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中心謝心澄教授及合作者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

2020-11-23 北大新聞網

2019/01/24 信息來源: 量子材料科學中心

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謝心澄教授與中心訪問學者蘇州大學陳垂針教授、北京師範大學劉海文研究員合作,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發現,由於實驗中體系的結構反演對稱性通常是被破壞的,這將導致體系的霍爾電導平臺轉變過程中出現臨界區間。標度分析表明這個相變屬於BKT相變這一新普適類。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1月15日的《物理學評論快報》【Phys. Rev. Lett.122, 026601(2019)】 。

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是一種新的量子物質態,具有重要的基礎研究和潛在應用價值。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轉變作為描述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性質的重要特徵,同時也是一類重要的通過實驗可觀測的量子相變。前人的理論認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傳統量子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霍爾電導平臺的轉變屬於同一普適類。但最近的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臨界指數以及霍爾電導的溫度依賴關係和量子霍爾效應的電導平臺轉變的普適值以及行為不同。與量子霍爾絕緣體不同的是,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中存在一個具有隨機磁疇的零霍爾電導平臺。因此,研究無序下隨機磁疇對零霍爾電導平臺的影響對量子反常霍爾絕緣體的理解至關重要。





(a)磁性拓撲絕緣體關於無序強度W和磁化強度〈Mz(r)〉/ Ms的相圖。在結構反演對稱性存在或被破壞的情況下,體系的自旋陳絕緣體(Spin CI)、陳絕緣體(CI)和普通絕緣體三個相分別被臨界點(虛線)或臨界區間分隔。(b)霍爾電導σxy及局域化長度Λ與磁化強度的關係


研究團隊利用精確的數值模擬研究了磁性拓撲絕緣體薄膜中磁疇的影響,發現結構反演對稱性決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電導平臺轉變行為。當體系存在結構反演對稱性時,體系可分解為兩個子系統,他們分別拓撲等價兩個陳數相反的陳絕緣體。因而,體系表現出傳統量子霍爾效應的單臨界點臨界行為。相反地,在目前實驗中體系的結構反演對稱性通常是被破壞的,這時兩個子系統會相互耦合導致體系出現臨界線(區間)的新臨界行為。標度分析表明,在結構反演對稱性被破壞的情況下體系相變屬於被稱為BKT相變的新的普適類。這些預言可在將來的輸運實驗中被驗證。

這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中國科學院大學先導項目基金和香港裘槎基金會等相關項目資助。

編輯:麥洛


相關焦點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物理系的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攻關團隊,經過數年不懈探索和艱苦攻關,最近成功實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國際上該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突破,該物理效應從理論研究到實驗觀測的全過程,都是由我國科學家獨立完成。  量子霍爾效應是整個凝聚態物理領域最重要、最基本的量子效應之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薛其坤: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中國對人類科學重要貢獻
    歷時4年努力,薛其坤教授團隊實驗了逾千個樣品,終於找到一種叫做磁生拓樸絕緣體薄膜的特殊材料,並從實驗中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同於量子霍爾效應,它不依賴與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效應,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
  • 薛其坤院士綜述文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20世紀80年代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使人們開始利用數學中拓撲的概念用來理解物質形態,為凝聚態物理帶來了巨大的概念突破,因此分別於1985年和199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並發展成為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磁性材料中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版本,是一種不需要外磁場就可以實現的量子霍爾效應。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中心林熙課題組與合作者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體系量子相變與標...
    量子霍爾效應中,從一個量子平臺到另一個量子平臺的相變可以用標度行為描述,目前已有一些理論研究和實驗工作。二維體系除了量子霍爾效應,還有很多其他有趣的量子現象,比如近些年為人熟知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新奇的軸子絕緣體態。軸子絕緣體態的特徵之一是其零霍爾電導,並且在拓撲絕緣體薄膜上下表面有反平行磁化的條件下出現。拓撲絕緣體薄膜上下表面有平行磁化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可能出現。
  • 中科大石墨烯與矽烯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獲得理論新突破
    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與物理系雙聘教授喬振華研究組與校內外同行合作在預言石墨烯和矽烯中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方面取得新突破,成果發表在3月14日和21日前後兩期的國際權威物理學雜誌《物理評論快報》上,後者併入選編輯推薦文章。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當今凝聚態物理領域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 薛其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與材料物理學
    1月8日,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完成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項目獲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薛其坤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世界上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實現了這一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薛其坤教授表示,材料生長動力學奠定了他們的研究基礎。本期特邀薛其坤院士介紹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發現實驗的過程以及背後的材料物理學研究。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首次觀測 帶動量子概念股集體漲停
    反常霍爾電導是由於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而產生的,因此是一類新的重要物理效應。  1980年和1982年,德、美科學家先後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並分別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因此,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也被視作「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重要成員」。領銜實驗的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說:「物理學家們認為量子霍爾效應家族中也應該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美專家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諾獎級成果
    美專家稱讚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為諾獎級成果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林小春 任海軍        中國清華大學和中科院物理所的聯合研究團隊日前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賽翁希克特別提到這一成果的作者之一、史丹福大學教授張首晟,稱讚其為「拓撲絕緣體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張首晟是美籍華人,擔任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在拓撲絕緣體、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自旋電子學、高溫超導等領域有傑出貢獻。        至於在實際應用方面,賽翁希克指出,「要走的路還很長」。
  • 清華大學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觸及諾貝爾獎
    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4月10日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實驗發現也證實了此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與史丹福大學理論團隊的預言。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
    4月10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教授高度評價了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美國《科學》雜誌於3月14日在線發表這一研究成果。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
  • 我國首次實驗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近日,我國在量子科學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被視為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作為微觀電子量子行為的宏觀體現,量子霍爾效應一直在凝聚態物理研究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可能在未來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然而,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施加強磁場,因此,造價昂貴、體積龐大等因素限制了其走向實際應用。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打開諾貝爾獎富礦的鑰匙--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發現霍爾效應1 年後的1880 年,霍爾在研究磁性金屬的霍爾效應時又發現,即使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這種零磁場中的霍爾效應就是反常霍爾效應。量子霍爾效應之所以如此重要,一方面是由於它們體現了二維電子系統在低溫強磁場極端條件下的奇妙量子行為;另一方面,這些效應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有望通過開發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從而引領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此前,在量子霍爾效應家族裡仍未被發現的效應是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不需要外加磁場的量子霍爾效應。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視頻庫視頻: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聯播】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中國科大和復旦大學合作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陳仙輝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物理系張遠波課題組和王靖課題組合作,首次在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中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其實現溫度可達到1.4K。在磁性拓撲絕緣體中,非平庸的拓撲能帶結構與長程磁有序的結合將誘導出一系列新奇量子現象和拓撲物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軸子絕緣體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為了引入長程磁有序,現行的方法為磁性雜質摻雜。然而這種磁性摻雜的隨機性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無序,使得這些新奇物態的觀測只能在極低溫(mK)實現,也阻礙了進一步對其進行物理研究。
  • 薛其坤等《科學》發文 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和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組成的團隊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資料圖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曾難住科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系列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拓撲量子物態這一新研究領域,還為發展未來的低能耗電子器件指明了新的方向。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薛其坤獲頒北京科學技術最高獎,首次實驗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他帶領團隊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我國物理學家在過去40多年發現的最重要的全新物理效應。薛其坤。資料圖實驗上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曾難住科學家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一系列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不但開啟了拓撲量子物態這一新研究領域,還為發展未來的低能耗電子器件指明了新的方向。整數和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