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由石墨烯和二維超導體製成的新型電晶體問世

2020-12-06 電子發燒友

一種由石墨烯和二維超導體製成的新型電晶體問世

科技報告與資訊 發表於 2020-03-22 08:18:00

(文章來源:科技報告與資訊)

基礎科學研究所(韓國IBS)內的複雜系統理論物理中心(PCS)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由石墨烯和一個二維超導體製成的電晶體,該電晶體可以放大太赫茲(THz)信號。這項研究是與來自微型/納米製造實驗室微系統和Terahertz研究中心(中國),AV Rzhanov半導體物理研究所(俄羅斯)和拉夫堡大學(英國)的同事合作進行的,並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

由於太赫茲頻率範圍有各種潛在的應用,因此其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無線電波和紅外線之間的這一電磁光譜區域適合於極高解析度的圖像,可應用於非侵入性的腫瘤檢測、生物安全,電信和加密解密的程序等等。但是,實際上,在此頻率範圍內找到強大的射線源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研究人員通常將此類問題稱為「太赫茲間隙」。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穎的策略,可以放大較弱的、非均勻信號中的太赫茲輻射,這種信號在例如生物樣本中很常見。該裝置由位於二維超導體附近的石墨烯片組成,並連接到電源,該電源提供足夠的能量來激發超導體的電子。通過兩種材料中電子的集體振蕩行為以及石墨烯的量子容量,可以解釋太赫茲信號的放大。

「這項工作展示了純粹以量子效應為特徵的系統的面向應用的觀點。這些混合系統中的光-物質相互作用不僅代表了人們的根本利益,而且可以成為諸如太赫茲邏輯門之類的未來設備的基礎。需求量很大。」 該研究團隊的負責人Ivan Savenko解釋說。
      (責任編輯:fqj)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新型超導或將來自二維電子氣
    原標題:新型超導或將來自二維電子氣  科技日報訊 (記者常麗君)真正的二維物質具有量子效應和其它奇特現象,如一個原子厚的碳原子層石墨烯,具有獨特的力學、電學和光學屬性。還有一種二維電子氣(2DEG),是平面電子集合,位於特殊半導體(如砷化鎵)間的接口,具有量子霍爾效應、自旋霍爾效應等現象。
  • 科學家喚醒了石墨烯沉睡的超導性能
    研究人員已經找到了一種激發石墨烯潛在超導體能力的方法,這意味著石墨烯在傳導電流時的電阻將為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這一發現進一步增強了石墨烯的應用潛力。石墨烯是二維碳原子層,有幾大顯著性能,例如石墨烯強度十分高,但質量很小,具有柔韌性和超高的導電性,被廣泛認為是推動醫療和電子產業發展的重要材料。
  •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新型二維材料續寫摩爾定律對電晶體預言 馬愛平/科技日報 2018-05-03 07:45
  • 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曹更玉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合作,在新型類石墨烯二維晶體材料——鍺烯的製備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結果與中科院物理所以共同第一作者單位合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 新開發的石墨烯裝置,既是墨烯超導體,又能是石墨烯絕緣體!
    石墨烯器件由三層原子厚度(二維)石墨烯構成,當夾在二維氮化硼層之間時,會形成一個重複的圖案,稱為莫爾超晶格。這種材料可以幫助其他科學家理解高溫超導現象背後的複雜力學原理。高溫超導現象是指一種材料可以在高於預期的溫度下導電,儘管溫度仍然低於冰點數百度。在之前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觀察了由三層石墨烯製成裝置中Mott絕緣體的特性。
  •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世界最小電晶體問世
  • 石墨烯帶隊二維錫烯緊隨 二維材料根本停不下來
    石墨烯又出來一個「兄弟」:二維錫烯出爐。緊隨石墨烯的腳步,一大波新型二維平面材料正在來襲——然而它們最振奮人心的應用,卻來自於它們堆疊成的三維器件。  二維材料, 何時飛入尋常百姓家  物理學家稱他們成功生長出了錫烯——錫原子組成的二維層狀結構。這種材料生長在碲化鉍襯底上,呈現出蜂窩狀結構。
  • 美國開發新型「魔角石墨烯」有望用於軍用夜視領域
    近年來關於石墨烯的研究已由單層的二維結構拓展到雙層結構,即雙層石墨烯。通過將雙層重疊石墨烯進行微量的角度偏移可得到「魔角石墨烯」,該結構可實現與單層石墨烯顯著不同的電學性能。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證明了將兩層石墨烯層扭曲1.1度可產生二維超導體,該超導體是一種無電阻且無能量損失的導電材料。201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當偏移0.93度時,「魔角石墨烯」可同時顯示超導狀態與絕緣狀態。
  • 超薄石墨烯/氮化硼設備,超導/絕緣隨心切換
    由原子級石墨烯層和氮化硼層堆疊而成的moiré超晶格。綠色圓圈指代超導性。eurekalert.org網站7月17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石墨烯裝置,雖然其厚度比人類頭髮直徑還小,但卻擁有非常奇特的性質:研究人員只需簡單地「翻轉開關」,石墨烯裝置就能實現從超導體到絕緣體再到超導體的切換。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自然》雜誌。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電導率是石墨烯千倍!我國科學家制出新型超高導電材料
    打開APP 電導率是石墨烯千倍!》,製備出二維體系中具有目前已知最高導電率的外爾半金屬材料-砷化鈮納米帶。資訊時代,計算機和智能設備體積越來越小,信號傳輸量爆炸式增長,晶片中上千萬細如髮絲的電晶體互連導線「運送壓力」隨之加大。而當銅變得很薄,進入二維尺度時,電阻變大,導電性迅速變差,功耗大幅度增加。這也是制約晶片等集成電路技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修發賢團隊新研製的砷化鈮納米帶材料,電導率是銅薄膜的一百倍,石墨烯的一千倍。
  • 即是絕緣體,又是超導體,中國天才少年與石墨烯上神秘的魔角
    石墨烯是一種以碳原子組成的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的平面薄膜,它的厚度只有一個碳原子大的二維材料。自石墨烯被發現以來,其諸多優異屬性一直令人印象深刻:它比鐵還要堅固,比銅的導電性還要好等等。>通俗得講,當兩層石墨烯之間有一個特別小的夾角的時候(大概1.1°),兩層石墨烯的薄膜之間會交替出現超導和絕緣的區域,就像是汽油漂在水面上交替出現的彩色條紋一樣。
  • 石墨烯與二維材料使電子器件超越「摩爾定律」!
    背景在石墨烯以及相關二維材料中電子自旋輸運的研究中,近期的理論和實驗進展以及現象,已經成為一個引人入勝的研發領域。對於超越摩爾定律的納米電子器件來說,自旋電子器件是一種可行的選擇。與依賴電流的傳統電子器件相比,它將提供更高的能量效率以及更低的損耗。原則上,我們可以讓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基於自旋的電晶體和存儲器。
  • 美國開發新型「魔角石墨烯」有望用於軍用夜視領域
    ,因其優異的光學、電學、力學特性,在材料學、微納加工、能源、生物醫學和藥物傳遞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被認為是一種未來革命性的材料。近年來關於石墨烯的研究已由單層的二維結構拓展到雙層結構,即雙層石墨烯。通過將雙層重疊石墨烯進行微量的角度偏移可得到「魔角石墨烯」,該結構可實現與單層石墨烯顯著不同的電學性能。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證明了將兩層石墨烯層扭曲1.1度可產生二維超導體,該超導體是一種無電阻且無能量損失的導電材料。201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表明當偏移0.93度時,「魔角石墨烯」可同時顯示超導狀態與絕緣狀態。
  • 一口氣解理40種大面積單晶二維材料!
    ,並製備出了懸空結構和異質結;3,通過控制金屬層厚度可以實現導電和絕緣的調控,首次在金屬薄膜上製備出高開關比的場效應電晶體。2004年,機械解理技術最早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Geim教授和Novoselov教授用於製備石墨烯。近十年來,機械解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製備各種高質量的二維材料。石墨烯中的無質量費米子和量子霍爾效應,MoS2從多層到單層過渡時的能帶結構轉變,以及單層高溫超導材料Bi2212的超導相圖,都是在機械解理的樣品上展開研究的。
  • 使用二維材料二硫化鉿的MOS電晶體
    東京工業大學、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理研)以及岡山大學於2016年4月25日宣布,開發出了使用新型二維材料——二硫化鉿(HfS2)的MOS
  • 一種溼法加工的高性能光電電晶體-基於鈣鈦礦/摻雜石墨烯複合材料
    在所有光電探測設備中,光電電晶體能通過施加一個門電壓來調製載流子在通道材料中的運輸。但是,基於原始鈣鈦礦材料的光電電晶體由於其本身載流子遷移率和電極調節的原因光響應度相對較低R (≤320 A W−1)。所以,由鈣鈦礦材料和二維材料比如石墨烯、二硫化鎢、二硒化鎢、二硫化鉬等組成複合材料被廣泛研究以期解決光電電晶體這個問題。
  • 「魔角」石墨烯織造「高溫」超導
    「魔角」石墨烯結構中實現莫特絕緣體和超導電性[1][2]。圖3.石墨烯石墨烯,是僅僅由一層碳原子組成的二維材料,最早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從層狀結構的石墨中用膠帶剝離出來
  • 物理所二維材料構築超短溝道電晶體研究獲進展
    傳統矽基場效應電晶體要求溝道厚度小於溝道長度的1/3,以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但受傳統半導體材料限制,溝道厚度不能持續減小。近年來,利用二維半導體材料來構造短溝道電晶體器件已經成為一個前沿探索的熱點課題。二維材料因其達到物理極限的厚度成為一種構造超短溝道電晶體的潛在材料,理論上可以有效降低短溝道效應。但構造一個真正的三端亞5納米短溝道場效應電晶體器件來有效避免短溝道效應,還存在技術上的挑戰。
  • 我國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可控摺疊會怎麼樣?
    目前在單原子層次上精準構築和調控基於石墨烯的低維碳納米結構仍存在巨大挑戰。經過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精準、按需定製的可控摺疊,構築出一種新型的準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這個就是納米掃描探針,我們通過探針去操縱石墨烯轉動,石墨烯是雙晶結構,對雙晶石墨烯摺疊之後,就可以形成異質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