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2020-10-03 材料分析與應用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以Towards Chirality Control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Embedded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上。

h-BN是一種具有優異化學和熱穩定性的寬帶隙二維材料,其具有六角蜂窩網狀晶體結構和原子級平整的表面,不存在表面懸掛鍵和陷阱電荷,是可保持GNR本徵電學性質的理想襯底。

此前,王浩敏團隊通過引入矽烷進行氣相催化,在h-BN表面實現石墨烯晶疇的快速生長(Nat. Commun. 6,6499 (2015))和邊界調控(Nanoscale,9,11475(2017));首次通過採用h-BN溝槽作為生長模板,實現取向GNR的可控生長,開啟帶隙(Nat. Commun. 8,14703 (2017))。上述研究為在h-BN襯底上製備亞5納米寬的手性可控的GNR奠定實驗基礎。

研究人員利用不同金屬納米顆粒在h-BN表面刻蝕出邊緣平直且沿特定取向(ZZ和AC)的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溝槽,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寬度小於5納米的高質量取向可控GNR。研究人員與維也納大學教授Jannik Meyer課題組合作,藉助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揭示石墨烯和h-BN邊界處的面內外延生長方式,製備得到的GNR邊緣原子級平整。進一步的電輸運測量結果表明,所有亞5納米寬度的ZGNR均顯示出大於0.4eV的帶隙,而窄的AGNR的帶隙隨寬度變化較大。由帶隙較大的GNR製成的電晶體在室溫下的開關比大於10^5,載流子遷移率高於1500cm2 V-1 s-1。此外,在8-10納米寬的ZGNR的轉移曲線中觀察到明顯的電導峰,而在大多數AGNR中未觀測到。GNR的磁輸運研究表明,ZGNR具有較小磁導,而AGNR具有更高磁導值。

該研究首次將手性可控的GNR面內集成在h-BN晶格中,是面向開發具有原子層厚度的高性能集成電路邁出的重要一步,為實現操控和堆垛具有極薄厚度的複雜納米集成電路提供新途徑。

該研究工作的第一單位為上海微系統所,上海微系統所博士生王慧山和陳令修、維也納大學博士Kenan Elibol、華中科技大學賀立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浩敏和Jannik Meyer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和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圖1.嵌入h-BN中手性可控的GNR製備方法


圖2.嵌入h-BN的特定取向納米溝槽和不同手性GNR


文獻:Towards chirality control of graphene nanoribbons embedded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相關焦點

  • 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員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成功製備了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我國學者首次在其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
    (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成員利用不同金屬納米顆粒在h-BN表面刻蝕出邊緣平直且沿特定取向的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寬度小於5納米的高質量取向可控GNR。
  • 上海微系統所等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
  • 國際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微系統所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上海舉行第五屆石墨烯/碳納米材料創新論壇
    上證報訊3月13日,2019年(第五屆)石墨烯/碳納米材料製備技術及終端應用創新論壇,在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開幕。據了解,此次論壇旨在推動石墨烯行業上下遊聯動,推動石墨烯終端應用快速、健康發展。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科研人員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年隨著扭轉角在魔角範圍(~1.1°)的雙層石墨烯中新奇量子現象的發現,扭轉雙層石墨烯的研究愈發受到關注。因此,催生了新的研究領域——twistronics。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出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上海微系統所俞躍輝:打造獨特的「三位一體」產業化模式
    該所設有傳感技術、納米材料與器件、太赫茲固態技術、微系統技術、物聯網技術、寬帶無線、矽基材料與集成器件、超導、仿生視覺等九個研究室。憑藉其獨特的「三位一體」的產業化模式,上海微系統所孵化出了上海瀚訊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海瀚訊」)和上海矽產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滬矽產業」)等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
  • Carbontech 2020-石墨烯論壇首日精彩來襲
    大面積石墨烯薄膜可控制備 李雪松,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3 石墨烯導熱增強複合材料與熱界面材料 林正得,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
  • 石墨烯研發企業上海烯望將到科創板上市?公司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現場人士告訴記者,該樓隸屬於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信息技術研究所(下稱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 該人士對上海烯望較為熟悉。當《科創板日報》記者說明來意時,其直接告訴記者:「B座,9樓,做石墨烯和面膜的。」
  • 物理所二維膠體晶體刻蝕法製備石墨烯納米帶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白雪冬研究組的王文龍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在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制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工作發表在Adv. Mater. 23,1246 (2011) 上。 石墨烯(Graphene)自2004年發現以來,成為凝聚態物理與材料科學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上海微系統所等採用低能離子輻照
    上海微系統所等採用低能離子輻照實現晶圓級大面積超高線密度光柵器件製備 2019-06-05 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 而傳統的納米加工方法通常只能製備小於5000線/毫米的光柵結構。低線密度的光柵元件已成為同步輻射光束線能量解析度提升的瓶頸。上海微系統所研究員歐欣致力於發展「萬能離子刀」異質集成與微納製備技術,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基於低能離子輻照空位自組裝的反向外延物理模型和方法(Ou et.al.
  • ​中科院攻克難題,邁出碳基晶片的第一步,新技術成為國之利器
    在2009年,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便啟動了石墨烯單晶製備及電子器件的應用研究。而在近日舉辦的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展示最新成果——8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圓。石墨烯晶圓以碳元素為基石,經過切成晶片、刻蝕、離子注入等步驟之後,便能成為碳基晶片。
  • 原位生長+氫刻蝕:石墨烯納米帶陣列的快速、高質量製備方法|NSR
    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於貴課題組和清華大學徐志平課題組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一種快速、高質量製備石墨烯納米帶陣列的方法:以液態金屬為催化基底,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原位生長石墨烯薄膜
  •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
    摘要 【中科院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研究獲進展】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偉課題組和蘇州格瑞豐納米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該團隊提出了通過構建一個基於分子熱運動的靜態常壓CVD(SAPCVD)系統,實現了快速批量製備高質量石墨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