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 未來有望應用於創造效率...

2020-12-04 新華網客戶端

  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摺紙,但很少有人能想到,如今納米材料石墨烯也有「摺紙術」了。近期,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研究團隊的陳輝博士等人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可控摺疊,相當於用石墨烯摺紙,相關論文6日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雜誌《科學》上。

  相關論文共同聯繫作者杜世萱昨日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此次研究所用來摺疊的石墨烯「紙」厚度不到0.2納米,科研人員是在特殊的顯微鏡下完成的摺疊。

  「此次摺疊出來的一種石墨烯納米片結構具有電子元器件的一些特性,今後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我們有可能利用石墨烯的『摺紙術』創造出效率更高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杜世萱介紹道。

  中國科學家「摺疊」石墨烯

  構築新型準三維納米結構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藝術家們通過精妙的手法,把簡單與單調的二維紙張變成豐富多彩的三維結構。實際上,這類將物質摺疊操縱的手法也經常被用在一些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通過對新材料的摺疊,可以創造出形狀與功能各異的結構、器件乃至機器。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6日發布消息稱,該研究所高鴻鈞研究團隊的陳輝博士等人首次實現了對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原子級精準的可控「摺疊」,構築出一種新型的準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表示,此次發現利用的是原子級精準的「摺紙術」,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目前,該研究的論文已發表在世界頂級科研期刊《科學》上。

  石墨烯作為一種納米級的新型二維材料,在電學方面有望成為新一代電子元器件的基材,因此多年來一直是物理學研究的熱門話題。2010年,兩名科學家因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介紹,想要「摺疊」石墨烯並不簡單,因為把石墨烯彎曲起來後,其結構的電子學性質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特別是根據特殊需要沿特定方向對石墨烯進行「摺疊」,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在特殊顯微鏡下才能操作

  用針引導石墨烯移動

  此次發表的論文的共同聯繫作者杜世萱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約0.1毫米厚的普通A4紙,陳輝等人用來「摺疊」的石墨烯厚度不到0.2納米,相當於A4紙五十萬分之一的厚度。為了「摺疊」這樣薄的「紙」,科研人員需要操作一種特殊的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光是練習在這種顯微鏡下進行操作,可能就要花幾個月的時間。」

  為了能夠「摺疊」石墨烯,科研人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做準備,比如尋找適合「摺疊」石墨烯的環境。杜世萱說:「比如一張紙,放在沾滿膠水的桌子上,就很難給它『摺疊』起來。石墨烯的『摺疊』也是一樣,環境中的電、磁等都可能是黏住石墨烯的『膠水』。所以找到一個不會影響『摺疊』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臺下十年功」,操作「摺疊」石墨烯花費的時間就短多了,「這個操作是以分鐘為單位計算的。」杜世萱解釋說:「一般摺紙,我們會用兩根手指夾住紙的一端,把紙給摺疊起來。但有的時候,由於手上有靜電或者比較溼,我們一根手指就能把紙的一端提起來。『摺疊』石墨烯就有些像後一種情況,用一個帶微弱電流的針,去吸引本身也有電的石墨烯,用針去引導石墨烯移動到指定的位置。」

  石墨烯「摺疊」後還能「展開」

  對未來的應用有重要意義

  陳輝等人發表的論文顯示,此次研究不僅實現了簡單的「摺疊」,還可以在「摺疊」後將石墨烯成功「展開」,並能讓同一個石墨烯結構沿任意方向反覆「摺疊」,還創造出了堆疊角度精確可調的特定雙層石墨烯納米結構。

  據悉,基於此次發現的石墨烯「摺紙術」,可以折出其他新型的原子晶體材料,進而製造出功能納米結構及其量子器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介紹,通過「摺疊」所獲取的新材料可能獲得「摺疊」前所沒有的超導性或磁性,這樣一些特性的變化,對未來的應用會有重要意義。

  最後,杜世萱告訴北青報記者,此次發現的石墨烯納米片結構具有電子元器件的一些特性,隨著今後研究的不斷深入,有可能利用石墨烯的「摺紙術」,來創造出效率更高的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記者 屈暢 實習記者 許張超)

相關焦點

  • 世界首次!我國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可控摺疊會怎麼樣?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經多年研究攻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對構築量子材料和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戳視頻點讚!
  • 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西媒讚嘆!
    摘要: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西媒讚嘆!|世界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摺疊【中油網】訊:9月6日,央視新聞消息報導,經過多年研究公關,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對構築量子材料和量子期間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功今年在國際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原子級精確石墨烯摺紙術構築三維石墨烯納米結構。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世界首次!原子級石墨烯實現可控摺疊,科學家怎樣獲取石墨烯?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疊,這一成果今天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石墨烯是現代材料科學熱潮的鼻祖,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具顛覆性的單一發明之一,石墨烯是如何被研究出來的?
  • 我國科學家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此前,王浩敏團隊通過引入矽烷進行氣相催化,在h-BN表面實現石墨烯晶疇的快速生長(Nat.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這個流傳已久的網絡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到過。不過今天,這幾大「邪術」恐怕還要加進一個新成員——石墨烯「摺紙術」。 9月6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鴻鈞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疊,這也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小的「石墨烯摺紙」。 「摺紙術」是一種把紙張折出各種特定形狀和花樣的藝術。
  • 我國學者首次在其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
    集微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在這項研究中,團隊成員利用不同金屬納米顆粒在h-BN表面刻蝕出邊緣平直且沿特定取向的具有單原子層厚度的溝槽,然後,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法在溝槽中製備出寬度小於5納米的高質量取向可控GNR。
  • 手性可控石墨烯納米帶製備成功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關於六角氮化硼(h-BN)的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其表面成功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GNR),並進行了輸運性質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 中國科學家製備出石墨烯高速電晶體,有望應用於太赫茲領域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取得新的科研突破,該中心先進碳材料研究部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
  • 石墨烯再「立功」!我國首次製備出一成果,矽基晶片的末日來了?
    石墨烯再「立功」!近日,我國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垂直結構電晶體「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並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提升至吉赫茲領域。這有什麼意義呢?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工作提升了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性能,未來將有望在太赫茲領域的高速器件中應用,為最終實現超高速電晶體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能應用到量子計算領域,提供量子計算關鍵的點位算法,通過輔助電路的量子移動,促成量子霸權的實現。石墨烯,這個性能優異的二維材料,近年來備受關注。
  • 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h-BN是一種具有優異化學和熱穩定性的寬帶隙二維材料,其具有六角蜂窩網狀晶體結構和原子級平整的表面,不存在表面懸掛鍵和陷阱電荷,是可保持GNR本徵電學性質的理想襯底。 此前,王浩敏團隊通過引入矽烷進行氣相催化,在h-BN表面實現石墨烯晶疇的快速生長(Nat.
  • 上海微系統所等製備出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該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但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是難題。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浩敏團隊首次在六角氮化硼(h-BN)表面製備出手性可控的GNR並進行輸運性質研究。
  • 特定結構柔性太陽能電池首次實現在軌可控展開—新聞—科學網
    目前,該系統於2020年1月5日成功完成關鍵技術試驗,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結構的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在軌可控展開,解決了柔性太陽能電池的地面捲曲鎖緊-在軌可控展開-展開後高剛度可承載的難題。   據悉,哈爾濱工業大學複合材料與結構研究所於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國內較早地確立了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方向。
  • 上海微系統所在氮化硼表面成功製備手性可控的石墨烯納米帶
    這些特性使GNR有望成為包括納米尺度場效應電晶體、自旋電子器件和片內互連線在內的候選材料。然而,在絕緣襯底表面,可控地製備具有邊緣特異性的亞5納米寬的GNR仍然是一個科學難題。h-BN具有六角蜂窩網狀晶體結構和原子級平整的表面,不存在表面懸掛鍵和陷阱電荷,是可以保持GNR本徵電學性質的理想襯底。   此前,王浩敏研究員團隊通過引入矽烷進行氣相催化,在h-BN表面成功實現了石墨烯晶疇的快速生長(Nat.
  • 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得水合鈉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
    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供圖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科學家首次將石墨烯變成絕緣體
    」,這是科學家們首次將石墨烯變成絕緣體,這個「巨無霸漢堡」有望取代計算機內的矽晶片。 石墨烯是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二維晶體,只有一層碳原子的厚度,是迄今最薄也最堅硬的材料,其導電、導熱性能超強,遠遠超過矽和其他傳統的半導體材料。隨著對石墨烯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科學家們認為,石墨烯有望徹底變革材料科學領域,未來或能取代矽成為電子元件材料,廣泛應用於超級計算機、觸控螢幕和光子傳感器等多個領域。
  • 我國科學家首次獲取水合鈉離子原子級分辨圖像
    北大量子材料科學中心供圖   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量子材料科學中心江穎課題組、徐莉梅課題組、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毅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王恩哥課題組合作,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再次取得突破,首次得到了水合鈉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發現了一種水合離子輸運的幻數效應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數百年來,無數科學家潛心研究,其微觀結構及動力學一直未有定論。  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  日前,我國科學家在全球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 科學家首次製備出矽-石墨烯-鍺高速電晶體
    科研人員首次製備出以肖特基結作為發射結的垂直結構的矽-石墨烯-鍺電晶體,成功將石墨烯基區電晶體的延遲時間縮短了1000倍以上,可將其截止頻率由兆赫茲(MHz)提升至吉赫茲(GHz)領域,並在未來有望實現工作於太赫茲(THz)領域的高速器件。1947年,第一個雙極結型電晶體(BJT)誕生于貝爾實驗室,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技術的新時代。
  • 我國研究團隊首次得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 :當鹽遇見水
    數百年來,無數科學家潛心研究,其微觀結構及動力學一直未有定論。日前,我國科學家利用自主研發的高精度顯微鏡,首次揭開這一神秘物質的「終極面紗」:繼2014年獲得世界首張亞分子級分辨的水分子圖像後,研究團隊再次宣布,將解析度推向了原子極限,首次得到了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並進一步揭示了其「運動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