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中國科學家製成高速電晶體,有望終結半導體矽晶片時代

2020-12-03 胖福的小木屋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A vertical silicon-graphene-germanium transistor)的研究論文,這意味柘中國科學家首次製成了高速電晶體。

1945年秋天,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成員有布拉頓、巴丁等人。他們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觀察,逐步認識到半導體中電流放大效應產生的原因。在1950年,第一隻「PN結型電晶體」問世,今天的電晶體,大部分仍是這種PN結型電晶體。

PN結型電晶體的出現,開闢了電子器件的新紀元,引起了一場電子技術的革命。

1958 年,來自德州儀器(不是山東德州哈)的傑克·基爾比靈光一閃,能否利用單獨一片矽做出完整的電路,如此可把電路縮到極小。當時基爾比的想法遭到了所有同樣的笑話。幸好,德州儀器的老闆覺得基爾比的想法好像有實踐價值,就支持他的想法。

之前的電路還是分立元件構成,也就是在PCB(印刷電路板)把三極體、二極體焊接起來構成晶片,而基爾比卻嘗試在鍺半導體晶片上生成了三極體等多個元件,並在元件之間用細金屬連線連接,從而形成了集成電路。之前由分立元件構成的2500px印刷電路板,在集成電路上只需要1mm的晶片就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

我們所說的集成電路指的是採用特定的製造工藝,把一個電路中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元件及元件間的連線,集成製作在一小塊矽基半導體晶片上並封裝在一個腔殼內,成為具有所需功能的微型器件。

傑克·基爾比的發明為半導體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揭開二十世紀信息革命的序幕,時至今日,半導體工業大多數應用的還是基於矽的集成電路,我們稱之為矽晶片時代。

然而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半導體製程的不斷突破,使得矽晶片的使用已經到達了物理極限,再加上矽材料的帶隙較窄、電子遷移率和擊穿電場較低,矽在光電子領域和高頻高功率器件方面的應用受到諸多限制,在高頻下工作性能較差,不適用於高壓應用場景,光學性能也得不到突破。

所以科學家一直想用新材料來代替矽,科學家認為,新材料的突破將對整個半導體行業進行大洗牌,終結整個以矽為核心的半導體時代,並且可能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新材料、基因工程、量子科學、人工智慧、核聚變,科學界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會在這五者之間誕生)

而石墨烯是一種二維晶體,由碳原子按照六邊形進行排布,相互連接,形成一個碳分子,其結構非常穩定;隨著所連接的碳原子數量不斷增多,這個二維的碳分子平面不斷擴大,分子也不斷變大。

單層石墨烯只有一個碳原子的厚度,即0.335納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的20萬分之一的厚度,1毫米厚的石墨中將將近有150萬層左右的石墨烯。

矽基的微計算機處理器在室溫條件下每秒鐘只能執行一定數量的操作,然而電子穿過石墨烯幾乎沒有任何阻力,所產生的熱量也非常少。此外,石墨烯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導熱體,可以很快地散發熱量。由於具有優異的性能,由石墨烯製造的電子產品運行的速度要快得多。

目前,矽器件的工作速度已達到千兆赫茲的範圍。而石墨烯器件製成的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可達到太赫茲,即1千兆赫茲的1000倍。如果能進一步開發,其意義不言而喻。

太赫茲,實際上是一個頻率單位,1THz=1000GH,人們對太赫茲研究主要在0.1THz~10THz之間。正是因為其特殊性,讓其具有頻率高、脈衝短、穿透性強,且能量很小,對物質與人體的破壞較小等特質。太赫茲曾被評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科學家認為太赫茲擁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目前已報導的石墨烯基區電晶體,普遍採用隧穿發射結,然而隧穿發射結的勢壘高度,嚴重限制了該電晶體作為高速電子器件的發展前景。

而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的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實現了由單晶矽和單矽石墨烯構成的肖特基發射極,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

矽-石墨烯-鍺電晶體的設計和製備。a. 器件的製備流程。b-d. 器件的光學、SEM和截面示意圖。e. 器件原理示意圖。

我們都知道,採用不同的摻雜工藝,通過擴散作用,將P型半導體與N型半導體製作在同一塊半導體(通常是矽或鍺)基片上,在它們的交界面就形成空間電荷區稱為PN結,而肖特基結是一種簡單的金屬與半導體的交界面,它與PN結相似,具有非線性阻抗特性。

已報導的隧穿發射結相比,矽-石墨烯肖特基結表現出目前最大的開態電流(692 A cm-2 @ 5V)和最小的發射結電容(41 nF cm-2),從而得到最短的發射結充電時間(118 ps),使器件總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128 ps),可將器件的截止頻率由約1.0 MHz提升至1.2 GHz。

矽-石墨烯發射結性能。a. 發射結IV曲線。 b. 漏電流和溫度的依賴關係。c. 與隧穿發射結的開態電流的對比。 d. 與隧穿發射結的共基極截止頻率的對比。

通過使用摻雜較重的鍺襯底(0.1 Ω cm),可實現共基極增益接近於1且功率增益大於1的電晶體。

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性能。a-d. 使用輕摻雜Ge襯底時的矽-石墨烯發射結和石墨烯-鍺集電結IV曲線、輸入(Ie-Ve)和轉移(Ic-Ve)特性曲線、共基極增益α、輸出特性(Ic-Vc)曲線。e-h. 使用重摻雜Ge襯底時的相應曲線。

科研人員同時對器件的各種物理現象進行了分析。通過基於實驗數據的建模,科研人員發現該器件具備了工作於太赫茲領域的潛力,而這對於未來的電晶體研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考慮石墨烯量子電容效應時電晶體的能帶示意圖。a. 無偏壓。b. 發射結正偏。c. 集電結反偏。相關物理現象及應用研究介紹詳見論文補充材料。

可以說,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

不過,這僅僅是第一步,未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是既然取得了第一步的突破,我們就有希望將終結矽晶片時代的機會抓在自己手裡,總而引領下一次半導體革命。

相關焦點

  • 中國碳基半導體材料取得新突破,或將終結矽時代,實現晶片全面領先
    近日,北京大學張志勇教授-彭練矛教授課題組發展全新的提純和自組裝方法,製備高密度高純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材料,並在此基礎上首次實現了性能超越同等柵長矽基CMOS技術的電晶體和電路,展現出碳管電子學的優勢。
  •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可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並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於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1947年,第一個雙極結型電晶體(BJT)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技術的新時代。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高速電晶體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1月1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
  • 中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有望應用於太赫茲領域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取得新的科研突破,該中心先進碳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
  • 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原標題:首塊納米晶體「墨水」製成的電晶體問世 電晶體是電子設備的基本元件,但其構造過程非常複雜,需要高溫且高度真空的條件。美韓科學家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一種新型製造方法,將液體納米晶體「墨水」按順序放置。
  • 中國科學家改進石墨烯高速電晶體,器件總延遲縮短1000倍
    近日,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報導,中國科學家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
  • 2011全球十大科學新聞:超光速粒子挑戰相對論
    2011年即將過去,但這一年裡發生的科學事件卻將產生持續影響:超光速粒子實驗如果得到證實,物理學根基將被撼動;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核危機,促使人們反思核電站安全;太空梭的退役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卻也意味著航天事業新時代的開始……  《環球科學》雜誌日前根據專家團隊、專業編輯和網絡投票三方意見,評選出了本年度全球十大科學新聞。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推進到3納米以下,論文登頂級刊物!越來越近
    就在兩天前,北京大學一支碳納米半導體材料研究團隊登上全球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電子學》,該課題組研發出一種可「抗輻射」的碳納米管電晶體和集成電路、可用於航天航空、核工業等有較強輻照的特殊應用場景。此項研究成果意味著我國碳基半導體研究成功突破抗輻照這一世界性難題,為研製抗輻照的碳基晶片打下了堅實基礎。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為了阻止「摩爾定律將終結」這把懸頂之劍落下,一部分學界、業界研究者幾番力挽狂瀾,通過改進電晶體架構、改良製造設備來為摩爾定律「續命」。另一邊,一群「特立獨行」的的研究者卻把目光放在了半導體材料上。他們提出,乾脆換用其他材料製備電晶體,放棄矽基材料這盤「死棋」。而在眾多替代材料中,碳納米管材料最被看好。
  • 中國碳基半導體研究團隊再登頂刊!為3nm製程提供另一種選擇
    ,有望推動未來電子學的發展。為了阻止「摩爾定律將終結」這把懸頂之劍落下,一部分學界、業界研究者幾番力挽狂瀾,通過改進電晶體架構、改良製造設備來為摩爾定律「續命」。另一邊,一群「特立獨行」的的研究者卻把目光放在了半導體材料上。他們提出,乾脆換用其他材料製備電晶體,放棄矽基材料這盤「死棋」。而在眾多替代材料中,碳納米管材料最被看好。
  • 大分子碳結構有機半導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製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於製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突破將會讓以塑料為基礎的柔性電子設備「遍地開花」。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領域最著名的雜誌《先進材料》上。
  • 在10釐米的矽晶片上生產排列整齊的CNT陣列的新工藝
    由中國多家機構的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工藝,可以在10釐米的矽晶片上生產出排列整齊的碳納米管(CNT)陣列。在他們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的論文中,該小組介紹了他們的工藝,以及與類似類型的矽設計相比,其效果如何。科學家們多年前就已經知道,有一天矽處理器將達到物理極限,因為它們只能做得這麼小。
  • 摩爾定律終結了嗎?史上最小 1 nm 電晶體將為之續命
    正當我們為之疑惑嘆息之時,計算技術界突然傳來了一個好消息:科學家已將電晶體製程從 14 nm縮減到了 1 nm!這樣,同樣體積的晶片上就能集成更多電晶體,摩爾定律有希望繼續它的傳奇預言!這一巨大突破是由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完成的。在阿里·加維(Ali Javey)的帶領下,他們開發出的新型電晶體柵極線寬只有1納米。
  • 什麼是半導體材料_常見半導體材料有哪些
    半導體材料可按化學組成來分,再將結構與性能比較特殊的非晶態與液態半導體單獨列為一類。按照這樣分類方法可將半導體材料分為元素半導體、無機化合物半導體、有機化合物半導體和非晶態與液態半導體。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製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於製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電晶體。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研究有望讓人造皮膚、智能繃帶、柔性顯示屏、智能擋風玻璃、可穿戴的電子設備和電子牆紙等變成現實。
  • 我國首次製備出一成果,矽基晶片的末日來了?
    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這有什麼意義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
  • 矽基集成電路會被終結嗎?
    集成電路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半導體器件。它是經過氧化、光刻、擴散、外延、蒸鋁等半導體製造工藝,把構成具有一定功能的電路所需的電晶體、電阻、電容等元件及它們之間的連接導線全部集成在一小塊矽片上,然後焊接封裝在一個管殼內的電子器件。六十年來,以單晶矽為主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已經變得無處不在,成為整個信息技術的強大支柱。
  • 突破矽半導體微細化極限!日本全球首次精確合成出石墨烯納米帶
    此次製作的GNR寬約2納米,相當於17個原子,與電流易流動性相關的 「帶隙」 僅0.6eV左右,作為既可以成為絕緣體也可以成為導體的半導體材料,表現出了最佳性質。石墨烯是碳原子以單層原子的厚度呈六角形晶格狀連接的二維材料。從理論上預測,石墨烯在正常情況下具有導體的性質,但製成細長生長的數納米寬帶狀GNR後會形成帶隙,成為半導體材料。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此外,他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報導的二維本徵鐵磁半導體自旋場效應器件,為繼續尋找室溫本徵二維鐵磁半導體提供了指導意義。憑藉上述研究成果,韓拯成功入選 「35 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2020 年中國區榜單,獲獎理由為用二維功能材料製造新型的納米電子器件,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山西大學光電研究所韓拯就是玩轉 「納米積木」 的一位年輕教授,他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借用傳統半導體器件的範例,在微納米尺度新型半導體結構,展示了二維層狀材料垂直組裝電子器件的諸多新奇物理現象。 韓拯和合作者首次利用二維原子晶體替代矽基場效應鰭式電晶體的道溝材料,在實驗室規模演示了目前世界上溝道寬度最小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將溝道材料寬度減小至 0.6 納米。
  • 統治半導體行業半個世紀的CMOS,要被新的電晶體替代?
    根據SFN的說法,同傳統的CMOS電晶體比較起來,Bizen採用雙極-齊納二極體的方式能大大減少工藝層,從而將交付時間從15周縮短到3周,有望撼動CMOS的地位。最近,該設計已獲得英國政府的170萬英鎊(約1522萬人民幣)的資助,這筆來自URKI工業戰略挑戰基金的捐贈,將助力Bizen電晶體技術進一步發展。這項有潛力將CMOS載入歷史的電晶體技術究竟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