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編制完成並發布

2021-01-21 中國政府網

    2006年1月6日,民政部、國家測繪局、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發布會暨首發式。民政部副部長羅平飛、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出席發布會,並分別介紹了建國後我國行政區劃、地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等方面的成就和編製圖集的有關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標準權威的國家行政區劃專題地圖集。採用8開本,尺寸為297×420mm。由民政部、國家測繪局組織編制,中國地圖出版社發行。該圖集的主題是行政區劃,圖集匯集了行政區劃設置調整、地名標準化、行政區域界線勘界和國家基礎測繪的最新成果資料,是半個多世紀來我國行政區劃、地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

    該圖集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權威性。國家歷來重視行政區劃圖的編制,把它作為一種重要地圖和行政區劃專題地圖加以管理。早在1954年和1956年,內務部兩次發出通知,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加強對行政區劃地圖編繪出版工作的管理。國家《地圖編制出版管理條例》也明確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管理本部門專題地圖的編制工作。這次民政部會同國家測繪局聯合編製圖集,體現了行政區劃工作和行政區劃專題圖集主管部門與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的雙重權威性。

    二是準確性。從圖集反映的專題要素來看,圖集中縣級以上陸地行政區域界線都是利用勘界成果,準確地表示了法定的行政區域界線走向,這有別於以往圖集、地圖在表示界線時採取的權宜畫法。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專題地圖集的形式公布省、縣兩級陸地勘界成果,是全國勘界成果的系統集成。圖集中的政區名稱的標註,系統、準確地反映了2004年底全國各級政區的設置情況和地名標準化成果。

    三是實用性。圖集由序圖、省級政區圖、附錄和索引等三大部分組成。序圖部分,包括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勢、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沿革、民族自治地方及建制市分布等。省級政區圖部分,按省級政區分為34個單元,詳細反映了我國行政區劃的現狀,是圖集的主體。每一單元自成體系,包括政區略圖和文字說明,省級政區全圖和擴大圖,市轄區圖和城市圖四部分內容。附錄和索引部分,附錄包括全國街道辦事處一覽表、全國政區名稱生僻用字及地方讀音簡表。政區名稱索引收錄全國鄉級以上政區名稱4萬餘條。

    圖集充分運用地圖、表格、文字等表示方法,展示了我國行政區劃的沿革和現狀,突出了行政區劃這一主題,主題鮮明,信息量大,現勢性強。圖集從設計、編制和製版等方面普遍採用了先進的數字製圖技術,既反映了當代地圖集印製的最高水平,又在表現效果上層次分明,清晰易讀,利於讀者從中了解我國的行政區劃情況。

    編制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是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區劃、地名和邊界的最新信息及時地實現社會共享,將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背景介紹: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新中國的行政區劃工作,始終貫徹為國家政權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的宗旨,適應了各項改革發展的需要。建國初期,國家先後設立了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6個大行政區。1953年以後為適應國家新形勢要求,陸續撤銷了6大行政區,恢復省為國家一級行政區劃建制。與此同時,新中國創造並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先後設立了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和廣西5個省級自治區、30個自治州和169個自治縣、旗。改革開放以來,較大的行政區劃調整變更事項主要有三:一是建制市和市管縣的改革。改革了設市模式,建制市由1949年的132個增至661個。這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按照精簡、效能原則,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撤併鄉鎮工作。全國鄉鎮數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8萬個減少到目前的3.6萬多個。二是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三是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分別設立特別行政區。目前,全國共有省級行政單位34個,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4萬多個鄉級(含街道辦事處)行政單位。

    除行政區劃外,各類地名也是該圖集所要反映的重要內容之一。古往今來,地名作為信息傳播不可或缺的載體,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各種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地名管理工作非常重視,內務部作為全國地名管理的職能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五六十年代曾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不符合國情的地名進行了更改和整頓,頒布了一系列整頓地名的指示和規定,更改了外來地名和影響睦鄰友好的地名,以及歧視少數民族和帶有大漢族主義傾向的地名,調整了重名和生僻字地名。1977年國務院成立中國地名委員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組織開展了全國地名普查、地名標準化和地名譯寫規範化工作,普查地名550多萬條,清理了大量文革時期的混亂地名;制定了地名管理條例,開始建立地名檔案,編輯出版地名工具書。在完成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基礎上,我們積極參與國際地名標準化活動,開展並完成了地名拼寫與譯轉寫標準制訂等工作,推動了我國地名標準化進程;組織編輯出版系列地名圖錄典志,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地名檔案;積極穩妥地開展地名命名、更名以及政區名稱審音定字工作;完成了國道兩側村鎮地名標誌設置工作和全國城市地名設標工作;2003年啟動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地名資料庫建設。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地名工作重點由行政管理轉向公共服務。2005年,民政部全面啟動實施全國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

    在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方面,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調整行政區劃和解決邊界爭議,雖然劃定過少部分行政區域界線,但全面勘界前,我國省、縣兩級行政區域界線不清的問題普遍存在。由於行政區域界線不明確或未經依法勘定,邊界爭議不斷,地圖上的行政區域界線也被迫採用「權宜畫法」表示。1989年,國務院批准開展勘界試點工作。1996年,國務院決定全面勘定省、縣兩級行政區域界線。截止2002年底,我國近48萬公裡的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全部勘定,成為法定行政區域界線。隨著國務院《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公布實施,我國的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軌道。

    建國50多年的行政區劃工作,是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保障國家政權建設,不斷穩步推進區劃體制改革,規範地名管理,健全服務體系,加強界線管理法制化的過程。我國歷史上曾多次編纂出版輿圖集,對當時的疆域管理,政權建設和社會穩定起了重要作用。當此全國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勘定之際,我們會同國家測繪局組織協調各地民政部門參加,由中國地圖出版社精心實施,歷時兩年多完成了該圖集的編制工作。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部標準權威國家行政區劃地圖集編制完成
    中新網1月6日電 據中國民政部消息,2006年1月6日,民政部、國家測繪局、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發布會暨首發式。民政部副部長羅平飛、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出席發布會,並分別介紹了建國後中國行政區劃、地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等方面的成就和編製圖集的有關情況。
  • 西藏「六地一市」行政區劃圖和地形圖編制完成
    7月11日,西藏自治區測繪局舉行《西藏自治區領導機關工作用圖》交接儀式,標誌著西藏全區「六地一市」(昌都地區、林芝地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那曲地區、阿里地區,拉薩市)以地區級為製圖單元的行政區劃圖和地形圖全部編制完成。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圖集2004年版出版發行
    近日,由國家測繪局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編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測量圖集(2004年版)》(以下簡稱《圖集》)正式出版發行。《圖集》的出版,標誌著我國大地測量對國民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國防建設的服務能力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 福建出版首部行政區劃地圖集
    新華社福州12月3日專電 (記者 來建強)《福建省行政區劃地圖集》12月3日出版,這是福建省首部以地圖形式表現行政區劃現狀和歷史沿革的權威地圖集。    《福建省行政區劃地圖集》匯聚了這個省行政區劃設置調整、行政區域界線勘定、地名標準化和基礎測繪的最新成果資料,系統地繪標了當前福建法定的鄉級以上行政區域界線和各級政區、村級建制的全部標準名稱,詳細標示了各級政區及政府駐地的分布情況,簡要反映了福建從秦代的一個郡至今2000多年來的行政區劃沿革。圖集採用16開本、雙面四色印刷。
  • 「中國海及鄰近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物種編目和分布圖集編制」階段...
    近日,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簡稱海洋三所)承擔的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海及鄰近西北太平洋海洋生物物種編目和分布圖集編制」項目階段性成果匯報研討會在廈門召開。
  • 2017年廣東省鄉級行政區劃數據介紹
    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域劃分的簡稱,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國行政區劃分為省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三個級別。中國現行的行政區劃實行如下:一級省級行政區: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二級地級行政區:包括地級市、地區、自治州、盟;三級縣級行政區:包括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林區、特區;四級鄉級行政區:包括街道、鎮、鄉、民族鄉、蘇木、民族蘇木、縣轄區。
  • 深圳市民政局關於光明區行政區劃圖更新製作項目的招標公告
    一、項目概況  根據《中共深圳市委辦公廳深圳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認真做好光明區組建有關工作的通知》(深辦發〔2018〕17號)工作部署,需對深圳市行政區劃圖進行更新製作,製作2018年版「深圳市行政區劃圖」
  • 科學家完成人類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核心提示:最近,一由歐洲多個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利用其開發的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大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 湖南省「海綿城市」標準圖集順利通過施工圖階段專家評審
    2015年11月25日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主持編制的 「海綿城市」標準圖集順利通過施工圖階段專家評審,將於年底正式出版和發布,成為我國少數幾個自行編制「海綿城市」標準圖集的省份之一。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複雜的工程,涉及多專業、多學科,需要的技術含量較高。
  • 國務院辦公廳等30家單位職責機構編制調整一覽(更新中)
    (五)擬訂行政區劃、行政區域界限管理和地名管理政策、標準,負責報國務院審批的行政區劃設立、命名、變更和政府駐地遷移審核工作,組織、指導省縣級行政區域界線的勘定和管理工作,負責地名管理工作,負責重要自然地理實體以及國際公有領域、天體地理實體的命名、更名審核工作。 (六)擬訂婚姻管理政策並組織實施,推進婚俗改革。
  • 科學家完成人類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新聞—科學網
    最近,一由歐洲多個國家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宣稱,他們利用其開發的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歷時三年,完成了人類大腦白質微觀結構圖集
  • CnOpenData中國行政區劃數據簡介
    行政區劃是國家為了進行分級管理而實行的區域劃分。恩格斯說,國家的職能之一就是用區域劃分其國民,行政區劃伴隨著國家建立而產生,行政區域的劃定需兼顧政治、經濟、民族、人口、國防、歷史傳統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一旦形成又會對區域內外的治理與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存在著「空間分割」和「空間交疊」兩種效應,前者強調剛性區域分割對要素流動的影響,後者更關注多個不同層級權威在同一區域中產生的利益關係重疊現象。行政區劃的變遷中也蘊含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
  • 浙江《居住建築樓板保溫設計構造(一)》 圖集出版發行
    由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編的浙江省標準設計圖集《居住建築樓板保溫設計構造(一)》(2018浙J76),經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批准,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該圖集已由中國計劃出版社出版發行。居住建築的熱舒適度和聲環境質量關係到廣大居民的生活品質。
  • 優化我國行政區劃的原則、思路和策略
    一般說來,行政區劃是以在不同區域內,為地方全面實現國家機構各種職能順利貫徹,而建立的不同級別政權機構作為標誌。行政區劃是分層級的,行政區劃的層級是指一個國家的中央與地方關係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則著重提出,要「優化行政區劃設置」。我國現行行政區劃是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
  • 《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為全國首套地市級地質環境圖系
    為了地質成果更好地發揮服務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用,由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實施,自2018年始,歷時三年,完成了《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工作。《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是首次以寧波市整個轄區為單元編制的基礎性地質環境圖系,也是我國首套地市級地質環境圖系。
  • 體驗《地心引力》:NASA發布真實宇航圖集(組圖)
    原標題:體驗《地心引力》:NASA發布真實宇航圖集(組圖) 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發布真實宇航圖集,對電影獲獎表示祝賀。 這一名為「地心引力:NASA的真實太空生活圖片」的圖集包括了太空人在太空中行走、哈勃望遠鏡、從宇宙中看到的地球大氣層以及太空梭等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