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有機太陽能電池進化出「新物種」

2020-11-22 科學網

 

新型複合柔性透明電極結構示意圖

因有機材料具有柔性好、重量輕、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等優勢,有機太陽能電池對大規模利用太陽能、提供廉價電能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見習記者 辛雨

在人類利用太陽能的各項技術中,將太陽能直接轉換成電能的太陽能電池是最具發展前景的技術之一。其中,有機太陽能電池是新興起的一個研究方向。因有機材料具有柔性好、重量輕、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等優勢,有機太陽能電池對大規模利用太陽能、提供廉價電能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李永舫院士團隊教授李耀文等人在《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發表文章,他們利用銀納米線摻雜透明導電聚合物,並與納米壓印的網格銀柔性基底複合,製備出了低面電阻、可見光高透過率的新型柔性透明複合電極,基於此電極的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效率超過了12%。

「塑料」也能導電

目前,商品化的太陽能電池主要是以晶矽等無機半導體材料為活性層製備。但是,這種太陽能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原材料生產過程能耗大和汙染重等弊端,同時,這類太陽能電池由於無機半導體本身的剛性結構,難以製備柔性器件。因此,製備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太陽能電池,正成為各國科學家的目標。

在人們的印象中,塑料是不導電的。但是,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打破了這一常識。20世紀70年代,美國科學家Alan J. Heeger、Alan G. MacDiarmid和日本科學家Hideki Shirakawa發現,經過氧化或還原摻雜,一類共軛聚合物能夠成為導體或半導體。

塑料就是一種聚合物。聚合物要能夠導電,其主鏈碳原子之間必須具有交替地以單鍵和雙鍵結合的共軛結構,同時還必須經過摻雜處理:通過氧化或還原反應,其主鏈失去或獲得電子,從而具有導電性。Alan J. Heeger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對共軛聚合物聚乙炔進行碘摻雜,聚乙炔能夠表現出像金屬一樣的導電性。

「Alan J. Heeger等人開拓了導電聚合物領域。透明導電聚合物的電極材料是導電聚合物的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有機太陽能電池就是利用共軛聚合物或共軛有機分子這種有機半導體材料做成的。」李耀文告訴《中國科學報》。

與以矽為代表的無機半導體材料相比,有機半導體具有成本低、材料多樣性、功能可調、可柔性印刷製備等諸多優點。因此,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熱度不斷攀升。特別是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其光電轉化效率不斷刷新。有機太陽能電池已經到了商業化的「黎明前夕」。

光電轉換效率突破12%

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材料具有優良的可彎曲性,這使其在柔性太陽能電池領域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

李耀文表示,高性能柔性透明電極、高效和低成本的有機半導體光伏材料、大面積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製備技術以及器件封裝和穩定性研究,是當前實現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商業化應用的關鍵。

李耀文告訴記者,商業化的銦錫氧化物柔性透明電極由於易脆、耐彎折性能差、面電阻高、透光率低等缺點,限制了其在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因此,發展具有優良機械彎曲性、低面電阻、高透光率的新型柔性透明電極顯得尤為重要。

據介紹,基於銀納米線的導電薄膜不僅具有優良的機械性能,而且其光學和電學性能優異,成為極具應用前景的柔性透明電極材料。但是,粗糙度大、附著力弱,形貌不穩定等缺點依然限制了它在高性能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對此,李耀文等人採用醇溶性高導電性、高規整度的銀納米線,對透明導電聚合物摻雜,通過調控摻雜比例有效調控導電聚合物薄膜的透過率和導電性,並進一步與納米壓印的網格銀柔性基底複合,構築了新型複合柔性透明電極。

他們進一步研究發現,銀納米線的摻入為導電聚合物薄膜提供了額外的電荷傳輸通道,可獲得較高的電導率。測試結果表明,此新型複合柔性透明電極在可見光範圍內的平均透過率得到了顯著提升,最高透過率達到了86%。同時,面電阻降低,導電薄膜與基底之間也表現出了良好的貼合性和熱穩定性。

「這些特點有助於下一步製備高性能的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李耀文說。

接下來,研究人員發現,基於這種新型複合電極製備的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了12.07%,表現出了與基於玻璃基底製備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當的效率(12.94%)。這也是目前報導的非銦錫氧化物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最高效率。

產業化指日可待

「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新近發布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明確指出,將重點發展基於有機、鈣鈦礦半導體材料的太陽能電池。

李耀文介紹說,儘管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能量轉化效率與矽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仍有較大差距,然而,它在柔性和半透明器件方面獨特的優勢為其產業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助於實現與矽基太陽能電池的互補、填補光伏市場在柔性和半透明器件方面的空缺。

首先,有機太陽能電池光活性層所採用的有機/聚合物材料,使其在製備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

此外,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活性層通常不僅具有較薄的厚度(100~300 nm),而且其光學帶隙通過對活性材料的化學剪裁可實現有效調控,從而拓展了有機太陽能電池在半透明和彩色電池領域的應用。

「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獨特的輕質、半透明、多彩化、可彎曲以及可卷對卷大規模生產的特性,在未來的可穿戴能源設備、建築光伏一體化、光伏帳篷和光伏大棚等領域的應用上將會大放異彩。」李耀文說,「因此,柔性、半透明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將成為一個熱點。目前我國有很多課題組已從事相關內容的研究。在未來的幾年內,我國在該領域應該會有更大的突破、會有很多科研成果出現。」

據了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蘇州大學教授李永舫已著手相關產業化布局,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有機光電技術研究所成立了光伏中心。光伏中心已配備相關研發人員和設備,主要開展有機太陽能電池光伏材料的放大量合成,以及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面積製備和穩定性研究。

談到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李永舫對《中國科學報》說:「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需要一步一步向前推進。」他表示,首先是高效和低成本有機光伏材料的開發和放大合成,以及高性能柔性透明電極的開發和大面積製備;其次需要開展柔性器件的大面積製備工藝、器件穩定性以及封裝材料和工藝的研究;最後需要與公司合作,製備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組件,並建立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實現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大規模應用。

「有機太陽能電池是中國人引領的一個研究領域,我們一定要在中國率先實現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李永舫說。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11426-018-9430-8

《中國科學報》 (2019-04-11 第8版 裝備製造)

相關焦點

  • 研發出環保有機太陽能電池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的研究團隊成功以環保方式,研製出一種高效有機太陽能電池,輸出效率創新紀錄。
  • 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但是這種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種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材料研製出新型太陽能電池,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以地球上最豐富的碳材料為基本原料,通過技術手段獲得高效低成本的綠色能源,對於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重大能源問題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 有機半導體研究獲新突破:有效改善有機太陽能電池導電性!
    導讀近日,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使得電子在太陽能電池和其他有機半導體常用的材料中傳輸得更遠。這項突破性科研進展有望使得低成本、無處不在的太陽能電池變為現實。有機成分組成的光伏太陽能電池,相對於現有的無機矽太陽能電池,優勢更加明顯。例如,它們更廉價、更易製造、輕量、柔軟、透明。此外,許多有機材料都可以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部分,但是可以傳播我們肉眼能檢測到的可見光部分。
  • 領跑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
    十幾年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永勝團隊始終致力於碳納米材料、有機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轉化與存儲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開發的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光電轉化效率多次刷新世界紀錄。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於發展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寡聚小分子有機太陽能材料體系,設計合成了具有確定分子結構和精確分子量的一系列高效有機光伏寡聚物材料,開創了新型高效可溶液加工的光伏活性層材料體系。對陳永勝來說,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一個新目標的開始。他從未停止過思考:有機太陽能電池到底能達到多高的效率?是否可以媲美矽基太陽能電池?
  • 綜述:無機-有機鈣鈦礦材料在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中的應用
  • 科學網—揭示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設計思路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1月22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化學化工學院張浩力課題組發現的具有雙吸電子單元的給體分子設計策略,可大幅提升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使用效率
  • 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有望成為新一代太陽能電池!
    導讀近日,韓國蔚山國立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成功地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可以解決與有機太陽能電池中光學活性層厚度相關的問題。這種新方法將促進工藝設計,並進一步推進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圖片來源:MIT)儘管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點很多,然而其「光電轉化效率」一直無法與無機太陽能電池媲美。然而可喜的是,近年來,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已增至10%以上,達到了可商業化應用的水平。
  • 幸運的少數:打造高效人工全葉綠素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人們不禁想像,能否仿照大自然的造物,用葉綠素造一塊太陽能電池? 吉林大學物理學院教授王曉峰的課題組與日本立命館大學和長浜生物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ACS Energy Letters上發表論文,開發出了兩種不同結構的雙層或三層全葉綠素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僅由葉綠素衍生物作為光敏材料的生物太陽能電池,實現了4.2%的高光電轉換效率。
  • 提升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的新方法
    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由矽等無機材料製成的,有機材料太陽能電池具有輕巧、靈活、製造成本低的特點,甚至可以採用印刷製造的方式,因此無機材料太陽能電池受到了科學家們的廣泛關注,儘管目前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要真正完全替代矽太陽能電池,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就是提高電能轉換效率,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選擇正確的材料組合
  • 科學家們研發出新型室內有機太陽能電池
    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能夠將室內環境照明轉化為電能。他們開發的太陽能電池板是有機太陽能電池,雖然它們產生的能量很低,但可以為物聯網設備提供充足的能量。隨著物聯網的擴展,在公共空間和家庭中,將有數以百萬計的設備需要電力來運行。
  • 南開大學陳永勝教授:有機太陽能電池,綠色能源未來的新選擇
    長期以來,人們更多地以晶矽等無機材料為基礎製備太陽能電池。但是這種電池生產存在工藝複雜、成本高、能耗大、汙染重等弊端。能否找到一種成本低、效率高、柔性強、環境友好的新型有機材料研製出新型太陽能電池,眼下正成為世界各國科學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與有機太陽能電池區別介紹
    除了有機太陽能電池之外,目前有許多公司致力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產業化開發,如Solaronix,Dyesol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必須使用電解質。轉化效率在10%以上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都是採用液態電解質的,液態電解質有著較大的環保性問題,採用固態或者凝膠態電解質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效率與有機太陽能電池接近,在6%——8%左右,因此電解液是目前制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核心問題。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是瑞士洛桑高等理工大學(EPFL)的GrÄatzel教授發明的,因此也稱GrÄatzel電池。
  • 可用於汽車的有機太陽能電池
    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發現,在太陽能電池中,可利用有機分子混合物,吸收陽光並將其轉換成電能。此外,這種電池還能應用於汽車車身等曲面。這一發現挑戰傳統觀念,有助於早日實現太陽能電池的商業化應用。化學系首席研究員Ross Hatton表示:「人們普遍認為,想要優化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需使電極和有機半導體之間的界面,達到面積最大化。我們對此提出質疑。」為了找到答案,研究人員研製出一種電極模型,對表面進行系統化改造。從中可以看出,即使電極表面99%都絕緣,只要導電區域距離不遠,其表現與表面100%導電時一樣。
  • 新型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既高效又耐用
    導讀據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官網近日報導,該研究所研究人員與國際夥伴們合作,成功創造出一款既高效又耐用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背景有機太陽能電池不僅更環保,而且生產成本低,非常有望取代矽基傳統薄膜。創新近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創新研究集群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新興物質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與東京大學、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以及莫納什大學的國際夥伴們展開合作,成功創造出一款既高效又耐用的超薄有機太陽能電池。
  • 南開大學:有機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突破
    本報天津8月10日訊(記者 陳欣然)記者今天從南開大學獲悉,該校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獲突破性進展。他們設計和製備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和器件,實現了17.3%的光電轉化效率,刷新了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世界最高紀錄。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研發新有機太陽能電池 專為室內照明設計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與使用晶體矽半導體的更常見的對應物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薄,柔軟,重量輕且便宜,允許它們應用於多種物品中。現在,研究人員已開發出一種針對室內照明進行優化的產品。新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由瑞典林雪平大學、中國科學院和北京科技大學的科學家合作開發。其有源層由供體和受體材料的獨特組合組成,使其能夠吸收大多數室內環境中常見的精確波長的光。簡而言之,供體材料吸收光子,而受體則獲得電子。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創建了兩個原型,一個尺寸為1平方釐米,另一個尺寸為4平方釐米。
  • 未來的太陽能電池:提高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系統
    與由晶體矽製成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的生產成本更低且更具柔性 製造過程中的靈活應用和高能效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像箔一樣薄且柔軟,可以適應各種基材。可以通過使用的宏模塊來「調整」吸收太陽光的波長。塗有吸收紅色和紅外光譜的有機太陽能電池的辦公室窗戶不僅可以屏蔽熱輻射,而且還可以同時發電。
  • 上科大研發高效率高穩定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新聞—科學網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
  • > 新突破!有機太陽能電池效率暴增32%(圖) - 光伏電池轉換效率
    傳統矽太陽能電池板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效率約為22%;而在2018年,OxfordPV研製出這款含有鈣鈦礦層的太陽能電池板,它的效率可以達到27.3%。(來源:微信公眾號「集邦新能源網」ID:EnergyTrend)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