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10月25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在《自然·通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的研究論文。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可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並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於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

1947年,第一個雙極結型電晶體(BJT)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技術的新時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提高BJT的工作頻率一直是人們不懈的追求,異質結雙極型電晶體(HBT)和熱電子電晶體(HET)等高速器件相繼被研究報導。然而,當需要進一步提高頻率時,這些器件遭遇了瓶頸。HBT的截止頻率將最終被基區渡越時間所限制,而HET則受限於無孔、低阻的超薄金屬基區的製備難題。石墨烯是一種近年來被廣泛研究且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人們提出使用石墨烯作為基區材料製備電晶體,其原子級厚度將消除基區渡越時間的限制,同時其超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也有助於實現高質量的低阻基區。已報導的石墨烯基區電晶體普遍採用隧穿發射結,然而隧穿發射結的勢壘高度嚴重限制了該電晶體作為高速電子器件的發展前景。

金屬所科研人員提出半導體薄膜和石墨烯轉移工藝,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圖1)。與已報導的隧穿發射結相比,矽-石墨烯肖特基結表現出目前最大的開態電流(692 A cm-2 @ 5V)和最小的發射結電容(41 nF cm-2),從而得到最短的發射結充電時間(118 ps),使器件總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128 ps),可將器件的截止頻率由約1.0 MHz提升至1.2 GHz(圖2)。通過使用摻雜較重的鍺襯底(0.1 Ω cm),可實現共基極增益接近於1且功率增益大於1的電晶體(圖3)。科研人員同時對器件的各種物理現象進行了分析(圖4)。通過基於實驗數據的建模,科研人員發現該器件具備了工作於太赫茲領域的潛力。

該項研究工作極大地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為未來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

圖1 矽-石墨烯-鍺電晶體的設計和製備。a. 器件的製備流程。b-d. 器件的光學、SEM和截面示意圖。e. 器件原理示意圖。

圖2 矽-石墨烯發射結性能。a. 發射結IV曲線。 b. 漏電流和溫度的依賴關係。c. 與隧穿發射結的開態電流的對比。 d. 與隧穿發射結的共基極截止頻率的對比。

圖3 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性能。a-d. 使用輕摻雜Ge襯底時的矽-石墨烯發射結和石墨烯-鍺集電結IV曲線、輸入(Ie-Ve)和轉移(Ic-Ve)特性曲線、共基極增益α、輸出特性(Ic-Vc)曲線。e-h. 使用重摻雜Ge襯底時的相應曲線。

圖4 考慮石墨烯量子電容效應時電晶體的能帶示意圖。a. 無偏壓。b. 發射結正偏。c. 集電結反偏。相關物理現象及應用研究介紹詳見論文補充材料。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有望應用於太赫茲領域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取得新的科研突破,該中心先進碳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 延遲時間縮短千倍(附股)
    來源:金融界網站據報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科研團隊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
  • 石墨烯再「立功」!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高速電晶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
  • 全球首次,中國科學家製成高速電晶體,有望終結半導體矽晶片時代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A vertical silicon-graphene-germanium transistor)的研究論文,這意味柘中國科學家首次製成了高速電晶體。
  • 中國科學家改進石墨烯高速電晶體,器件總延遲縮短1000倍
    近日,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報導,中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
  • 石墨烯再「立功」!我國首次製備出一成果,矽基晶片的末日來了?
    石墨烯再「立功」!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這有什麼意義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應用到量子計算領域,提供量子計算關鍵的點位算法,通過輔助電路的量子移動,促成量子霸權的實現。石墨烯,這個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近年來備受關注。
  • 科學家研製出穩定單原子層鍺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0日報導,60年前,鍺被用來做成了第一塊電晶體,但隨後被矽取代,現在,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製造出了單原子厚度的鍺——單鍺(germanane),其電子遷移率是矽的10倍,因而有望取代矽用於製造更好的電晶體
  • 我國首次製備大規模鍺基石墨烯 助推半導體工業
    將助推石墨烯在半導體工業界廣泛應用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64464.htm  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獲悉
  • 中國科大製備出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近日,我校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室實驗室和物理學院陳仙輝教授課題組在二維類石墨烯場效應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組與復旦大學張遠波教授、封東來教授和吳驊教授課題組通力合作,成功製備出具有幾個納米厚度的二維黑磷場效應電晶體。
  • 石墨烯到底是什麼令科學家們趨之若鶩
    石墨烯具有哪些特點石墨烯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石墨烯狹義上指單層石墨,厚度為0.335nm,僅有一層碳原子。但實際上,10層以內的石墨結構也可稱作石墨烯,而10層以上的則被稱為石墨薄膜。單層石墨烯是指只有一個碳原子層厚度的石墨,碳原子-碳原子之間依靠共價鍵相連接而形成蜂窩狀結構。完美的石墨烯具有理想的二維晶體結構,由六邊形晶格組成。
  • 天津大學封偉團隊在帶隙可調的新型鍺矽基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研究...
    近日,天津大學封偉教授團隊在半導體二維原子晶體的可控制備和帶隙調控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在理論計算和結構設計的基礎上,採用-H/-OH封端二元鍺矽烯,首次獲得了具有帶隙可調控的二維層狀鍺矽烷(gersiloxene)。
  • 石墨烯的製備方法及應用
    石墨烯的出現在科學界激起了巨大的波瀾,從2006年開始,研究論文急劇增加,作為形成納米尺寸電晶體和電路的「後矽時代」的新潛力材料,旨在應用石墨烯的研發也在全球範圍內急劇增加,美國、韓國,中國等國家的研究尤其活躍。石墨烯或將成為可實現高速電晶體、高靈敏度傳感器、雷射器、觸摸面板、蓄電池及高效太陽能電池等多種新一代器件的核心材料。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石墨烯納米帶(GNR)是一種準一維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根據結構不同可表現出準金屬或半導體特性。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 石墨烯電晶體超強的性能——將會取代矽電晶體
    現代電腦的CPU在一平方毫米內擁有超過1億個電晶體。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現代的cpu足以完成日常任務。然而,我發現cpu實際上在過去十年中並沒有變得更快。這是一個問題。科學家們也知道這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開始尋找矽電晶體的替代材料。他們發現了石墨烯。
  • 國際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成功製備石墨烯納米帶
    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浩敏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通過模板法在六角氮化硼溝槽中實現石墨烯納米帶可控生長,成功打開石墨烯帶隙,並在室溫下驗證了其優良的電學性能,為研發石墨烯數字電路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技術路徑。該研究結果發表在3月9日的《自然-通訊》雜誌上 (L.
  • 中國博士生設計出高溫爐 可製備高質量石墨烯
    ,這一成果有望推動石墨烯這一新型材料的低成本、規模化製備。石墨烯是一種由單層碳原子構成的蜂窩狀二維薄片,具有很多出色的電特性、熱特性以及機械特性,被視為革命性的神奇材料。但石墨烯的製備並非容易,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海姆和諾沃肖洛夫因為在2004年首次制出石墨烯而獲得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如今,他們使用的機械剝離法仍是實驗室製備石墨烯的常用方法之一。朱授恩設計製造的高溫爐設備運用化學氣相沉積原理製備石墨烯。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石墨烯新」表親「鍺烯成功合成 或再利光學發展
    該材料是由單層鍺原子構成,或具備表現出色的電學和光學性質,未來有可能被廣泛集成在各種電子設備。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9月10日的《新物理學雜誌》上。這種二維材料最早於2009年被提出,但截至目前,研究人員仍然難以將其實現。而自那時起,石墨烯已被進一步開發,其他的二維材料如矽烯(silicene)已經合成出。
  • 中國研製出「石墨烯晶片」,使cpu速度飄升,美國表示:不可能
    就在前不久,我國中科院研究人員研究出了一款以石墨烯為基礎的電晶體,成功地將電晶體的研製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為未來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鍺電晶體,可將其截止頻率有照赫茲直接提升至吉赫茲,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與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