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微系統所等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39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L. Chen, et al, Oriented graphene nanoribbons embedded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trench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4703DOI: 10.1038/ncomms14703 (2017))該項研究提出的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方法已經獲得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金屬納米顆粒刻蝕六角氮化硼單晶襯底,切割出單原子層厚度、邊緣平直且沿鋸齒型(Zigzag)方向、寬度具有一定可控性的納米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長度達到數微米且寬度小於10納米的高質量石墨烯納米帶。實驗結果表明,石墨烯在溝槽內通過臺階外延方式生長,與最頂層六角氮化硼形成晶格連續的面內異質結。研究人員製備了基於石墨烯納米帶的場效應電晶體,亞5nm器件在常溫下的電流開關比大於104,載流子遷移率約為750 cm2/Vs,從電學測量中提取的電學輸運帶隙約為0.5eV,可以滿足數字電路研發的基本要求。

  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二維原子晶體,具有優異的物理、化學和電學特性。然而本徵石墨烯材料帶隙為零,限制了其在微納電子器件,特別是數字電路中的應用。製備石墨烯納米帶打開能帶帶隙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方法,然而傳統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方法在寬度和邊界手性控制方面存在困難,同時還面臨需要轉移的缺點。該研究在六角氮化硼單晶這一石墨烯理想襯底上驗證了一種免轉移,且寬度和邊界可控的技術線路,為進一步探索與CMOS集成電路兼容的石墨烯邏輯電路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邊界可控是製備實用化石墨烯邏輯器件的重要前提,該項研究通過多種實驗手段初步證實製備的納米帶為純鋸齒型邊界結構,獲得原子級別元素分辨的直接證據的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02重大專項「晶圓級石墨烯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2011ZX02707)等項目的支持。該項研究的合作單位包括上海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所等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9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L. Chen, et al, Oriented graphene nanoribbons embedded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trench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8, 14703,DOI: 10.1038/ncomms14703 (2017))。該項研究提出的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方法已經獲得中國和美國發明專利。
  研究人員首先通過金屬納米顆粒刻蝕六角氮化硼單晶襯底,切割出單原子層厚度、邊緣平直且沿鋸齒型(Zigzag)方向、寬度具有一定可控性的納米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長度達到數微米且寬度小於10納米的高質量石墨烯納米帶。實驗結果表明,石墨烯在溝槽內通過臺階外延方式生長,與最頂層六角氮化硼形成晶格連續的面內異質結。研究人員製備了基於石墨烯納米帶的場效應電晶體,亞5nm器件在常溫下的電流開關比大於104,載流子遷移率約為750 cm2/Vs,從電學測量中提取的電學輸運帶隙約為0.5eV,可以滿足數字電路研發的基本要求。
  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組成的二維原子晶體,具有優異的物理、化學和電學特性。然而本徵石墨烯材料帶隙為零,限制了其在微納電子器件,特別是數字電路中的應用。製備石墨烯納米帶打開能帶帶隙是一種非常有潛力的方法,然而傳統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方法在寬度和邊界手性控制方面存在困難,同時還面臨需要轉移的缺點。該研究在六角氮化硼單晶這一石墨烯理想襯底上驗證了一種免轉移,且寬度和邊界可控的技術線路,為進一步探索與CMOS集成電路兼容的石墨烯邏輯電路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邊界可控是製備實用化石墨烯邏輯器件的重要前提,該項研究通過多種實驗手段初步證實製備的納米帶為純鋸齒型邊界結構,獲得原子級別元素分辨的直接證據的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02重大專項「晶圓級石墨烯電子材料與器件研究」(2011ZX02707)等項目的支持。該項研究的合作單位包括上海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復旦大學和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上海微系統所等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相關焦點

  • 國際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員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成功製備了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隨後,首次通過採用h-BN溝槽作為生長模板,實現了取向GNR的可控生長,成功開啟帶隙(Nat. Commun., 8, 14703 (2017))。為最終在h-BN襯底上製備亞5納米寬的手性可控的GNR奠定了實驗基礎。
  • 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
  •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我國學者首次在其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成員利用不同金屬納米顆粒在h-BN表面刻蝕出邊緣平直且沿特定取向的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寬度小於5納米的高質量取向可控GNR。
  • 上海微系統所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常規雙層石墨烯是通過AB堆垛形成的穩定結構,而對於扭轉雙層石墨烯,其表面會展現出摩爾條紋超晶格,且該超晶格周期與雙層石墨烯能帶結構會隨著扭轉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目前,實驗室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多是通過微機械剝離法與手工堆垛方法製備,如何通過生長的方法直接製備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Nano Research》:Ni表面上六方氮化硼/石墨烯...
    面內二維異質結構能夠整合不同二維材料的優點,拓展其在光學、電學器件領域內的應用,然而外延異質結構的可控制備和規模化生產,尤其是微觀構建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 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平面異質結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員謝曉明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成功製備出單原子層高質量石墨烯
  • 白石墨烯(單層少層六方氮化硼)樹脂改性 磨料磨塊 彈性磨塊
    研究生大作業題目:納米白石墨烯(單層/少層六方氮化硼)對樹脂改性在磨料磨塊行業的成功應用技術與經濟價值報告(以白石墨烯在瓷磚陶瓷打磨瓷磚拋光行業的彈性磨塊改性實際應用為研究對象)學習中心:層 次:專 業:年 級:學 號:學 生:指導教師
  • 淺析六方氮化硼陶瓷的製備與應用
    六方氮化硼的結構六方氮化硼屬於六方晶系,具有和石墨烯相同的六方晶體結構,它的晶格常數a=0.2504nm,c=0.6661nm,是由多層結構堆疊起來的,層間B-N-B是靠範德華作用力連接,易於剝離,且質量較輕,不導電,具有很寬的帶隙(5.1eV),高的硬度(莫氏硬度2),高熔點
  • 上海舉行第五屆石墨烯/碳納米材料創新論壇
    上證報訊3月13日,2019年(第五屆)石墨烯/碳納米材料製備技術及終端應用創新論壇,在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開幕。據了解,此次論壇旨在推動石墨烯行業上下遊聯動,推動石墨烯終端應用快速、健康發展。
  • 科學家利用納米系統對氮化硼功能化,氮化硼納米材料功能化及應用
    化學工程師首次利用其他納米系統對氮化硼進行功能化,氮化硼納米材料功能化及其應用 。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改變氮化硼的途徑,氮化硼是一種分層的二維材料,因此它可以與其他材料結合,例如電子,生物傳感器和飛機中的材料。
  • 科研人員製備出小扭轉角度雙層石墨烯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課題組與清華大學教授李群仰團隊合作,首次報導了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製備具有不同扭轉角的雙層石墨烯研究工作,並發現小扭轉角雙層石墨烯的局域原子重構對其垂直電導的影響。
  • ...Research》:Ni表面上六方氮化硼/石墨烯平面內異質結生長過程的...
    面內二維異質結構能夠整合不同二維材料的優點,拓展其在光學、電學器件領域內的應用,然而外延異質結構的可控制備和規模化生產,尤其是微觀構建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製備出六方氮化硼單晶疇—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1月25日,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獲悉,該所盧光遠和吳天如等科研人員採用化學氣相沉積(CVD)方法
  • 物理所觀測到鋸齒形石墨烯納米帶邊緣導電
    相對於局域的電子態測量,研究邊緣態對石墨烯輸運性質的影響更加重要,既有助於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種電子態的物理內涵,也將為未來石墨烯納米帶電子和自旋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理基礎。然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一直沒有突破。存在的挑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如何獲得適合輸運研究的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高品質樣品;二是在輸運測量中如何將邊緣態和「體態」分離開來以實現指認。
  • 氮化硼性質
    氮化硼是一種由SP2雜化的原子構成的層狀材料,層之間主要是由範德瓦爾斯力作用。雖然石墨和氮化硼電子相等,但他們的性質由於B-N鍵的部分離子而不同,石墨是導體,但氮化硼有著很大的帶隙的半導體,近年來,氮化硼單層結構的應用成為了熱點話題,例如石墨的導電性讓我們可以以碳為基底製備電化學能量儲存的材料。經過研究發現利用納米尺寸石墨孔洞製備分子和離子設備的可能性,經過眾多科學家大量的研究,一種是通過控制薄片的尺寸來改變其電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