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02: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可快速關注我們
圖書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1∶1500000)及說明書》是「國家地質資料庫建設與整合(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成果之一。通過綜合集成近十幾年來西北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基礎地質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資料,系統更新西北地區區域地層、建立並完善區域地層層序與格架、更新侵入體時代、建立侵入巖時空演化序列,以初步完成的西北地區地質圖(1∶100萬)為基礎,以板塊構造學、大陸動力學和洋板塊地質學等理論為指導,重新釐定了西北地區蛇綠巖、蛇綠混雜巖以及構造混雜巖等的類型、區域分布,採取以年代地層單位為主、構造–地層和構造巖塊為輔的表達方法,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劃分了西北地區地質構造單元,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西北地區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預防提供基礎資料,對促進我國大陸造山帶對比研究、開展國際交流等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同時,1∶150萬地質資料庫的建立,為編制更小比例尺地質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本圖及說明書可供地質科學領域地質礦產調查、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者參考。
前 言
西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以中低山脈與高原和盆地相間構成,南部以高山與高原和盆地相間構成,形成獨有的盆山地質構造體系。主要的山脈有,北部的阿爾泰山、中部的天山–北山、龍首山、祁連山、六盤山和秦嶺,南部的西崑侖山、東崑崙、巴顏喀拉山等。較大的盆地有塔裡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北部中低高原以黃土高原為特徵,南部青藏高原號稱世界屋脊。西北地區地質演化歷史漫長,區域地質構造複雜,各構造單元地質發展歷史亦不盡相同。從老到新,區域地層發育齊全、沉積類型多樣複雜;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相互制約,具有典型的盆山地質構造演化特徵;無論是火山作用還是侵入巖漿作用,巖漿活動頻繁,既有階段性,又有旋迴性;變質作用類型多樣,變質程度差異很大。凡此種種,複雜的沉積、巖漿、變質和構造作用等,為形成豐富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優越的成礦背景和成礦條件。
西北地區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經歷了百餘年,特別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十年工作已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基礎地質資料,發揮了應有的作用。1999年以前,西北地區先後開展過1∶100萬、1∶50萬、1∶20萬及1∶5萬5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其中以1∶20萬為主。至20世紀80年代末,除新疆西崑侖及天山、阿爾金少數無人地區外,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已基本覆蓋基巖區。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至90年代中期完成的面積已達34.87×104km2。地球物理方面,截至2000年底,航空磁測基本覆蓋了除國界15km以內的所有地區,青海南部及新疆部分地區有約45×104km2空白區,西北地區1∶100萬區域重力調查覆蓋面積約264×104km2,1∶20萬區域重力調查約108.25km2;1∶20萬化探也基本覆蓋全區。自1999年以來,通過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和地質礦產調查專項,西北地區區域地質工作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1∶5萬區域地質調查覆蓋率提升到35%,1∶5萬航磁測量覆蓋率提升到44%。同時,在綜合研究成果基礎上,編寫出版了《崑崙及鄰區地質》《天山及鄰區地質》《中國西北部地質概論》等系列專著,使得西北地區的基礎地質調查工作程度和水平已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地質編圖方面,20世紀80~90年代,原地質礦產部統一部署編寫並出版了各省(區)區域地質志及其系列地質圖件,比例尺為1∶50萬,並建立了相應的地質圖資料庫。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組織編制的1∶250萬「中國西部及鄰區地質圖」於2003年完成,首次開展了國內外統一地層劃分對比,對火成巖巖性特徵和地質時代分期比以前更加詳細。2004年,西北地區1∶250萬地質圖(全國地質圖西北部分)和西北地區1∶500萬地質圖(亞洲地質圖的組成部分)完成,代表著西北地區最早的小比例尺地質圖。同時,圍繞重要成礦帶,以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新資料為基礎,編輯出版了一批重要成礦帶地質圖、成礦地質背景圖、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圖件和基礎地質系列專著。其中包括中國天山及鄰區地質圖(1∶100萬)、東天山–北山地區成礦地質背景圖(1∶100萬)、崑崙山及鄰區地質圖(1∶100萬)、祁連山及鄰區地質圖(1∶100萬)、中國西北地區(北部)斷裂系統圖(1∶200萬)、中國西北地區(北部)侵入巖分布圖(1∶200萬)和西北地區(北部)旅遊地質資源分布圖(1∶250萬)等,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及西北地區基礎地質調查成果數據管理系統(1.0版)。編制出版了青藏高原北部環境地質圖(1∶200萬)、西北地區(北部)旅遊資源分布圖(1∶250萬)和青藏高原北部旅遊地質與地質資源圖(1∶200萬),秦嶺及鄰區地質圖(1∶50萬),編制了中國西北地區地質圖(1∶100萬)。這些編圖工作系統地總結了西北地區的地層、巖漿巖及構造系統,為開展西北地區1∶150萬地質圖的編制奠定了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簡稱西北地區1∶150萬地質圖)是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依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二級項目「基礎地質數據更新項目」2014年啟動、2015年正式下達部署的全國1∶150萬地質圖件之一。編圖的目的是,綜合集成近十幾年來西北地區區域地質調查、基礎地質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資料,系統更新西北地區區域地層,完善區域地層層序、地層區劃;在劃分構造–巖漿巖帶的基礎上,建立侵入巖時空演化序列;建立1∶150萬西北地區基礎地質圖資料庫,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預防提供基礎資料,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促進我國大陸造山帶對比研究和地質科學國際交流。1∶150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的編制,擴大了區域地質和專題研究成果的應用範圍,為全國1∶250萬地質圖編制提供了基礎,為國土資源管理規劃、地質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資源保障、環境保護、軍事安全、國際合作等提供快捷有效的基礎地質信息;填補了國家地質資料庫體系的空白,為地質大數據、「地質雲」建設和服務提供基礎數據源;為編制各類專業性、專題性圖件提供了基礎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的編制,是在初步完成的1∶100萬西北地區地質圖的基礎上,通過收集整理相關圖件資料,包括前面提到的各種不同比例尺地質圖,以及中國西南地質圖(1∶150萬,尹福光等,2014)、青藏高原及鄰區地質圖(王立全等,2010)等圖件,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所編制的《1∶150萬地質圖編圖細則》的要求編制完成。
說明書的編寫,主要參考了《西北地區重要成礦帶基礎地質綜合研究》《西北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綜合研究》、《天山及鄰區地質》和《西北地區重要成礦帶地質圖及其說明書》等報告或專著,以及大量已經發表的文獻。主要編寫人員分工如下:第一章,李智佩、朱濤、吳亮;第二章,李智佩、朱濤、張二朋、王洪亮;第三、四章,李智佩、李婷;第五章,李智佩、朱濤;第六章,李智佩、徐學義、馬中平;第七章,李智佩、馮益民、朱濤;第八章,李智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的編制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地質調查局領導嚴光生、徐學義、前局長葉天竺、前區域地質調查處處長其和日格等的親切關懷,受到西安地質調查中心副總工程師李榮社,校培喜、王永和的親切指導;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李仰春、王陽剛,武警黃金部隊黃輝,成都、天津、瀋陽、南京和武漢等大區地質調查中心的尹福光、谷永昌、付俊彧、楊祝良和趙小明等專家也對地質圖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一併致以深深的謝意!
說明書目錄
前 言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編圖範圍與指導思想
一、編圖範圍
二、指導思想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利用
一、地理底圖
二、地質資料應用
第三節 編圖方法與圖面表達
一、編圖要求與方法
二、圖面表達
第四節 創新與新進展
一、本次編圖特色
二、編圖新進展
第二章 區域地層
第一節 地層區劃
一、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地層區劃
第二節 區域地層特徵
一、區域地層概貌
二、主要地層特徵
第三章 侵入巖
第一節 西北地區構造巖漿巖區劃
一、基本原則
二、構造巖漿巖區劃和命名
第二節 西北地區侵入巖漿作用
一、阿爾泰–天山構造巖漿巖省
二、塔裡木克拉通構造巖漿巖省
三、塔裡木克拉通周緣構造巖漿巖省
四、華北克拉通構造巖漿巖省
五、華北克拉通周緣構造巖漿巖省
六、揚子克拉通構造巖漿巖省
七、泛揚子構造巖漿巖省
第四章 火山巖
第一節 古亞洲構造域火山巖漿作用
一、阿勒泰–準噶爾地區
二、天山–北山地區
第二節 特提斯構造域火山巖漿作用
一、阿爾金–祁連–秦嶺構造巖漿巖區
二、崑崙–揚子北緣構造巖漿巖區
第五章 區域變質巖
第一節 區域變質巖系
一、前南華紀
二、南華紀—早古生代
三、晚古生代—晚三疊世
第二節 變質作用及演化
一、區域變質作用
二、高壓變質作用
第六章 蛇綠巖
第一節 蛇綠巖類型
一、古亞洲構造域
二、特提斯構造域
第二節 西北地區蛇綠巖的時空分布
一、阿爾泰–準噶爾地區
二、天山–北山地區
三、阿爾金–祁連山–柴北緣–秦嶺地區
四、崑崙–北羌塘地區
第三節 蛇綠巖與構造演化
一、元古宙蛇綠巖
二、古生代蛇綠巖
第七章 地質構造
第一節 地質構造單元
一、構造單元劃分原則
二、構造單元劃分方案
三、主要構造單元地質特徵
第二節 地質構造發展演化
一、陸核形成、匯聚及早期超大陸重組階段
二、古元古代超大陸裂離和新元古代超大陸形成階段
三、新元古代超大陸裂解及洋陸演化階段
四、碰撞期後板內伸展階段
五、陸內盆山構造演化階段
第八章 結 語
第一節 結 論
第二節 存在主要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 圖1
附 圖2
版 本 信 息
責任編輯:肖瑩瑩 宋永存 鄭長勝 楊建超
版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版
印 次:2019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價:680.00元
書 號:ISBN 978-7-116-11466-1
購 買 方 式
原標題:《薦書丨中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及說明書》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