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之基,其承載能力是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約束底線之一。
當前,在全國各地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加緊進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之際,全面反映我國地質環境背景特徵和發育演化規律的《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全部編制完成。這是我國首次統一組織編制地質環境圖系,對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開展的環境地質調查、監測數據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集成和提升,圖系包含36張全國和區域性地質環境圖件,以及270張省級地質環境圖件,將為防災減災、水資源保護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制、生態保護與修復等提供基礎支撐和科學依據。
全國地質環境空間數據大匯集
圖系編制開始於2013年。當時,歷經12年的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剛結束不久。為進一步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更有效地支撐地質環境保護和管理,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宏觀決策的需要,原國土資源部決定開展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部負責組織實施,編圖辦公室掛靠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圖系編制的總體目標任務是:以全國區域性基礎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和地質環境監測成果為基礎資料,系統分析我國區域地質構造背景、自然地理地質條件和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研究總結全國和重要地區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現狀和時空演化規律,開展環境地質區劃研究,編制全國及重要地區環境地質系列圖,建立中國數字環境地質圖管理系統,為我國地質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
歷時7年,由中國地質調查局10餘家局屬單位、數百名專業技術人員共同編制完成《中國地質環境圖系》,31個省(區、市)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組織本省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地勘單位、共計上千名專業技術人員編制完成分省地質環境圖系,共同組成了《全國地質環境圖系》。
鑑於以往編制出版的地質環境圖件、圖集及圖系等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技術要求,圖件表達不夠規範。此次編制的所有圖件均按照統一地理數據基礎、統一編圖技術要求、統一建庫技術要求編制而成,首次實現了全國和分省、全域和局域不同比例尺圖件的統一編制和疊加套合,為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動態更新奠定了技術基礎。同時,以實現地質環境數據信息和成果圖件的動態管理與更新、初步構建數字地質環境為目標,規範了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空間資料庫建設內容、圖層劃分方案,定義了數據字典,提出了成果圖件、圖層元數據、文檔和數據質量等方面的注意事項與技術要求,建立了格式與結構統一的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空間資料庫。
《中國地質環境圖系》系統集成了近20年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監測數據和最新綜合研究成果,更新了對我國地下水資源、地熱資源和地質遺蹟資源總量和空間分布格局的認知,科學評價了我國地質環境條件對經濟社會活動支撐的限制作用,並提出了地質環境管理和生態環境修復建議。目前,《中國地質環境圖系》36張圖件及說明書均已正式出版發行,分省地質環境圖系也將陸續出版面世,已出版的圖件及相關成果數據信息均可在「地質雲」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專題系統瀏覽和查閱。
全面反映我國地質環境區域特徵
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條件複雜,地質環境呈多樣化特點。此次編制的《中國地質環境圖系》全面反映了我國地質環境區域特徵,系統梳理總結了我國沿海地區、黃渤海重點經濟區、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等10個重要經濟區帶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變化趨勢,為城市建設和區域規劃提供更有效、更實時的地質數據和技術支撐。
《中國地質環境分區圖》以1992年出版的《中國環境地質分區圖》(1:600萬)為基礎,綜合研究我國地形地貌、活動構造、氣候水文、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結合國土資源大調查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以省(區、市)為單元的1:50萬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編制而成。
該圖將我國地質環境分為7個一級區、39個二級區。一級區劃分為青藏高原、西北山地盆地、西南巖溶石山、華北高原山地、東北平原、黃淮海—長三角平原、華南低山丘陵。其中,青藏高原地質環境區,位於第一級階梯,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高山為主。這一區域氣候寒冷,多年凍土和冰川廣布;構造活動強烈;礦產資源較豐富,水資源豐富,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但地質環境十分脆弱,凍土災害嚴重,崩滑流災害較嚴重。
西北山地盆地、西南巖溶石山和華北高原山地地質環境區,位於第二級階梯,以高原、中山為主,其間夾有若干盆地。這些地區山地起伏大,地形條件複雜,構造活動較強;存在沙漠、巖溶和黃土三大脆弱環境,沙漠化、鹽漬化、土壤侵蝕和崩滑流災害高發。
東北平原、黃淮海—長三角平原和華南低山丘陵地質環境區,位於第三級階梯,總體地勢較低,以平原、丘陵為主。這些地區構造活動局部強烈,多覆蓋巨厚層的第四系沉積物,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水土汙染等。
釐清地質災害分布及危害程度
我國地質災害多發,是世界上突發性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此次編制的《中國地質環境圖系》系統總結了我國地質災害和活動斷裂的分布規律和危害程度,更新編制了全國和重點區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和易發程度、地面沉降現狀和沉降速率等圖件,尤其採用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數據編制了地質災害分布圖。
《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布圖》(1:500萬)的編圖數據來源於2020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306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2001~2014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數據,以及2010~2014年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數據,不僅反映了我國崩滑流地質災害的區域分布規律,而且為我國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提供了理論和數據基礎。而《中國崩塌滑坡泥石流易發程度分區圖》則是在我國最新一輪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地貌、地形坡度、工程地質、構造、地震、降水、植被、水系、凍融等自然影響因素編制而成,反映了我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易發程度的空間差異。其中,崩滑流高易發區面積約131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3.6%。
《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不僅反映了我國地面沉降的現狀及分布,而且分析了沉降速率的變化,體現了我國十幾年來地面沉降的防治效果。《中國地面沉降現狀圖》顯示,我國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平原盆地區,年度沉降速率超過50毫米/年的區域面積超過5600平方千米,分布在9個省(區、市)的24個地級市。
《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圖》系統總結了長三角地區兩省一市地面沉降現狀。截至2016年,這一地區的地面沉降在區域上連為一體,約1/3範圍累計沉降已超200毫米。但對沉降速率的分析結果顯示,蘇錫常地區除璜塘監測點多年沉降速率基本保持不變以外,其他監測點的地面沉降均有不同程度減緩。
摸清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家底
地下水是我國供水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在《中國地質環境圖系》的編制中,更新了《中國地下水資源圖》,完善了地下水類型和數量的分區分級、地下水資源的形成分布和開採利用狀況等內容;修編了《中國地下水環境圖》和《中國水文地質圖》,為水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地下水資源圖》在2006年版的基礎上修編而成,主要採用新一輪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並補充了最新調查評價和相關研究成果,增加地下水資源開採程度,更新了主要城市地下水供水比重數據。圖件顯示,全國地下水淡水可開採資源總量為每年3527.78億立方米,有開採價值尚待開發的地下微鹹水可採資源量為每年144.02億立方米;全國地下水開採量逐年增加,總體上北方開採程度高於南方;地下水供水比重超過50%的城市從1999年的65個增加到2013年的74個。
《中國地下水環境圖》科學反映了我國地下水化學類型及分布、地下水特徵汙染物,增加了對不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誘發環境地質問題的分析。地下水的開發利用,供給了全國2/3的城市用水和大量農業灌溉,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研究發現,超強度開發地下水、城市化與土地開發、礦山開發等地質結構的破壞,以及水庫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對水循環條件的改變等,是地下水環境質量下降、誘發多種環境地質問題的直接或間接原因。地下水汙染嚴重地區,主要分布在城鎮周圍、排汙河道兩側、地表汙染水體分布區及引汙農灌區等。
《中國水文地質圖》的編制,重新釐定了地下含水類型及含水層組的富水性,量化了地下水富水性分級標準,改進了圖件的編制方法與表現形式,科學反映不同類型地下水的區域分布。此外,還新編了黃淮海平原、江漢洞庭湖平原、松嫩平原、鄂爾多斯盆地水文地質圖。
支撐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
生態文明建設對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提出了更高要求。圍繞生態保護修復與礦山環境治理,《中國地質環境圖系》系統總結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和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徵與時空變化趨勢。
《中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圖》綜合反映了地面塌陷、土地資源毀損、地下水系統破壞、廢渣廢水排放等四類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分布和變化特徵。其中,煤炭類礦山最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是地面塌陷、土地損毀和水資源破壞;金屬類礦山最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是水土環境汙染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非金屬類礦山最突出的地質環境問題是山體破損、景觀破壞和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而以地下開採為主的石膏、石墨礦山,易發生地面塌陷。《中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區劃圖》則依據開發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劃分出礦山地質環境近期治理區、遠期治理區和礦山地質環境三級保護區。其中,礦山地質環境一級保護區49片、二級保護區43片、三級保護區89片。
《中國荒漠化土地分布圖》揭示了2000年以來中國沙漠化、石漠化和鹽漬化空間分布、嚴重程度及其時空變化規律。據統計,2000~2015年,我國荒漠化的面積減少了2.16萬平方千米,荒漠化程度也有所減輕,但在局部地區也存在面積加大、程度加重的地方。
反映優勢資源分布狀況
《中國地質環境圖系》還系統總結了我國地熱資源分布規律和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為清潔能源利用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基礎信息;系統編錄了我國最重要的地質遺蹟和古生物化石產地,為其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重要支撐。
《中國地熱資源分布圖》首次對溫度高於25攝氏度的地下熱水、地熱蒸汽等進行了熱儲類型分區,發現其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對我國15個大中型盆地地熱量的評價結果顯示,15個盆地的總地熱資源量折合1.06×1015千克標準煤,佔全國所有沉積盆地中低溫地熱資源量的94.6%,可開採量折合1.8×1014千克標準煤。
首次編制出版的《中國及毗鄰海域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適宜性評價圖》,評價了我國417 個陸域及毗鄰海域主要沉積盆地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與適宜程度,發現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遠遠超過油田、天然氣田和煤層氣田,是實現規模化二氧化碳地質儲存的主力,其中鄂爾多斯、瓊東南、柴達木和珠江口等盆地深部鹹水層二氧化碳地質儲存潛力巨大。
《中國重要地質遺蹟資源分布圖》首次摸清了我國地質遺蹟資源家底,共13類、587處,其中世界級139處、國家級448處,喜馬拉雅山、崑崙山—秦嶺—大別山、天山—陰山、阿爾泰山、武夷山—長白山、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以及黃河、長江、珠江幾大水系的河谷地帶是地質遺蹟富集帶。《中國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分布圖》反映了我國重要植物化石產地、重要無脊椎動物化石產地、重要脊椎動物化石產地和重要遺蹟化石產地共118處,重點表示了最具保護價值的92處產地。
目前,《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已為《全國國土規劃綱要(2016~2030年)》、全國土地利用規劃、全國地質災害防治行動方案、礦山復綠方案、全國地質遺蹟保護規劃、東北地下水超採戰略研究、京津冀地面沉降綜合防治規劃、中國鐵路總公司高鐵線路規劃選線等規劃編制,以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等工作提供了重要數據支持。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空間資料庫的建立,以及「地質雲」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專題的建設,有效推動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成果信息化和數據共享。據悉,下一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將逐步推進分省地質環境圖係數據上雲,建立國家—省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數據聯動機制,為自然資源管理、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生態修復、地質災害防治等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本文由中國自然資源報社微信公眾號「i自然全媒體」獨家編輯。未經授權,謝絕媒體(包括公眾號)轉載。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標註來源:i自然全媒體。
i自然全媒體
記者:高慧麗
通訊員:高萌萌
編輯:吳瓊
審核:蘭聖偉
自然資源報 自然都需要
《中國自然資源報》 (含智慧型手機原版閱讀)請直接在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2。
訂閱《自然資源通訊》《中國土地》《中國不動產》雜誌請直接匯款到報社,並將訂閱回執連同匯款憑證複印件傳真或發至郵箱 。
傳真:010-68047681
郵箱:bkfx68047628@163.com
不明事宜請與報刊經營部聯繫
聯繫電話:010-68047627 010-68047643 010-68019465
快來訂閱吧
原標題:《歷時7年,《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