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所觀測到鋸齒形石墨烯納米帶邊緣導電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物理所觀測到鋸齒形石墨烯納米帶邊緣導電

31

2018-05-31 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石墨烯是一種理想的二維電子氣材料,為研究許多基礎物理現象如量子霍爾效應、拓撲相變、自旋傳輸、超導等提供了簡單的模型系統。石墨烯特性之一是其電子結構對邊緣非常敏感。其中,鋸齒形邊緣(zigzag-edge)結構尤為引人注意。過去二十幾年間,研究鋸齒形邊緣石墨烯一直是理論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早在1996年,已故麻省理工教授M.Dresselhaus及其合作者日本筑波大學M.Fujita和K.Nakada就預測了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中平帶和邊緣態的存在,為調控石墨烯的物性提供了新的思路;200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S.Louie等進而預測了邊緣的自旋極化橫向電場誘導自旋半金屬的形成。到目前為止,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的邊緣態觀測主要依賴於掃描隧道顯微術。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已經驗證了石墨烯鋸齒形邊緣處存在局域電子態,這種電子態會沿著邊緣方向一直延伸,但在垂直邊緣的方向迅速衰減;隨著石墨烯納米帶寬度的減小,兩個鐵磁性的邊緣局域電子態呈現反鐵磁耦合,進而伴隨著納米帶從金屬性向半導體性轉變。

  相對於局域的電子態測量,研究邊緣態對石墨烯輸運性質的影響更加重要,既有助於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種電子態的物理內涵,也將為未來石墨烯納米帶電子和自旋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理基礎。然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一直沒有突破。存在的挑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如何獲得適合輸運研究的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高品質樣品;二是在輸運測量中如何將邊緣態和「體態」分離開來以實現指認。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N07課題組研究員張廣宇的博士生吳霜、沈成等針對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開展了磁輸運測量研究。利用課題組前期發展的氫等離子體各向異性刻蝕輔助的石墨烯納米結構加工技術【Adv. Mater. 22, 4014 (2010); Adv. Mater. 23, 3061 (2011); Appl. Phys. Lett. 109, 053101 (2016)】,在六方氮化硼絕緣襯底上加工了系列不同寬度的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分辨成像和掃描隧道譜,驗證了樣品的高質量。進而加工了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三端器件,在強磁場和納米帶的尺寸效應共同作用下成功將填充因子為零(ν=0)的「體態」絕緣,並觀測到一個和邊緣態相關的電導峰,且此電導峰具有不隨溫度和磁場變化的魯棒性。同時,通過非局域(non-local)測量也在零磁場下觀測到了一個電壓信號,其能量位置與磁輸運下的電導峰一致,進一步證實了邊緣態參與導電。此外,在邊緣無序的石墨烯納米帶對比樣品中,這種邊緣輸運特徵並未出現,證實這種邊緣導電是鋸齒形邊緣所獨有。

  相關結果於5月22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20, 216601 (2018)】。該工作中,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樣品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是和表面物理實驗室SF06組副研究員王煒華及博士生劉冰(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完成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姚裕貴及其博士生李思為該工作提供了理論解釋方面的幫助。工作得到了基金委(61325021/91223204)和中科院項目(XDPB0602/XDB07010100/OYZDB-SSW-SLH0004)的支持。

  石墨烯是一種理想的二維電子氣材料,為研究許多基礎物理現象如量子霍爾效應、拓撲相變、自旋傳輸、超導等提供了簡單的模型系統。石墨烯特性之一是其電子結構對邊緣非常敏感。其中,鋸齒形邊緣(zigzag-edge)結構尤為引人注意。過去二十幾年間,研究鋸齒形邊緣石墨烯一直是理論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早在1996年,已故麻省理工教授M.Dresselhaus及其合作者日本筑波大學M.Fujita和K.Nakada就預測了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中平帶和邊緣態的存在,為調控石墨烯的物性提供了新的思路;2006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S.Louie等進而預測了邊緣的自旋極化橫向電場誘導自旋半金屬的形成。到目前為止,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的邊緣態觀測主要依賴於掃描隧道顯微術。利用掃描隧道顯微鏡,已經驗證了石墨烯鋸齒形邊緣處存在局域電子態,這種電子態會沿著邊緣方向一直延伸,但在垂直邊緣的方向迅速衰減;隨著石墨烯納米帶寬度的減小,兩個鐵磁性的邊緣局域電子態呈現反鐵磁耦合,進而伴隨著納米帶從金屬性向半導體性轉變。
  相對於局域的電子態測量,研究邊緣態對石墨烯輸運性質的影響更加重要,既有助於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種電子態的物理內涵,也將為未來石墨烯納米帶電子和自旋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理基礎。然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一直沒有突破。存在的挑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如何獲得適合輸運研究的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高品質樣品;二是在輸運測量中如何將邊緣態和「體態」分離開來以實現指認。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納米物理與器件重點實驗室N07課題組研究員張廣宇的博士生吳霜、沈成等針對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開展了磁輸運測量研究。利用課題組前期發展的氫等離子體各向異性刻蝕輔助的石墨烯納米結構加工技術【Adv. Mater. 22, 4014 (2010); Adv. Mater. 23, 3061 (2011); Appl. Phys. Lett. 109, 053101 (2016)】,在六方氮化硼絕緣襯底上加工了系列不同寬度的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通過掃描隧道顯微鏡原子分辨成像和掃描隧道譜,驗證了樣品的高質量。進而加工了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三端器件,在強磁場和納米帶的尺寸效應共同作用下成功將填充因子為零(ν=0)的「體態」絕緣,並觀測到一個和邊緣態相關的電導峰,且此電導峰具有不隨溫度和磁場變化的魯棒性。同時,通過非局域(non-local)測量也在零磁場下觀測到了一個電壓信號,其能量位置與磁輸運下的電導峰一致,進一步證實了邊緣態參與導電。此外,在邊緣無序的石墨烯納米帶對比樣品中,這種邊緣輸運特徵並未出現,證實這種邊緣導電是鋸齒形邊緣所獨有。
  相關結果於5月22日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Phys. Rev. Lett. 120, 216601 (2018)】。該工作中,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樣品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表徵是和表面物理實驗室SF06組副研究員王煒華及博士生劉冰(共同第一作者)合作完成的;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姚裕貴及其博士生李思為該工作提供了理論解釋方面的幫助。工作得到了基金委(61325021/91223204)和中科院項目(XDPB0602/XDB07010100/OYZDB-SSW-SLH0004)的支持。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中電聲子耦合效應獲新進展
    具有鋸齒形邊緣結構的石墨烯納米帶(Z-GNR)由於其獨特的金屬性邊緣態,已成為石墨烯研究領域內的一種重要結構。大量理論預言表明,鋸齒形邊緣結構由於邊界碳原子2p軌道上存在的非成鍵電子,導致了局域的自旋極化邊緣電子態,並且邊緣上電子自旋呈鐵磁性排列,因此在自旋閥、自旋存儲器件中將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石墨烯納米帶產生鋸齒狀邊緣
    來自日本的一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製造微小石墨烯帶的新方法。由於石墨烯具有可預測的電子特性,這種石墨烯帶在半導體器件中非常受歡迎。然而,事實證明,這些結構是具有挑戰性的。之前製作石墨烯納米帶的嘗試是將石墨烯薄片置於二氧化矽層上,然後使用氫原子蝕刻鋸齒狀邊緣的條帶,這一過程被稱為各向異性蝕刻。這種方法只適用於製造具有兩層或兩層以上石墨烯層的帶。
  • 科學:納米帶從底部向上構建,為石墨烯的開關狀態鋪平了道路!
    科學:納米帶從底部向上構建,為石墨烯的開關狀態鋪平了道路!一種生長窄帶石墨烯的新方法,一種輕質且結實的單原子厚碳原子結構連接成六邊形,可以解決阻礙材料在電子應用中實現其全部潛力的缺點。石墨烯納米帶,僅十億分之一米寬,表現出與二維材料片不同的電子特性。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研究人員採用類似石墨烯納米帶的合成策略,以DP-DBBA為分子前驅體,在Au(111)單晶表面。在200℃時分子開始聚合,在400℃左右開始形成納米帶。和之前的石墨烯納米帶不一樣的是,這種石墨烯納米帶結構並不是規則的直線型,因此,當進一步進行450℃的退火操作時,石墨烯納米帶並沒有繼續變寬形成更寬的納米帶,而是聚合形成納米孔結構的石墨烯。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研究背景石墨烯我們都很熟悉,那石墨烯納米帶(GNRs)呢?按定義,石墨烯納米帶是指大概寬度小於50 nm的石墨烯條帶。其理論模型最初於1996年提出。為了要賦予單層石墨烯某種電性,會按照特定樣式切割石墨烯,形成石墨烯納米帶(Graphene nanoribbon)。切開的邊緣形狀可以分為鋸齒形和扶手椅形。採用緊束縛近似模型做出的計算,預測鋸齒形具有金屬鍵性質,又預測扶手椅形具有金屬鍵性質或半導體性質;到底是哪種性質,要依寬度而定。可是,近來根據密度泛函理論計算得到的結果,顯示出扶手椅形具有半導體性質,其能隙與納米帶帶寬成反比。
  • 《Science》重大突破:石墨烯納米帶實現金屬性調控!
    研究背景 石墨烯我們都很熟悉,那石墨烯納米帶(GNRs)呢?按定義,石墨烯納米帶是指大概寬度小於50 nm的石墨烯條帶。其理論模型最初於1996年提出。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 我國學者首次在其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通過與國外課題組合作,藉助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揭示了石墨烯和h—BN邊界處的面內外延生長方式,並且製備得到的GNR邊緣原子級平整。
  •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
  • 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分為「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GNR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
  • 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石墨烯納米帶的新方法
    也許很多人會說是石墨烯,這種由碳原子組成的二維片狀材料,儘管其電子性能廣為人知,但石墨烯不具備在導電和非導電狀態之間轉換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於創造電晶體至關重要,而電晶體是所有電子學的基礎。不過,一旦將石墨烯切割成窄帶,就會獲得半導體特性,前提是邊緣具有正確的幾何形狀並且沒有結構缺陷。這樣的納米帶已經被用於實驗性電晶體中,並獲得了相當好的特性。
  • 上海微系統所等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在石墨烯納米帶可控制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取決於GNR的手性,具體包括寬度、晶格取向和邊緣結構。根據不同的邊緣結構,GNR可以分成「鋸齒型」(ZZ)和「扶手椅型」(AC)兩類。GNR不僅具有高遷移率和載流能力,而且由於量子限域和邊緣效應,其能夠開啟帶隙。這些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然而,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
  • 華為也在研究石墨烯,碳納米管跟石墨烯納米電熱管一樣嗎?
    今天電熱匯介紹——碳納米管跟石墨烯納米電熱管。最近有關華為的報導頻頻發生。有華為消費者業務總裁餘承東說:華為將停止麒麟晶片的生產。有「南泥灣」項目重中之重—石墨烯晶片即將問世。碳納米管,又名巴基管,是一種具有特殊結構(徑向尺寸為納米量級,軸向尺寸為微米量級,管子兩端基本上都封口)的一維量子材料。碳納米管主要由呈六邊形排列的碳原子構成數層到數十層的同軸圓管。層與層之間保持固定的距離,約0.34nm,直徑一般為2~20 nm。並且根據碳六邊形沿軸向的不同取向可以將其分成鋸齒形、扶手椅型和螺旋型三種。
  • 導電塗料用碳納米管與石墨烯導電填料研究進展
    常用的導電填料有金屬粉末和碳系粉末,其中金屬粉末作為填料製備的塗料具有較好的導電性能,但金屬密度大,在塗料中易沉降,且在服役期間容易氧化導致塗層導電性能下降甚至失去導電性能。相比金屬填料而言,碳系導電填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蝕和導電性能穩定等優點。炭黑和石墨是常用的碳系導電填料,近年來,碳納米管(CNTs)和石墨烯(GNS)作為新型導電填料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 國際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9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L.
  • 石墨烯納米帶再登《Science》!劍指石墨烯電路
    近年來,原子級精確控制的石墨烯納米帶(GNR)因其具有特殊的電子結構、磁性邊緣狀態和載流子傳輸特性而備受關注。無論是探究合成方法還是物理特性,相關研究成果屢屢發表在《Science》、《Nature》上,成為當前炙手可熱的納米材料。2020年6月25日,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A.-P. Li教授和德國埃朗根-紐倫堡大學K.
  • ...Nano》:兼具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的柔性石墨烯納米複合材料
    (π-π相互作用)和PVA(氫鍵)鍵橋的作用,得到的薄膜中石墨烯具有高度有序的層次結構和平整的形貌,該結構不僅在面內建立了良好的導電和導熱網絡,而且有效地阻斷了面外方向的導電和導熱路徑,從而實現了複合材料集高各向異性導熱和導電性能於一體的高性能化,同時複合材料顯示出高的柔韌性和拉伸強度(由40 MPa提高到110 MPa)。
  • 一文帶你了解石墨烯透明導電薄膜
    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的研發也不例外,國內已經誕生了一些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研發企業。然而,目前國內外開展石墨烯透明導電膜研發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仍然是石墨烯膜的大面積、低成本、高質量製備技術。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廣泛採用的石墨烯膜製備技術是化學氣相沉積(CVD)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