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關注我們
圖書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中南)(1∶1500000)及說明書》是「國家地質資料庫建設與整合(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成果之一,充分利用了新近完成的1∶5萬、1∶2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和1∶50萬成礦帶地質圖、1∶50萬各省(區)區域地質志所編制的地質圖成果。以板塊構造理論和地球系統科學思想為指導,以古生代—中生代為主造山期,在恢復洋陸格局的基礎上,對中南地區進行了綜合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和構造–地層分區,將中南地區劃分為4個一級、9個二級和35個三級大地構造單元,相應劃分了4個地層大區、10個地層區、28個地層分區。按不同地層分區,對部分年代地層單位進行了釐定,同時完善了其對應的巖石地層單位劃分對比方案。根據巖石類型、形成環境和火山作用等,結合最新年齡數據,重新建立了中南地區巖漿序列。
對華南洋演化歷史等疑難問題提出了本次解決方案。對新發現的蛇綠混雜巖,榴輝巖、藍片巖等特殊巖石類型,「金釘子」界線剖面,重要生物群等在地質圖中進行了表達。本次更新的中南地區1∶150萬地質圖為全國1∶250萬地質圖編制提供了基礎資料,為自然資源管理規劃、地質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資源保障、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等提供基礎地質信息。
本圖及說明書可供地球科學領域科研、教學、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等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前言
一
研究區自然經濟地理概況
中南地區山系發育,地形地貌複雜。橫亙北部的東西向秦嶺-大別山脈分割南北;中部南嶺是華南地區人文、地理、氣候、經濟的天然屏障;東西分別為幕阜山-羅霄山脈與巫山-武陵山-雪峰山脈所夾持。山區地勢陡峻,切割強烈,切割深度常達1000m以上,華中第一峰神農架主峰海拔達3105.4m。區內溝谷縱橫,水系發育,以南嶺-九萬大山為界,北部屬長江水系,主要支流有漢水、湘江、沅水、資江、澧水;南部屬珠江水系,主要支流有東江、西江、北江。長江流域屬亞熱帶內陸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潮溼,多陰雨;夏季炎熱,常有暴雨;秋季乾燥,多有陣雨;冬季溼潤,氣溫低。珠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日照長,氣溫高,雨水豐富,夏長冬短,雨熱同季。四季溫差變化明顯,最低一月份平均氣溫4~8℃,最高七月份平均氣溫27~30℃,山區氣溫略低。全年無霜期260~300d,年均降雨量1250~1750mm。區內水、陸、空交通較為發達。大、中城市間有國際國內空中走廊;沿海地區有許多優良港口與海外相連;長江及珠江分別在本區南、北部橫貫東西,主河道及其支流水系常年通航;京廣、焦柳、湘桂、黔桂線縱貫南北,漢丹、襄渝、石長、湘黔、滬昆、貴廣、湛廣鐵路橫穿東西,京九線穿過鄂、粵兩省東部;高速、高等級公路以及省際、縣、鄉級公路遍布,形成縱橫交錯的公路交通網。
區內為多民族居住地,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壯、苗、土家、黎、瑤、回族等,保留著質樸的民族風俗和生活習慣。
中南地區農業生產發達,是中國南方糧食作物的主產區,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粵、桂、瓊等沿海地區熱帶經濟作物、海洋水產和旅遊資源豐富。中南地區工業已有相當基礎,是我國有色金屬、稀有金屬、貴金屬礦產的重要產地,鎢、錫、鉍、鉛鋅、銻、稀土等產量位居全國乃至世界前列,其中湘南、鄂東南、桂西北、粵北已形成較大的採、選、冶生產規模和能力;珠江三角洲地區已構成新型的工業基地。區內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沿海地區及長江流域的大、中型城市經濟較發達,其他地區的經濟相對薄弱,特別是山區經濟較為落後。
二
研究歷史及編圖現狀
中南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始於20世紀20年代,系統的區域地質調查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因交通便利、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地質研究程度相對較高。國土資源部、地質礦產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冶金、有色等行業部門、中國地質大學等高校曾組織開展了大量的調查與多輪的攻關研究工作,獲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至2013年,全區陸域1∶100萬和1∶50萬區域地質調查全面完成;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了除湖北沙市、沔陽幅以外的所有圖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共有57個圖幅,目前已完成40個圖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完成767幅,面積約340463km2,佔中南地區總面積的40%;1∶20萬區域重力調查完成90%;1∶25萬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完成274928km2,佔全區總面積的32%;1∶20萬區域化探工作已完成除江漢-洞庭盆地厚覆蓋區以外的全部陸地區域調查,佔全區總面積的87.8%。
大區應用的1∶50萬地質圖分成礦帶和省級兩類,省級最新圖件為各省新一輪區域地質志完成,中南大區僅海南和湖南兩省提交了最終成果並正式出版;成礦帶最新圖件由成礦帶計劃項目完成,目前均未正式出版。大區應用的1∶100萬、1∶150萬地質圖為2001年完成,新一輪的調查成果尚未反映。
三
本次編圖目的和意義
本次編圖的主要目的在於綜合區域地質、區域物化遙資料和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綜合研究成果,重新釐定區域地層–巖漿–構造格架,編制地質圖,建立基礎地質資料庫;通過成果集成與編圖,發現關鍵基礎地質問題,開展攻關研究。
同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中南)(1∶150萬)說明書》的編制,擴大了區域地質和專題研究成果的應用範圍,為全國1∶250萬地質圖編制提供了基礎資料,為國土資源管理規劃、地質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資源保障、環境保護、軍事安全、國際合作等提供快捷有效的基礎地質信息。而且,通過這項工作,填補了國家地質資料庫體系的空白,為地質大數據、「地質雲」建設和服務提供基礎數據源,也是編制各類專業性、專題性圖件的基礎。
四
編寫分工及致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中南)(1∶150萬)說明書》是「中南基礎地質綜合調查與片區總結」項目成果之一,由趙小明、牛志軍、吳年文、邱嘯飛、彭練紅、龍文國、魏運許、莫位任、王曉地等人共同完成,地層部分由趙小明、牛志軍負責,巖漿巖部分由龍文國、王曉地負責,變質巖由魏運許負責,蛇綠巖由邱嘯飛負責,地質構造由趙小明、彭練紅負責,資料庫由吳年文、莫位任負責,計算機製圖由吳年文、莫位任完成,說明書全文由趙小明統稿。編圖工作自始至終得到了葉天竺、嚴光生、李仰春、王楊剛、張克信、楊東來、其和日格、張開明、馬鐵球、毛新武等教授的技術指導,中南五省區地調院、各地勘單位的有關領導和同行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併致謝。
說明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編圖範圍與指導思想1
一、編圖範圍 1
二、指導思想 1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利用 1
一、地理底圖 1
二、地質資料應用 1
第三節 編圖方法與圖面表達2
一、編圖要求與方法 2
二、圖面表達 2
第四節 創新與新進展 3
一、地層方面 4
二、巖漿巖方面 4
三、構造方面 4
四、其他 5
第二章 區域地層 6
第一節 地層區劃 6
第二節 區域地層特徵 7
一、秦嶺– 大別地層大區 7
二、揚子地層大區 13
三、欽– 杭地層大區 28
四、武夷– 雲開地層大區 28
第三章 侵入巖 40
第一節 侵入巖時空分布 40
第二節 侵入巖漿巖帶劃分及巖石特徵43
一、侵入巖漿巖帶劃分 43
二、巖石類型與構造環境 43
第四章 火山巖 55
第一節 火山巖時空分布 55
一、中元古代—新元古代火山巖類 55
二、古生代火山巖類 55
三、中、新生代火山巖 55
第二節 火山巖相及火山構造55
一、火山巖相 55
二、火山機構 55
第三節 火山巖漿巖帶及特徵56
一、火山巖漿巖帶劃分 56
二、火山巖類型及形成環境 57
第五章 變質巖 62
第一節 變質巖類型及變質單元62
一、變質巖類型及時空分布 62
二、變質單元劃分 62
第二節 區域變質作用及演化68
一、前南華紀區域變質作用、構造環境及其演化 68
二、南華紀—志留紀區域變質作用、構造環境及其演化 70
三、泥盆紀—晚三疊世區域變質作用、構造環境及其演化 70
四、侏羅紀以來區域變質作用、構造環境及其演化 71
第六章 蛇綠巖(蛇綠混雜巖) 72
一、廟灣蛇綠巖 72
二、商丹蛇綠巖 74
三、高橋– 永佳河– 浠水蛇綠巖 75
四、花山蛇綠巖 77
五、信宜– 貴子蛇綠巖 78
六、糯垌蛇綠巖 80
第七章 地質構造 82
第一節 地質構造單元 82
第二節 主要斷裂特徵 82
一、一級斷裂 82
二、二級斷裂 86
第三節 地質構造發展演化 89
一、太古宙—古元古代古陸塊形成階段 89
二、中元古代—早青白口世克拉通基底演化階段 91
三、晚青白口世—志留紀揚子蓋層和華南陸塊形成階段 91
四、泥盆紀—中三疊世陸內裂谷和造山階段 93
五、晚三疊世—第四紀陸內盆山演化階段 94
第八章 重大地質問題處理 96
一、將揚子東南緣中元古代地層釐定為新元古代青白口紀 96
二、揚子北緣前寒武系劃分對比 96
三、確定了欽杭結合帶東南段邊界 98
四、關於揚子與華夏的拼合時限、機制及湘桂盆地的性質 99
主要參考文獻 101
版本信息
責任編輯:肖瑩瑩 宋永存 鄭長勝
版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價:380.00元
書 號:ISBN 978-7-116-11468-5
購買方式
如需購買,進入下方小程序
▽
如需大量採購,
或者諮詢圖書相關信息,
可撥打010-66554649
或添加編輯個人微信
∇
添加時請備註「單位 姓名」
END
來源:地質出版社
原標題:《薦書 | 中國地質圖(中南)(1:150萬)及說明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