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運用科技手段保護地質環境

2021-01-13 央視網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運用科技手段保護地質環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5日 14:12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訊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小蘇近日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調研時強調,要運用科技手段,做實做好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下水環境監測等工作,為保護地質環境的安全穩定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

    ?小蘇說,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要重點解決好以下四個問題。一是要以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為基礎,以監測技術支持為重點,以預報預警為突破口,認真研究地質災害防治如何由被動轉為主動,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地質環境安全問題。二是加強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針對性、時效性和科學性研究,提高預報預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要明確研究重點,把這項工作作為能夠看得見、摸得著、抓得住的一項重要課題進行研究。三是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規範的研究。要結合我國廣大山丘區、城鎮和工業化、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實際,為各行各業在地質災害高發區、易發區開展各類工程建設,提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標準、要求和技術規範。四是著手進行減災興利的調查和研究工作,從中總結出既減災保安全,又興利促發展的防治技術思路,從而在防治地質災害、保護地質環境安全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就地下水環境監測工作,?小蘇強調,一是要抓好國家級地下水環境監測工程立項申報的相關工作,並做好組織實施的準備。二是在認真總結以往全國地下水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的基礎上,針對健全網絡、提高監測能力、科學分析評估、加強監督管理,明確具體意見和措施。要研究地下水環境監測中長期發展目標和任務,編制年度地下水環境公報並向社會發布。三是以控制和防治地面沉降為重點,研究過量開採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總結一些地區、城市的防控經驗,提高綜合防治水平。四是開展好地下水環境與地下水質量、數量相互關係的研究。要從全國不同區域劃分研究範圍,確定地下水開採程度,提出地下水環境保護措施,為實施科學管理提供指導依據。(記者 範宏喜)

責編:李二慶

相關焦點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62號)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地質...
    四、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4號)第九條第二款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結合本行政區域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結果,編制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 國土資源部介紹中國地質遺蹟保護情況
    活動標題活動描述2004年6月24日上午10時,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姜建軍介紹中國地質遺蹟保護情況,並答記者問。今天我們請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司長姜建軍先生向各位來介紹中國地質遺蹟保護情況。現在,請姜先生做一個簡單的說明,然後回答記者們的問題。 2004-06-24 10:03:57姜建軍: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上午好。
  • 國土資源部召開「第4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新聞發布會
    出席今天新聞通氣會的有關領導同志還有:國土資源部政策法規司姚義川副司長,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地質環境司陳小寧副司長,中國地質博物館張亞鈞副館長,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單華春女士。首先,我們請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姜建軍司長通報第42個世界地球日主題宣傳活動周的有關情況。
  • 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揭牌
    2016年11月26日,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組織有關專家對「國土資源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重點實驗室」進行了驗收。該實驗室的正式掛牌,標誌著國土資源領域承載力研究平臺建立。依託單位領導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張新安致歡迎詞建設期間,該實驗室通過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項目,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主題功能區建設與空間開發優化、自然資源產權與管理制度及政策法規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促進了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監測預警等相關制度的制定
  • 國土資源部就《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辦法》答問
    加強資質監管 保證勘查質量——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負責人就《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辦法》答記者問    1月25日,國土資源部發布實施《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辦法》(國土資發〔2010〕14號,以下簡稱《辦法》),就加強地質勘查資質監督管理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張福存
    水工環教授級高工(專業二級)、博士 部「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 技術研究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下水勘查與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秘書長 參加工作後一直在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 國土資源部出臺《地質勘查單位質量管理規範》
    日前,國土資源部出臺《地質勘查單位質量管理規範》,旨在統一地質勘查單位的質量管理標準,切實發揮質量管理體系在地勘單位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整體提高地勘單位科學管理水平,確保地質工作質量。    《規範》對地勘單位質量管理基本要求、組織機構和職責、人力資源管理、基礎設施管理、工作環境管理、立項、投標及合同管理、實物採購管理、外包管理、項目實施過程的質量管理、項目質量檢查與驗收、質量管理活動的評價與改進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規範》定位為地質勘查行業標準,是對地質勘查單位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 國土資源部:所屬館藏機構地質資料目錄必須公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向社會提供有效快捷的地質資料信息服務,近日,國土資源部發出《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體系的通知》。《通知》要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所屬館藏機構保管的地質資料目錄信息必須在網絡上公開提供社會查詢利用,但涉及保密的放射性礦產和海域地質資料除外。
  •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的通知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的通知  國土資源部關於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的通知(國土資發〔2008〕13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  根據《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20號)的有關規定,部組織制定《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
  • 國土資源部:青藏高原地質研究取得原創性成果
    自2006年起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項目進入結題階段。記者從7月16日~17日在京召開的項目成果專家評審會上獲悉,青藏高原地質研究達到歷史新水平,取得了一批令世界地質領域矚目的原創性成果,主要包括一套服務於青藏高原經濟社會發展的全新的地質—環境—資源圖件,一個收納青藏高原地質調查與研究成果的基礎地質資料庫管理系統以及描述青藏高原演化歷史的新的板塊構造模型等。
  • 國土資源部2013年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勘探成果新聞發布會
    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有關領導和專家有: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副司長車長波;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部主任張海啟;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溫寧;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張光學,張局長他同時也是本次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的兩名首席科學家之一。
  • 國土資源部:不再受理地質勘查資質新設、延續、變更等申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日訊 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2017年9月22日,《國務院關於取消一批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國發〔2017〕46號)取消了地質勘查資質審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精神,從決定發布之日起,不再受理地質勘查資質新設、延續、變更、補證等申請和開展審批工作,也不得以轉交下屬事業單位、協會繼續審批等方式搞變相審批。為做好取消審批後的地勘行業監督管理工作,保障地質勘查工作有序發展,現將有關工作措施公告如下。
  • 國土資源部通知要求調查地勘行業地質人才狀況
    日前,國土資源部發出《關於開展全國地勘行業地質人才狀況調查的通知》,這對於研究制定地質人才培養規劃,增強地勘單位總體實力,推進地質工作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通知》要求各單位要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報表填報工作,確保報送數據的真實有效;填報全國地勘行業地質人才狀況調查表的範圍為取得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同時包括地勘單位的主管局(總局、中心、指揮部)機關本部及直屬的無獨立勘查資質的二級單位。
  • 國土資源部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
    6月26日,國土資源部印發《地質勘查資質分類分級標準》。《標準》按甲、乙、丙三個級別對勘查技術人員、勘查設備儀器、質量管理體系、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等地勘資質進行科學合理地分類分級。《標準》自7月1日起施行。    對勘查技術人員,《標準》要求,高、中級勘查技術人員須為全職聘用,且僅受聘於該技術人員所在資質申請單位。
  • 國土資源部公布2015年全國地質災害情況
    中國氣象網訊據國土資源部網站消息,2015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8224起,與2014年相比,2015年地災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減少,分別減少24.6%、28.3%和54.0%。
  • 今年地質災害損失60年來最重 國土系統痛定思痛
    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到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0466起,共造成2909人死亡或失蹤。  2010年的地質災害形勢非常嚴峻,僅四川一個省,地質災害發生的數量就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一倍;即使是非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秦嶺地區,地質災害數量也超過前30年的總和。從全國來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是60年來最為嚴重的一年。如何把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點?這是國土系統的工作人員心理不斷盤桓的問題。
  • 國土資源部:將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
    日前,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油氣資源勘查開採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國土資源部負責人表示將完善並有序開放油氣勘查開採體制,實行勘查區塊競爭出讓制度和更嚴格的區塊退出機制。   國土資源部新聞發言人、地質勘查司司長於海峰指出,五年來,全國石油儲量基本穩定,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7億噸,年均探明11.4億噸,同比下降7.9%;石油產量穩步增長,年均產量2.08億噸,同比增長7.2%;天然氣儲量產量快速增長,累計探明地質儲量3.92萬億立方米,年均探明7849億立方米,年均產量1192億立方米,同比分別增長21.5%和39.8%;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加速推進
  • 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張少農日前在「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生態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的書面稿中提出,要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將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結果充分運用到國土空間開發和資源保護、國土規劃編制、國土綜合整治、地質環境保護等各個領域,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國土資源部:關中盆地地熱資源家底摸清
    國土資源部:關中盆地地熱資源家底摸清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3-14 11:37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由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陝西省地質調查中心聯合完成的《關中盆地地熱資源賦存規律及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發現,關中盆地地熱資源總量達3.23×1018千卡,相當於4610億噸標準煤,為陝西全省探明煤炭資源總量的3.34倍。
  • 國土資源部:我國發現國內最大規模砂巖型鈾礦床
    國土資源部日前宣布,由中央地質勘查基金投資並組織實施的內蒙古中部大營地區鈾礦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發現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床。連同此前的勘查成果,該地區累計控制鈾資源量已經躋身世界級大礦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