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我國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可控摺疊會怎麼樣?

2021-01-16 共青團中央

共青團中央

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

經多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對構築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戳視頻點讚!

↓↓↓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探索新型低維碳納米材料及其新奇物性是世界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相關研究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目前在單原子層次上精準構築和調控基於石墨烯的低維碳納米結構仍存在巨大挑戰。經過研究攻關,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精準、按需定製的可控摺疊,構築出一種新型的準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這個就是納米掃描探針,我們通過探針去操縱石墨烯轉動,石墨烯是雙晶結構,對雙晶石墨烯摺疊之後,就可以形成異質結。這個異質結本身如果做成器件的話,它就是一個非常有應用前景的量子器件。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可控摺疊。基於這種原子級精準的「摺紙術」,還可以摺疊其它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和複雜的疊層結構,進而製備出功能納米結構及其量子器件。

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摺疊之後,這些新型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有可能由沒有超導特性變成(有)超導特性,沒有磁性可以變成有磁性。利用這樣一些特性的變化去構造功能的量子器件,對未來的應用將會有重要的意義,比如量子計算等。

石墨烯是什麼?

石墨烯結構一直被認為是理論模型,難以單獨穩定存在,直到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通過簡單的「機械剝離法」,利用「膠帶」從石墨表面「撕」出了單層的碳材料——石墨烯,證實了它可以單獨存在。這兩位科學家也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摘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2004年,安德烈從石墨中剝離單層石墨烯的工具——石墨、石墨烯電晶體和膠帶分離器

2010年諾貝爾新聞發布會上的安德烈(右)和康斯坦丁(左)

石墨烯是單原子層的二維晶體材料,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由單層原子構成的材料,也是結構最為簡單的碳材料。鉛筆裡用的石墨可以看作由石墨烯層層堆疊而成,因此,石墨烯也被視作「單層石墨」。

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組成的原子級蜂窩晶格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薄、 最強、 導熱性最好且擁有強大柔韌性的納米材料:它可以薄到只有一個碳原子的厚度,1毫米厚的石墨薄片能剝離出300萬片石墨烯;它的強度比鋼還要高100倍;它也有優異的導電性;還具有在可見光下透明但不透氣等特殊的性質。

由於身懷諸多「絕技」,「出世」僅10多年的石墨烯已引無數科學家競折腰,它可用來製造透明觸控螢幕、超靈敏的傳感器、電池、發光二極體(LED)等;還可用來製造防彈衣、航空航天材料;並有可能成為矽的替代品,在半導體領域「大顯身手」。

網友紛紛評論:厲害了!為中國科學家點讚!

相關焦點

  •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西媒讚嘆!
    摘要: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西媒讚嘆!|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中油網】訊:9月6日,央視新聞消息報導,經過多年研究公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對構築量子材料和量子期間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功今年在國際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 未來有望應用於創造效率...
    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摺紙,但很少有人能想到,如今納米材料石墨烯也有「摺紙術」了。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團隊的陳輝博士等人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可控摺疊,相當於用石墨烯摺紙,相關論文6日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科學》上。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世界首次!原子級石墨烯實現可控摺疊,科學家怎樣獲取石墨烯?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石墨烯是現代材料科學熱潮的鼻祖,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單一發明之一,石墨烯是如何被研究出來的?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此前,王浩敏團隊通過引入矽烷進行氣相催化,在h-BN表面實現石墨烯晶疇的快速生長(Nat.Commun. 6,6499 (2015))和邊界調控(Nanoscale,9,11475(2017));首次通過採用h-BN溝槽作為生長模板,實現取向GNR的可控生長,開啟帶隙(Nat. Commun. 8,14703 (2017))。
  • 我國學者首次在其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成員利用不同金屬納米顆粒在h-BN表面刻蝕出邊緣平直且沿特定取向的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寬度小於5納米的高質量取向可控GNR。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人們通過精妙的手法,能夠把一張簡單的紙變換出各種各樣的三維結構。 這種遊戲不但小朋友喜歡玩,科學家也樂在其中。受到這項藝術的啟發,摺疊操縱經常被巧妙地用在很多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用來構築形狀與功能各異的結構、器件甚至機器。比如,在生物學領域,生物學家可以將DNA單鏈摺疊成複雜的二維形狀。 在曾兩獲諾貝爾獎的石墨烯研究領域,科學家也同樣躍躍欲試。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然而,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員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成功製備了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
  • 「二維世界」的構築與操縱——第一屆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後年會優秀...
    陳輝博士的主要研究興趣包括:石墨烯納米結構與有機單分子的結構調控與物性研究,低溫強磁場STM搭建,原子級精準的石墨烯摺疊,馬約拉納零能模的研究等,在Science,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等高水平雜誌發表學術論文數篇。
  • 物理所三維手性超材料的摺疊加工
    近年來,三維加工方法和技術已有較大的進展和突破,如多層疊加、雷射三維直寫和3D列印等,但是在納米尺度上進行可控的三維加工仍面臨巨大挑戰。基於宏觀傳統摺紙工藝(Origami)帶來的靈感,他們提出了聚焦離子束(FIB)應變誘導的摺疊加工方法,可以實現從微米到納米尺度的可控摺疊或彎曲加工,尤其在三維結構精度、尺度和空間取向的加工方面展示出明顯的優勢。這種方法靈活直接、加工精度高、簡單實用,並與平面工藝兼容,具有結構自由度高及三維構型動態可控等特點,是一種非常具有前景的三維加工新方法。
  • 特定結構柔性太陽能電池首次實現在軌可控展開—新聞—科學網
    太陽能電池作為航天飛行器的關鍵部件之一,通常需要經歷「地面製造-摺疊收攏-發射至太空-空間展開」四個步驟,才能實現在軌工作。
  • 石墨烯再「立功」!我國首次製備出一成果,矽基晶片的末日來了?
    石墨烯再「立功」!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這有什麼意義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應用到量子計算領域,提供量子計算關鍵的點位算法,通過輔助電路的量子移動,促成量子霸權的實現。石墨烯,這個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近年來備受關注。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九章問世誰與爭鋒人工智慧可控核聚變還有生物工程那大家有沒有發現經過幾十年的追趕啊,在這四個能決定人類未來100年的領域我們現在都已經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了,這就意味著將來誰卡誰的脖子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要產生新的電子產品,就要用新的材料,而大家認為石墨烯將會是未來的趨勢。與核裂變反應不同,核裂變的原子核質量較大,而且本身不穩定,所以只要常溫常壓的環境就能實現裂變反應。 在這兩大難題上,中國取得的成果都是領先世界,首先是利用慣性約束理論中國建成了神光I和神光II系列雷射裝置,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張杰帶領團隊參與的神光II裝置,利用強雷射模擬太陽耀斑中環頂x射線源和重聯噴流,經過7年的嘗試,實現了快點火雷射聚變物理方案。
  • 湖南大學段曦東教授課題組JACS:層數可控的二維材料NiTe2的製備
    跳轉閱讀被譽為漢化版SciFinder,非蘋果手機可保存到手機桌面自從2004年石墨烯被英國科學家Geim等人製備出來以後,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Cs)由於其層數可控的性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研究熱潮。很多基於層數依賴二維納米材料的光電特性或者光電器件應用工作陸續被報導。原子級厚度二維材料有望在未來的電學器件,光電器件以及集成電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 「知冷知熱」的蛋白質摺疊
    一幅插圖展示了蛋白質在溶液中摺疊的動力學水會影響蛋白質摺疊方式,這一假設長期存在美國萊斯大學、杜蘭大學以及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共同創建了多肽的原子級模型。該模型顯示蛋白質摺疊也受它們所佔據溶劑的熱膨脹影響,但影響方式與先前假設不同。
  • 新一代「人造太陽」反超美國,中國會不會率先實現可控核聚變?
    這個時候可能大家對「可控核聚變」這個解決人類終極能源的辦法,又開始心心念念了。新聞不是剛剛的報導: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了嗎?這是個好消息哈,聽說技術已經反超美國了。我們會不會是最早實現可控核聚變的國家?什麼時候可以實現呢?答案,你看完這篇文章,也許心中就有數了。今天我們就通俗的來聊一聊「什麼是可控核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