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日電 (記者 孫自法)通稱為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的「強制性國家標準GB 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今年6月1日迎來實施4周年。中國地震局表示,4年來,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在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目前,中國第六代全國地震區劃圖的編制已經形成初步方案。
迄今已歷經五代發展歷程
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介紹,地震區劃是根據地震動參數或地震烈度不同,將國土劃分若干區域,表示地震危險性水平的差異。它廣泛用於包括國土利用規劃在內的各類規劃制定、重大建設工程選址、一般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農村地震安全農居建設、城市老舊危房改造、城市重大地震風險源排查以及地震災害應急準備。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地震區劃圖已歷經五代的發展歷程:
1957年第一代,中國地震區域劃分圖,標示全國各地區未來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1977年第二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標示全國各地區未來百年內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值。
1990年第三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標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值。
2001年第四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標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動參數,包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地震動反應譜特徵周期。
2015年第五代,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在第四代基礎上,增加規定不同場地四級地震作用及其具體參數,給出全國4萬餘個鄉鎮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所在地的地震動參數。
使中國地震安全邁上一個新臺階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副主任吳健表示,現行的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從2016年6月1日開始實施,迄今已整整4年。
通過有機融合中國防震減災事業大發展和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以及地震監測探測所獲基礎數據,第五代地震區劃圖成為地震科技創新與防震減災業務體系建設的集大成者,使中國地震安全邁上一個新臺階。
他說,中國第五代地震區劃圖具有四方面特點,一是聚焦抗大震,提高房屋建築抗倒塌和應對極端事件的能力;二是關注中強震,全面消除不設防地區;三是覆蓋全場地,充分支撐各類場地條件應用;四是數據到鄉鎮,推進城鄉一體抗震設防。
其中,聚焦抗大震方面,科學提高用於房屋建築抗倒塌設計的罕遇地震作用(相當於2500年一遇)相應參數的可靠性,同時給出極罕遇地震作用(相當於1萬年一遇)相應參數,推動新建房屋建築抗地震倒塌能力的合理提高,避免「大震巨災」。首次提出的極罕遇地震作用概念,也為風險管理中考慮極端事件提供科學依據,有效支持對極端地震事件的應急防禦準備。
第六代地震區劃圖已形成初步方案
吳健指出,按照國家標準的管理辦法和地震區劃圖編制的實際情況,一般每10年左右更新一次,第六代全國地震區劃圖的編制已經形成初步方案,並確定為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重點項目。
中國第六代地震區劃圖將突出三方面內容,一是聚焦風險防控,全面擴展地震區劃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持續提升地震區劃工作的科學水平;三是推進地震危險源系統探測,不斷夯實地震區劃工作的資料基礎。
他透露,「十四五」期間,中國地震局將統籌實施全國第六代地震風險區劃工程和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與重點隱患排查工程,瞄準國家戰略重點實施地區,開展華北平原大地震震源普查、長三角與大灣區近海海域活動構造探測、華北平原與長三角地區深厚沉積層結構探測、西部重點盆地結構探測、全國房屋設施地震易損性模型庫建設。
同時,系統收集整理並建設全國場地條件鑽孔資料庫、地震活動斷層資料庫、房屋設施抗震設防資料庫,結合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持續獲得的地震、地球物理場、地殼形變等基礎數據,共同支撐完成中國下一代全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地震災害風險區劃圖的編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