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為全國首套地市級地質環境圖系

2020-12-05 瀟湘晨報

我市是典型的海濱城市,山、水、林、田、湖、海等地貌類型多樣,地質環境條件較為複雜。近年來,依託寧波市「國家級地質環境綜合監測與管理示範區」建設框架合作協議及「寧波市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合作協議」兩大協作平臺,瞄準重大需求、強化基礎支撐,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補白」行動,有力支撐有關重大工程建設,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為了地質成果更好地發揮服務寧波經濟社會發展、城市規劃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用,由寧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實施,自2018年始,歷時三年,完成了《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工作。

《寧波市地質環境圖系》是首次以寧波市整個轄區為單元編制的基礎性地質環境圖系,也是我國首套地市級地質環境圖系。該圖系在系統集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地質調查成果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最新研究成果編制而成,從自然地理環境、基礎地質條件、主要地質問題和地質資源等方面,編制了寧波市地質環境圖集、綜合性掛圖、空間圖形資料庫和研究報告等成果,全面立體地反映了寧波市基本地質環境條件、內在特徵及區域規律等地質背景。《圖系》將為新時代更好地管控全域自然資源、鎖定生態底線、錨固生態框架提供可靠地質支撐,為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地質助力,為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規劃建設運行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決策提供基礎地質服務。

圖1:寧波市地質圖(縮略圖)

圖2:寧波市環境地質圖(縮略圖)

【來源:市自然資源規劃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歷時7年,《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
    地質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之基,其承載能力是國土空間開發利用的約束底線之一。當前,在全國各地加快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加緊進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之際,全面反映我國地質環境背景特徵和發育演化規律的《全國地質環境圖系》全部編制完成。
  • 我國《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
    央廣網北京12月6日消息(記者張佳琪)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牽頭負責的《全國地質環境圖系》編制完成。該圖系是我國首次統一組織編制的地質環境圖系,對國土資源大調查以來開展的環境地質調查、監測數據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集成和提升,為環境地質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地質環境管理和地質災害防治、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生態修復等領域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科學依據。該圖系編制工作始於2013年,歷時7年。
  • 《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1∶200萬)》出版
    近日,《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1∶200萬)》(中英文版)出版發行。圖系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組織編制,是30年來我國對南海地質調查工作最為系統全面的總結,對開展南海地質科學研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等具有重要作用,已被列入中國地質調查局百項成果。圖系運用現代地學理論指導編繪而成,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 中國地質圖(1:150萬)
    地質圖上突出表達了蛇綠構造混雜巖帶、鹼性花崗巖、晶洞花崗巖等重要構造及地質體;藍片巖等特殊巖性以點圖元標識等。本次更新編制的東北地區1∶150萬地質圖為全國1∶250萬地質圖編制提供了基礎,為國土資源管理規劃、地質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資源保障、環境保護、軍事安全、國際合作等提供快捷有效的基礎地質信息。
  • 勘探線設計地質剖面圖的編制方法
    一般是依據礦區地形地質圖和剖面上已有工程揭露資料編制;開發勘探階段則多依據已有若干中段地質平面圖、相鄰勘探線剖面圖等切制、轉切或通過適當的內插、外推計算作圖方法編制。在平面圖上投剖面的起止點A和B並連接成直線。該直線或其延長線與x座標和y座標交角(銳角)分別為α和β。 繪剖面座標線。一般選取z(高程)以及x或y座標中的一種。
  • 薦書丨中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及說明書
    ,編制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西北),劃分了西北地區地質構造單元,比較系統地闡述了西北地區地質構造特徵及演化歷史,為西北地區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環境治理和地質災害預防提供基礎資料,對促進我國大陸造山帶對比研究、開展國際交流等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 地質剖面圖的解讀
    END圖文工作室專業承接地質、礦山、國土、巖土、土地、測繪、水利水電和地信等行業製圖。行業圖形:地質、物探、化探、測繪、土地、復墾、水文、環評、巖土工程勘查、穩定性分析、地質災害評估、設計、施工圖、林業、土石方計算、數據成圖、矢量化、三維立體、效果圖、論文圖件等,另提供高精度無偏移影像下載、矯正、處理業務,文字識別、錄入、信息採集、資料庫錄入等業務,另提供各軟體無縫轉換業務。
  • 薦書| 中國地質圖(中南)(1:150萬)及說明書
    、1∶50萬各省(區)區域地質志所編制的地質圖成果。本次更新的中南地區1∶150萬地質圖為全國1∶250萬地質圖編制提供了基礎資料,為自然資源管理規劃、地質調查、重大工程建設和地下空間利用、資源保障、環境保護、國際合作等提供基礎地質信息。本圖及說明書可供地球科學領域科研、教學、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等相關人員閱讀參考。
  • 溫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開展「浙江沿海地區地下水汙染調查評價」項目,基本查明溫州平原區地下水水質和汙染狀況,為該區地下水汙染防治和地下水資源保護以及保障飲水安全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地質遺蹟開發與保護不斷提升。完成蒼南、平陽、大羅山、洞頭等地縣域地質遺蹟調查評價或地質遺蹟集中區調查評價,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中期評估,編制完成《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規劃》(2015-2030)。
  • 《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出版發行 實現地質基礎圖系更新換代
    近日,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和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聯合承擔的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編研」項目開花結果。項目成果之一,1:300萬比例尺《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出版發行,實現了中國海全海域海洋地質基礎圖系的更新換代,是該學科領域的成果集大成和重要裡程碑。
  • 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入選2019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
    記者從16日召開的2020年全國地質調查工作會議上獲悉,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與試採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等入選2019年度地質調查十大進展,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創新型多功能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初步設計完成等入選2019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招人啦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簡稱:水環所)成立於1956年,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事業單位,是專門從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科研工作的國家級研究機構,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骨幹力量。水環所現有石家莊和廈門兩個科研業務基地。
  • 李四光參與繪製《棲霞山地質圖》被發現
    而最近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棲霞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932年李四光、朱森等人調查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地質圖顯示,棲霞山當時也有一個「仙人洞」。專家指出,李四光等人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也是棲霞山較早的地質調查圖,對研究棲霞山地質地貌具有重要意義。
  • 加強水工環地質工作 -- 訪湖南省地勘局地質環境處處長盛玉環
    國土資源部出臺了「全國礦山復綠行動方案」,提出通過實施礦山復綠行動,使自然保護區、人口聚居區、景觀區和大江大河、重要交通幹線「三區兩線」周邊範圍內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得到整治,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湖南省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實現「1358」目標,即全面完成100個縣市區l∶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完成300處以上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開展500處以上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地質勘查,實施地質災害危險區8000戶居民的搬遷避讓,有序開展全省重點城鎮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綜合評價和重要礦區地質環境調查,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預警,做到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平臺建設到縣
  • 《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出版發行,我國管轄海域海洋基礎圖系實現更新換代
    本報訊 (記者 王中建)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吳自銀研究員和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溫珍河研究員共同主編的《中國海海洋地質系列圖》(以下簡稱《系列圖》)出版發行,標誌著我國管轄海域海洋基礎圖系實現了更新換代,也是該學科領域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成果。
  • 自然資源部發布海南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自然資源部發布海南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原標題: 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今天(6日)發布海南海洋地質調查報告:圍繞天然氣水合物、南海油氣和海砂資源等地質調查,我國獲得一系列海南海洋地質科技創新成果。
  •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運用科技手段保護地質環境
    小蘇近日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調研時強調,要運用科技手段,做實做好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下水環境監測等工作,為保護地質環境的安全穩定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小蘇說,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要重點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
  • 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
    近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部署、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承擔實施的全國資源環境承載力調查評價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研究提出的《國土資源優化配置對策與建議》,為編制《全國國土規劃綱要》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和依據。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從南極到北極,從大興安嶺到青藏高原,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腳步,從多國合作編圖到中國巖石圈三維結構專項研究,再到編制《中國區域地質志》,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如今,他仍在為《中國區域地質志》的編制、評審和出版而忙碌著。帶領中國地質編圖走向世界生於1930年的李廷棟,1953年從北京地質學院畢業,被分配到地質部工作。
  • 科技創新人物 | 院士李廷棟:探索地質奧秘的腳步不停歇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的合法席位後,在國際地質舞臺的首次亮相是參加了1976年的第25屆國際地質大會。在那次大會上,由我國編制的《中國地質圖》《亞洲地質圖》《中國構造體系圖》得到了國際地學界的高度評價。其中的《亞洲地質圖》就是由李廷棟主持編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