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結構柔性太陽能電池首次實現在軌可控展開—新聞—科學網

2021-01-17 科學網

 

太陽能電池作為航天飛行器的關鍵部件之一,通常需要經歷「地面製造-摺疊收攏-發射至太空-空間展開」四個步驟,才能實現在軌工作。下一代大型或超大型空間結構對能源系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柔性太陽能電池作為太陽能電池發展的新趨勢之一,具有質量輕、柔韌性好、收納比高等優點,但在航天應用過程中也存在收攏鎖緊、驅動展開和展開後剛度較低等難題。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冷勁松課題組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結構研發出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該系統於2019年12月27日搭載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實踐二十號衛星在海南文昌隨長徵五號火箭成功飛天。目前,該系統於2020年1月5日成功完成關鍵技術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在軌可控展開,解決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地面捲曲鎖緊-在軌可控展開-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的難題。

 

據悉,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於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國內較早地確立了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冷勁松課題組主要從事智能材料結構力學及其在航天、航空、生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研究。2006年開始,課題組開展形狀記憶聚合物及其複合材料結構的研究,自主研發了適用於航天環境的多種類、不同系列的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這些材料能滿足高低軌道等不同極端空間環境的需求。與形狀記憶合金不同,形狀記憶聚合物是一種激勵響應聚合物材料(圖1),具有主動可控大變形、驅動方式多樣、剛度可變等特性,可被設計成集驅動與承載功能一體化的部件,結構簡單、可靠性高,未來有望部分替代複雜的機電驅動系統。

 

 

圖1 用形狀記憶聚合物材料製成的花朵綻放過程 劉立武/攝

 

此次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結構的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主要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的形狀記憶複合材料鎖緊釋放機構、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可展開梁和上海空間電源研究所研製的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基於複合材料力學理論和結構精細化設計,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可以實現柔性太陽能電池的鎖緊、釋放和展開,及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等功能。

 

在衛星發射過程中,形狀記憶複合材料鎖緊釋放機構可以提供並實現高剛度鎖緊;入軌後,完成在軌穩定、無衝擊的解鎖;展開過程中,通過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可展開梁的可控伸展,驅動柔性太陽能薄膜電池展開(圖2);展開後,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梁結構的剛度回復到與常規複合材料結構相當的水平,其展開狀態的基頻較高,提供高剛度承載功能。試驗發現,該系統通過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實現了鎖緊、釋放和結構展開的功能,沒有採用傳統的火工分離裝置、鉸鏈及電機驅動等方法,結構簡單,解鎖和展開過程幾乎無衝擊,展開時間和過程可控,展開後結構的剛度較高。

 

 

圖2 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的在軌可控展開 劉立武/攝

 

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的支持下,該系統於2020年1月5日成功在軌驗證,這是繼201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地球同步軌道環境下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的在軌驗證之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的在軌可控展開,兩次在軌任務的成功,標誌著我國智能材料及其太空飛行器結構的研究處於國際前列。在前期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的智能結構,還將應用於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1號」。未來,相關技術也有望應用於深空探測、空間站、探月工程、衛星等不同太空飛行器平臺中的空間可展開結構、鎖緊釋放機構及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圖3),在航天、航空、汽車、高端裝備、智能製造、機器人及生物醫療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圖3 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陣列的工作示意圖 劉立武/攝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國際首次」!新型柔性太陽能電池可在太空中像畫卷一樣展開
    ,2020年1月5日成功完成了關鍵技術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在軌可控展開。總體單位認為,該系統解決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地面捲曲鎖緊-在軌可控展開-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的難題。未來下一代大型或超大型空間結構對能源系統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柔性太陽能電池作為太陽能電池發展的新趨勢之一,具有質量輕、柔韌性好、收納比高等優點,但在航天應用過程中存在收攏鎖緊、驅動展開和展開後剛度較低等難題。
  • 科學家研製純相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科研團隊首次成功實現了純相的二維鈣鈦礦薄膜及其高穩定性太陽能電池。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黃維、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和澳門大學應用物理與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首次報導了通過前驅體離子間配位作用、分子間相互作用調控獲得近單分散的鈣鈦礦前驅體膠束粒子中間相,通過溶劑揮發獲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鈣鈦礦薄膜。
  • 「印刷術」突破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難題—新聞—科學網
    2017年12月29日,在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重點實驗室裡,研究人員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了他們最新製備的鈣鈦礦柔性太陽能電池,厚度和柔韌程度與一張雜誌紙差不多。三年來,他們利用「印刷術」突破了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難題,有望為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提供可靠電源。日前,這一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 Mater.)上刊發。
  • 工學院於海峰課題組在高分子複合材料用於柔性可控太陽能熱燃料...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於海峰課題組基於高分子複合材料,開發了一種柔性可控的太陽能熱燃料電池,以一種商業化織物為模板,與一種可在室溫下發生光致固液相態轉變的偶氮苯衍生物分子複合,該複合材料可以實現可逆、可控的太陽能存儲以及熱能釋放。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教授陳永華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合作
  • 柔性非晶矽太陽能電池性能的研究
    本文主要以目前較為成熟、應用較為廣泛的柔性非晶矽太陽能電池為主,介紹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特點、與傳統電池的區別、製備方法和可攜式供電系統的構成,同時闡述了可攜式太陽能供電系統的配置關係,如何在最佳的成本控制上產生最佳的效果,為今後更細化的設計提供參考。隨著技術的發展,還將有更多的柔性太陽能電池被開發出來,形成產品,本文最後也將為未來新一代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趨勢進行介紹、探討。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但是,頗具「發電」天賦的鈣鈦礦光電材料的「脾氣」卻不穩定,表現主要有二,一是材料不穩定,容易發生分解;二是容易與光、水、氧氣發生作用,工作狀態下的鈣鈦礦光電材料分解速度尤其快。想讓它「乖乖聽話」並不容易。 「在老化過程中,電池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又該如何解決,這是研究界一直渴望回答的問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韓禮元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 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商業化鋪路—新聞—科學網
    美國曾有科學家預測,以新型鈣鈦礦為原料的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或可高達50%,是目前市場上太陽能電池轉化效率的2倍,這將大幅降低太陽能電池的使用成本。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近日,一項研究顯示,與人類活動造成的土壤鉛汙染相比,來自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鉛進入部分植物體內的效率是前者的10倍。 雜化滷化物鈣鈦礦可以製備出高效的太陽能電池。雖然有計算顯示,鈣鈦礦薄膜中鉛的重量比小於0.1%——低於許多國家設定的安全限值,但這些鉛的環境影響尚不明確。
  • 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此外,還有無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等。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
  • 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與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類似,具有三明治結構,主要的不同在於光敏層,它是有機無機雜化構成的鈣鈦礦結構。
  • 應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挑戰,中國科學家如是說—新聞—科學網
    兩年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的突破。 就在不久前,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教授陳永華與西北工業大學黃維院士等多位合作者,研究出高效穩定的二維層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光子學》上,成為離子液體應用在鈣鈦礦領域的又一突破。
  • 上科大研發高效率高穩定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
  • 幸運的少數:打造高效人工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人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大自然的造物,用葉綠素造一塊太陽能電池?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曉峰的課題組與日本立命館大學和長浜生物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論文,開發出了兩種不同結構的雙層或三層全葉綠素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僅由葉綠素衍生物作為光敏材料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實現了4.2%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中國科學報】柔性太陽能電池的探索之路
    此外,還有無機半導體薄膜太陽能電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等。  不同太陽能電池結構不一樣,比如有機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光敏帶由P型有機半導體(容易給出電子)構成的給體、N型半導體(容易接收電子)構成的受體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層,在外電路接通下產生光電流。
  • 柔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太陽電池是一種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半導體器件,很容易實現併網發電或作為獨立能源。眾所周知,太陽電池發電具有許多優點,如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汙染,能量隨處可得,不受無需消耗燃料、無機械轉動部件、故障率低、維護方便、可以無人值守、規模大小隨意、可以方便地與建築物相結合等,這些優點都是常規發電所不及的。
  • 柔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解析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類經濟活動的持續高速發展使得電力需求迅速增加。太陽電池是一種利用光生伏特效應將太陽能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半導體器件,很容易實現併網發電或作為獨立能源。除了在屋頂安裝光伏電池板外,已推出了把光伏電池裝在瓦片內的產品。此外,國外還在研究光伏牆結構(PVWALL),將光伏系統和建築物外牆相結合。可以預計,光伏與建築相結合是未來光伏應用中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並且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柔性襯底薄膜電池無疑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二、柔性襯底薄膜太陽電池的結構柔性襯底太陽電池可採用單結或多結結構。
  • 中科大學者研製出新型柔性太陽能電池
    納米砂磨機訊:中科大學者研製出新型柔性太陽能電池  納米砂磨機訊: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熊宇傑教授課題組基於應用廣泛的半導體矽材料,採用金屬納米結構的熱電子注入方法,近期設計出一種可在近紅外區域進行光電轉換且具有力學柔性的太陽能電池,國際重要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
    文章介紹,陳永勝團隊製備了同時具有高導電、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銀納米線柔性透明電極,將其用於構築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與使用商業氧化銦錫(ITO)玻璃電極的器件性能相當,光電轉化效率可達16.5%,刷新了文獻報導的柔性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這一成果使得高效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距離實現產業化更近一步。
  • 科學網—有機太陽能電池進化出「新物種」
    「塑料」也能導電 目前,商品化的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但是,這種太陽能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弊端,同時,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器件。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