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西媒讚嘆!

2021-01-16 中油網

摘要: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西媒讚嘆!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

【中油網】訊:9月6日,央視新聞消息報導,經過多年研究公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對構築量子材料和量子期間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功今年在國際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要知道,探索新型底維碳納米材料以及其新奇物性是世界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對於這些的相關研究就曾拿過兩次諾貝爾獎。現在在單原子層次上精準構築和調控基於石墨烯的低維碳納米結構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戰,但經過研究通關,我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團隊首次實現該結構的原子級精準、按需定製可控摺疊,構建出一個新型的準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需要強調的是,對於此技術,我國科學院團隊通過掃探針操控技術實現了5點,一是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精準摺疊與拆解,二是同一方石墨烯結構沿任意方向反覆摺疊,三是摺疊的角度可調旋轉堆垛的雙層石墨烯納米結構,四是準一維碳納米管納米結構的構築,五是雙晶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可控摺疊以及其異質的構築。

據悉,該研究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可控摺疊,對原子級精準的「摺紙書」,還能摺疊其他二維原子晶材料和複雜疊層結構。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高鴻鈞表示,「摺疊以後,這些新型的二維原子晶體材料有可能由沒有超異特性變成有超導特性,沒有磁性可以變成有磁性,利用這些特徵變化去構造功能的量子器件,對未來的應有將會很有意義,比如量子計算等等。

由此可見,我國正在邁向科技強國!

|西班牙媒體讚嘆:中國持之以恆邁向科技強國

另一方面,對於我國的科技,西班牙《趣味》月刊8月發表了一篇標題為《巨人的覺醒》的文章,裡面就提到,中國的研究和工程人員正在往各個領域努力,中國在客機方面已經站在世界前沿,如果有科技屆奧運會,那麼中國一定會希望在所有的項目中領先。

文章還稱,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比以前,它正在轉型成為一個能與美國抗衡的科技技術強國,包括各個領域的分析人士都預言,人類的未來有相當大一部分人將從中國的實驗室中誕生。

從數據中就能看出中國的雄心,本世紀初開始,中國對科研人員投入快速增長階段,目前,中國的科技僅次於美國,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但有分析認為,在未來五年以內,中國將在這一指標上超過美國。

另外,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信息研究員舒費說:「我喜歡將中國的科研工作參加到奧運會進行比較,如果有科技屆的奧運會,那中國在所有項目中會領先。」

所以不止國人為我國科研技術感到驕傲,國外朋友也明顯看到了中國的進步,值得一提的,在電信等領域,中國華為也成為了全球5G技術的領導者,也能足以看出,中國在此方面的努力。

(版權說明:本文由中油網編輯G,轉載前請獲得授權,轉載後請標明出處)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添加上方關注。希望大家在閱讀後踴躍評論和點讚,也可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以示對我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世界首次!我國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可控摺疊會怎麼樣?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經多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對構築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戳視頻點讚!
  • 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 未來有望應用於創造效率...
    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摺紙,但很少有人能想到,如今納米材料石墨烯也有「摺紙術」了。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團隊的陳輝博士等人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可控摺疊,相當於用石墨烯摺紙,相關論文6日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科學》上。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世界首次!原子級石墨烯實現可控摺疊,科學家怎樣獲取石墨烯?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石墨烯是現代材料科學熱潮的鼻祖,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單一發明之一,石墨烯是如何被研究出來的?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這個流傳已久的網絡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不過今天,這幾大「邪術」恐怕還要加進一個新成員——石墨烯「摺紙術」。 9月6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鴻鈞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疊,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石墨烯摺紙」。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此前,王浩敏團隊通過引入矽烷進行氣相催化,在h-BN表面實現石墨烯晶疇的快速生長(Nat.Commun. 6,6499 (2015))和邊界調控(Nanoscale,9,11475(2017));首次通過採用h-BN溝槽作為生長模板,實現取向GNR的可控生長,開啟帶隙(Nat. Commun. 8,14703 (2017))。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我國學者首次在其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成員利用不同金屬納米顆粒在h-BN表面刻蝕出邊緣平直且沿特定取向的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寬度小於5納米的高質量取向可控GNR。
  •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二維世界」的構築與操縱——第一屆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後年會優秀...
    第一屆博士後年會優秀博士後獎獲得者陳輝博士獲獎工作介紹:「二維世界摺紙術」 - 原子級精準控制、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疊【Science 36, 1036 (2019)】「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然而,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員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成功製備了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
  • 哈工大首次實現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為石墨烯光致精準功能化的首例,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可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並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於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1947年,第一個雙極結型電晶體(BJT)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技術的新時代。
  • 科學家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
    但就是這件小事,卻難倒了無數大科學家。  人們已經知道,水能溶解很多東西,並與其形成團簇,但這種離子水合物的微觀結構和動力學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直到5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刊發了一篇北京大學江穎、徐莉梅、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的研究成果後,人們才首次看到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真面目」,研究人員還同時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石墨烯再「立功」!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高速電晶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
  • 石墨烯再「立功」!我國首次製備出一成果,矽基晶片的末日來了?
    石墨烯再「立功」!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這有什麼意義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應用到量子計算領域,提供量子計算關鍵的點位算法,通過輔助電路的量子移動,促成量子霸權的實現。石墨烯,這個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近年來備受關注。
  • 全球湧動石墨烯熱 中國石墨烯專利數量世界第一
    2014年10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現,揉皺的石墨烯紙可用於製備易彎曲、摺疊或拉伸到其原始大小800%的超級電容器,且揉皺—平復1000次其性能也不發生明顯降低。   兩名英國科學家利用「膠帶」從石墨表面「撕」出的單層物質,為他們贏得了諾獎桂冠   石墨烯的發現者可能未曾預料到它的研發會有如此迅猛的突破。
  • 「石墨烯 過濾」曼徹斯特大學石墨烯新過濾技術建立原子級毛細管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國家石墨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首次成功製造了一個原子尺寸的人造通道。新的毛細管人造通道非常像天然蛋白質通道,如水通道蛋白,小到足以阻止Na +和Cl-等最小離子的流動,但允許水自由流動。除了提高我們對原子級分子運輸的基本理解,特別是在生物系統中,這些結構在脫鹽和過濾技術中也是理想的。
  • 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中電聲子耦合效應獲新進展
    因為以前缺少在原子尺度上精確控制石墨烯納米帶的邊緣結構的方法,實驗上探測鋸齒形邊緣結構的電聲子特性一直是石墨烯研究領域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張廣宇研究組在前期的研究工作中,利用氣相反應離子刻蝕技術,首次實現了可控的石墨烯面內各向異性刻蝕技術【Advanced Materials 22, 4014, (2010)】;並結合人工缺陷工程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精確加工和剪裁【Advanced Materials 23,3061 (2011)】,製備出了尺寸可控(最小線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