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問世,提出中國大地構造板塊區劃新方案

2020-11-26 澎湃新聞

新一代中國區域地質志問世,提出中國大地構造板塊區劃新方案

2017-12-12 17: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2月11日,中國區域地質志成果發布會暨區域地質與成礦背景研討會在京召開。第一批完成的福建等10個省(市)的區域地質志書和圖件(含資料庫)正式出版發布,標誌著繼上世紀80~90年代我國出版第一代區域地質志後,新一代區域地質志問世。

項目負責人李廷棟院士介紹,新一代區域地質志編撰以板塊構造理論為指導,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地質相結合,將地表與深部相結合,將大陸與海洋相結合,對中國大陸形成演化進行綜合集成創新研究。整套系列成果將包括32個省(區、市)地質志、16個重要構造單元地質志和全國性專業地質志書,全部編纂工作計劃於2021年完成。項目已在32個省(區、市)、11個構造單元(重要成礦區帶、重要經濟區、海域)和全國層面開展了編志工作,目前已完成26部志書和圖件的編纂。本次發布的為第一批完成的福建、海南、湖南、河北、寧夏、貴州、江西、陝西、遼寧、天津10個省(區、市)的志書和圖件(含資料庫),每部志書都包括地質志、地質圖件和資料庫三個部分。其中,地質圖件均為國家基礎性地質圖,包括地質圖、地質構造圖、巖漿巖圖等10種。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李金髮指出,中國區域地質志項目通過海量資料的綜合研究和重大地質問題的攻關,取得了諸多新發現、新認識,為地質理論創新奠定了基礎,在人才培養和機制創新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創新提出洋板塊地質學學術思想。有望通過發展洋板塊地質學,對中國大陸的形成與演化進行創新性綜合研究,發展中國的區域地質理論。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全國地層—巖石—構造格架。首次建立了新一代動態地層區劃,初步釐定了全國巖漿巖年代學格架,提出了中國大地構造板塊區劃新方案,建立了中國巖石圈構造單元分區及中國東部巖石圈三維結構模型,深化了巖石圈性質、成因的認識。三是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地層、巖石、構造等基礎地質問題的創新性認識。四是拓展了服務領域。主動支撐服務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編志中首次突出了城市地質研究的新領域,地質成果支撐服務雄安新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和海洋強國戰略等。五是探索建立地質調查與科學研究緊密融合新模式。開創了產、學、研聯合攻關的新局面,搭建了科技人才成長的平臺。

據悉,我國第一代《區域地質志》出版於上世紀80~90年代。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新一代全國區域地質志編纂,旨在將過去幾十年來取得的豐富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和集成,使之系統化、規律化和理論化,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套有宏觀影響的整裝地質產品。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地質圖(1:150萬)
    按前南華紀、南華紀—中三疊世、晚三疊世以來三個構造演化階段,進行了構造–地層區劃、地層對比,重新釐定了地層序列、侵入巖時序;總結了東北中生代火山地質特徵,劃分了5個Ⅱ級火山巖帶;釐定出8條蛇綠(構造)混雜巖帶,總結了各構造帶地質特徵,對華北板塊與西伯利亞板塊最終縫合位置及時限、重要構造帶地質演化歷史及可能性質提出新的認識。
  • 《中國礦產地質志•浙江卷》通過專家評審
    《中國礦產地質志•浙江卷》和兩張成果圖件進行了評審。經質詢與討論,專家組一致認為《中國礦產地質志•浙江卷》成果突出,最終以「雙優」成績順利通過成果評審。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遠景出席並講話。   11月29日,中國礦產地質志全國項目辦公室組織專家在杭州市對《中國礦產地質志•浙江卷》和兩張成果圖件進行了評審。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陳遠景出席並講話。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任紀舜:探尋中國大地構造的真實面目
    上世紀70年代~90年代,任紀舜先後兩次主持全國性大地構造研究,幾度參與國際地質對比計劃,曾擔任岡瓦納裂離與亞洲增生項目國際工作組組長。其間,他吸取板塊構造學說的精髓,把中國置於全球構造背景之下,用全球動力學觀點分析中國大地構造的根本問題。任紀舜發現,國際上某些著名學者在解釋中國大地構造問題時,常產生誤讀和錯判。
  • 薦書| 中國地質圖(中南)(1:150萬)及說明書
    、1∶50萬各省(區)區域地質志所編制的地質圖成果。以板塊構造理論和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古生代—中生代為主造山期,在恢復洋陸格局的基礎上,對中南地區進行了綜合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和構造–地層分區,將中南地區劃分為4個一級、9個二級和35個三級大地構造單元,相應劃分了4個地層大區、10個地層區、28個地層分區。按不同地層分區,對部分年代地層單位進行了釐定,同時完善了其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劃分對比方案。
  • 解讀中國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解讀中國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中國新一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於6月1日正式實施。為何新編制這份圖?新一代區劃圖「新」在何處?中新社記者專訪了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高孟潭。  為何編制新一代?
  • 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說的理論是在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12年,德國氣象學家A.魏格納(1880—1930)在總結前人有關大陸漂移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種大地構造假說——大陸漂移說,引起全世界科學家的重視。魏格納認為:在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構成一個龐大的聯合古大陸,稱為泛大陸,周圍的海洋稱為泛大洋。
  • 最新研究得出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
    圖片來自原文2020年7月17日,由中國香港大學研究人員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宣布成功利用新模型獲得了有關地球板塊構造形成機理的新結論板塊構造理論創建50年以來,很好地解釋了固體地球的活動——例如,爪哇的火山,日本的地震等等。該理論假設地球的外殼即地球「巖石圈」被細分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地殼大部分活動均集中在板塊之間的邊界上。
  • 我國科學家在Nature子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儘管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幾乎家喻戶曉,但迄今為止,地球科學界對於板塊構造究竟如何啟動,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答。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儘管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幾乎家喻戶曉,但迄今為止,地球科學界對於板塊構造究竟如何啟動,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答。
  • 中國正開展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認證 計劃研發新一代載人火箭
    中新社福州9月18日電 (郭超凱)在18日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表示,目前中國正持續開展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論證,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能夠將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周雁飛介紹道,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規模大,可考慮在文昌發射場發射。
  • 中國地震區劃圖:第五代實施4周年 第六代形成初步方案
    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通稱為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今年6月1日迎來實施4周年。中國地震局表示,4年來,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目前,中國第六代全國地震區劃圖的編制已經形成初步方案。
  • 大連理工大學唐春安教授團隊在《自然通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7月17日出版的《Nature Communications》刊登了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唐春安教授(第一作者)及其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新成果,題為「Breaking Earth’s shell into a global plate network」。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
  • 現代板塊構造理論怎麼說?
    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特觀測所的勒皮雄(X.Lepichon)等人聯合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理論,它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
  • 中國的地學泰鬥們!
    出版《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提出中國二疊紀的三分方案;撰寫《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出版《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創立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奠定了中國大地構造學的基礎;主編首批 14幅1∶100萬國際分幅的中國地質圖及1∶300萬的中國地質圖(掛圖),對全國礦 產普查起了重要作用。
  • 地球歷史上的構造「運動會」
    印支期板塊拼合過程  印支運動在中國及其鄰區大地構造發展中的意義十分重大。印支運動使亞洲東部三個不同陸塊(揚子、華北、西伯利亞)進一步疊接。  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印支運動時期旋轉拼合模式  從全球構造尺度看,印支運動也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構造運動。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溫州網訊: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驚全球,華夏大地一片哀痛。作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高三學生。  【知識儲備】  一、地震的形成: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
  • 新證據表明,地殼板塊構造可能始於30多億年前
    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來自哈佛大學古地磁實驗室的地質學家亞歷克布倫納在一份新聞稿中說,基本上可以說,這個地質證據可以將地球板塊構造的記錄往前追溯至地球歷史的更早時期。根據我們發現的證據,似乎板塊構造更有可能發生在早期地球上,這就證明地球比很多人想像的更像今天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