳健雄在電話中告訴他,她發現了宇稱是不守恆的。

 

「我認為是從中國實驗室裡頭一次,做出來了,並發表出來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這也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大喜事。」他一遍遍地對著不同的媒體說。

 

這篇論文發表後,清華大學的一名學生想起來,在從前的一次「文化素質教育講座」上,曾有學生對薛院士提問:「您是否有志為中國贏得諾貝爾獎?」

 

「沒有想過。」靜靜地想了一會後,他給出了這樣的回答。

 

「我認為一個不想得諾獎的科學家不是好科學家。」學生不依不饒。

 

但薛其坤就是沒有這樣的想法:「我在做科研時,沒想過這個問題」。(原標題:諾貝爾獎量級的發現出在中國實驗室)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薛其坤院士解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新聞—科學網
    》報導,昨天(4月10日),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的中國團隊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楊振寧:我認為是從中國的實驗室裡頭第一次做出來了,發表出來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的論文,這個不只是清華大學科學院的喜事兒,我認為也是整個國家發展的一個大喜事。 昨天,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這項重大發現。什麼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美專家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諾獎級成果
    美專家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諾獎級成果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林小春 任海軍        中國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他表示,目前的主要限制在於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只有在超低溫條件下(絕對零度即零下273攝氏度以下)才能觀察到,「如果將來能在室溫環境(20攝氏度)下做到這一點,那麼製造出iPad平板電腦大小的超級計算機並非不可能,但還需要在材料方面有重大突破」。
  • 中國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未來電腦或不需散熱
    新京報訊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昨日稱讚這項科研成果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  昨天,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可能是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有待實驗發現的成員。
  • 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中新社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引起國際物理學界巨大反響,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10日稱讚其是諾貝爾獎級的成績。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三年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從中國實驗室裡,繼鐵基超導、多光子糾纏、中微子振蕩後,我國物理學再獲突破性進展。1月8日,由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領銜的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獲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小標題)全球首次發現:中國實驗室裡產生的世界級基礎研究原創成果「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當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許多人都會一頭霧水。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10年,中科院物理所方忠、戴希帶領的團隊與張首晟教授等合作,從理論與材料設計上取得了突破,他們提出Cr或Fe磁性離子摻雜的Bi2Te3、Bi2Se3、Sb2Te3族拓撲絕緣體中存在著特殊的V.Vleck鐵磁交換機制,能形成穩定的鐵磁絕緣體,是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Science,329, 61(2010)]。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建立新的科學理論、發現新的科學效應和科學規律是基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薛其坤院士接受採訪時表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一個基於全新物理原理的科學效應,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獨立觀測到的不多的科學效應之一,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對人類科學知識寶庫的一個重要貢獻。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國實驗室裡做出來的「諾獎級成果」  新華社記者陳芳、胡喆、荊淮僑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向國博館長王春法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2012年底,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課題組於2013年將此項目成果發表於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該成果被認為是凝聚態物理學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評價其為「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國博收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科學儀器
    本報訊(記者盧旭)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代表國博對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及團隊成員的捐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並向捐贈方代表頒發收藏證書。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入藏國家博物館
    薛其坤院士介紹捐贈的科學儀器 潘旭臨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 應妮)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23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清華大學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團隊將自主研發的分子束外延蒸發源爐、樣品臺、掃描隧道顯微鏡用杜瓦等8件研究中所使用關鍵性科學儀器實物捐贈給國家博物館。霍爾效應是一種常見的電磁現象,廣泛應用於磁傳感器和半導體工業。1980年德國科學家馮?克利青發現的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1982年美國科學家崔琦和施特默發現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向人們揭示出一種新的物質態:拓撲量子物態。
  • 中國國家博物館入藏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
    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陳毓娟攝影)薛其坤院士為媒體介紹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科學儀器(陳毓娟攝影)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測量用的低溫樣品架和樣品(陳毓娟攝影)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2019年12月23日,清華大學物理系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 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為人類科學知識寶庫貢獻璀璨明珠
    圖為薛其坤院士在實驗室(新華網發)新華網北京1月8日電(凌紀偉)在1月8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領銜,由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摘得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編者按:近日,一則科學界的喜訊傳來:中國物理研究院及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團隊在磁性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獲得楊振寧稱讚。消息一出,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A股中跟該實驗密切合作過的上市公司有望大獲收益。  霍爾效應是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距今130多年前的1879年發現的一個物理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薛其坤送給世界的禮物,將帶來新的信息新革命
    而今天我們想要講的,是清華大學薛其坤,用 5 年時間不懈探索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他獻給世界的諾獎級禮物。1879 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帶電粒子(例如電子)在磁場中運動時會受到洛倫茲力的作用發生偏轉,那麼在磁場中的電流也有可能發生偏轉。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資料圖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曾難住科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系列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拓撲量子物態這一新研究領域,還為發展未來的低能耗電子器件指明了新的方向。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資料圖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曾難住科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系列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拓撲量子物態這一新研究領域,還為發展未來的低能耗電子器件指明了新的方向。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刊文評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驗發現—新聞—科學網
    ,以及此前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進行了評述。這個結果證實了期待已久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存在,這是量子霍爾家族的最後一位成員(如圖所示)。量子霍爾家族(括號中的數字表示對應的效應發現的年代)。H表示外加磁場強度,M表示自發磁化強度。這三種量子霍爾效應中,電子都是沿著無耗散的邊緣運動,材料內部是絕緣的。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相關科學儀器實物入藏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能夠充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機構,致力於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構建能夠反映當代科學研究和工業技術發展歷程的系統性館藏。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首次實驗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近幾年最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