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6日,民政部、國家測繪局、中國地圖出版社在北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發布會暨首發式。民政部副部長羅平飛、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出席發布會,並分別介紹了建國後我國行政區劃、地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等方面的成就和編製圖集的有關情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是有史以來第一部標準權威的國家行政區劃專題地圖集。採用8開本,尺寸為297×420mm。由民政部、國家測繪局組織編制,中國地圖出版社發行。該圖集的主題是行政區劃,圖集匯集了行政區劃設置調整、地名標準化、行政區域界線勘界和國家基礎測繪的最新成果資料,是半個多世紀來我國行政區劃、地名和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
該圖集有三個鮮明特點:
一是權威性。國家歷來重視行政區劃圖的編制,把它作為一種重要地圖和行政區劃專題地圖加以管理。早在1954年和1956年,內務部兩次發出通知,要求各級民政部門加強對行政區劃地圖編繪出版工作的管理。國家《地圖編制出版管理條例》也明確要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管理本部門專題地圖的編制工作。這次民政部會同國家測繪局聯合編製圖集,體現了行政區劃工作和行政區劃專題圖集主管部門與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的雙重權威性。
二是準確性。從圖集反映的專題要素來看,圖集中縣級以上陸地行政區域界線都是利用勘界成果,準確地表示了法定的行政區域界線走向,這有別於以往圖集、地圖在表示界線時採取的權宜畫法。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專題地圖集的形式公布省、縣兩級陸地勘界成果,是全國勘界成果的系統集成。圖集中的政區名稱的標註,系統、準確地反映了2004年底全國各級政區的設置情況和地名標準化成果。
三是實用性。圖集由序圖、省級政區圖、附錄和索引等三大部分組成。序圖部分,包括中國的地理位置、地勢、行政區劃、行政區劃沿革、民族自治地方及建制市分布等。省級政區圖部分,按省級政區分為34個單元,詳細反映了我國行政區劃的現狀,是圖集的主體。每一單元自成體系,包括政區略圖和文字說明,省級政區全圖和擴大圖,市轄區圖和城市圖四部分內容。附錄和索引部分,附錄包括全國街道辦事處一覽表、全國政區名稱生僻用字及地方讀音簡表。政區名稱索引收錄全國鄉級以上政區名稱4萬餘條。
圖集充分運用地圖、表格、文字等表示方法,展示了我國行政區劃的沿革和現狀,突出了行政區劃這一主題,主題鮮明,信息量大,現勢性強。圖集從設計、編制和製版等方面普遍採用了先進的數字製圖技術,既反映了當代地圖集印製的最高水平,又在表現效果上層次分明,清晰易讀,利於讀者從中了解我國的行政區劃情況。
編制出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圖集》,是履行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區劃、地名和邊界的最新信息及時地實現社會共享,將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背景介紹: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新中國的行政區劃工作,始終貫徹為國家政權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的宗旨,適應了各項改革發展的需要。建國初期,國家先後設立了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和西南6個大行政區。1953年以後為適應國家新形勢要求,陸續撤銷了6大行政區,恢復省為國家一級行政區劃建制。與此同時,新中國創造並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先後設立了內蒙古、新疆、西藏、寧夏和廣西5個省級自治區、30個自治州和169個自治縣、旗。改革開放以來,較大的行政區劃調整變更事項主要有三:一是建制市和市管縣的改革。改革了設市模式,建制市由1949年的132個增至661個。這充分反映了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按照精簡、效能原則,近年來各地積極開展撤併鄉鎮工作。全國鄉鎮數量由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8萬個減少到目前的3.6萬多個。二是1988年設立海南省,1997年設立重慶直轄市。三是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分別設立特別行政區。目前,全國共有省級行政單位34個,其中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2個縣級行政單位,4萬多個鄉級(含街道辦事處)行政單位。
除行政區劃外,各類地名也是該圖集所要反映的重要內容之一。古往今來,地名作為信息傳播不可或缺的載體,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和各種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對地名管理工作非常重視,內務部作為全國地名管理的職能部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五六十年代曾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不符合國情的地名進行了更改和整頓,頒布了一系列整頓地名的指示和規定,更改了外來地名和影響睦鄰友好的地名,以及歧視少數民族和帶有大漢族主義傾向的地名,調整了重名和生僻字地名。1977年國務院成立中國地名委員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家組織開展了全國地名普查、地名標準化和地名譯寫規範化工作,普查地名550多萬條,清理了大量文革時期的混亂地名;制定了地名管理條例,開始建立地名檔案,編輯出版地名工具書。在完成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基礎上,我們積極參與國際地名標準化活動,開展並完成了地名拼寫與譯轉寫標準制訂等工作,推動了我國地名標準化進程;組織編輯出版系列地名圖錄典志,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地名檔案;積極穩妥地開展地名命名、更名以及政區名稱審音定字工作;完成了國道兩側村鎮地名標誌設置工作和全國城市地名設標工作;2003年啟動了國家、省、市、縣四級地名資料庫建設。按照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地名工作重點由行政管理轉向公共服務。2005年,民政部全面啟動實施全國地名公共服務工程,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地名公共服務體系。
在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方面,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調整行政區劃和解決邊界爭議,雖然劃定過少部分行政區域界線,但全面勘界前,我國省、縣兩級行政區域界線不清的問題普遍存在。由於行政區域界線不明確或未經依法勘定,邊界爭議不斷,地圖上的行政區域界線也被迫採用「權宜畫法」表示。1989年,國務院批准開展勘界試點工作。1996年,國務院決定全面勘定省、縣兩級行政區域界線。截止2002年底,我國近48萬公裡的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全部勘定,成為法定行政區域界線。隨著國務院《行政區域界線管理條例》公布實施,我國的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軌道。
建國50多年的行政區劃工作,是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保障國家政權建設,不斷穩步推進區劃體制改革,規範地名管理,健全服務體系,加強界線管理法制化的過程。我國歷史上曾多次編纂出版輿圖集,對當時的疆域管理,政權建設和社會穩定起了重要作用。當此全國省、縣兩級陸地行政區域界線勘定之際,我們會同國家測繪局組織協調各地民政部門參加,由中國地圖出版社精心實施,歷時兩年多完成了該圖集的編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