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2021-01-12 中國日報網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作工作報告。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在工作報告中回顧「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成就介紹說,地震系統積極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隱患調查和風險防治,完成55條主要活動斷層和21個城市活斷層探測,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取消不設防地區,統籌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督促支持2827萬戶危房改造。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

加強震情監視和趨勢研判方面,啟動79次應急響應,做好地震烈度評定和災害損失評估,並妥善應對四川九寨溝7.0級、西藏米林6.9級、新疆精河6.6級等多次中強以上地震。

不斷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方面,地震系統著力構建適應國家安全需求的體制機制,主動融入「全災種、大應急」管理體制,修訂地震安評條例,制修訂35部地方法規規章,發布35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防震減災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編制完成雄安新區戰略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地震安全專項規劃。服務重大工程建設上,完成川藏鐵路、浙江海島核電、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同時,圓滿完成中共十九大、全國兩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50餘次重大活動地震安全保障任務。

「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科技創新和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啟動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地震預測與危險性分析、地震監測預警、特大地震風險評估與區劃等關鍵技術取得顯著進展;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為地球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自主發展主動源探測新技術、多種異常信息提取新方法,絕對重力儀、井下寬頻帶地震儀等觀測儀器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成功轉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人工智慧技術在地震速報領域探索成效初顯。

閔宜仁表示,2020年,中國地震局統籌調度全系統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進國家地震監測臺(站)網改擴建工程、第六代地震災害風險區劃等項目。全年地震速報1063次,5級以上地震自動速報震級偏差由0.35級減小到0.15級。同時,健全長中短臨預報工作機制,建立京津冀地區震情跟蹤協同機制,並開展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在流動臺網中心,工程師講解地震速報內容。科學家如何捕捉地震波,如何做到地震預警?在「5·12」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前,5月8日,晨報記者走進江西省地震局,探訪了監測中心、預報中心等,了解省地震臺網如何布局,如何實現在2分鐘內可實現地震自動定位等情況。
  • 地震速報讓你第一時間獲悉地震信息|地震科技「震」樣看
    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唐山的這場大地震震撼了整個華北地區,整個中國東部都感受到了大地的震動。由於當時的監測能力有限,震後數小時內,震中在哪兒、震級多少、受災狀況如何成為難以回答的問題,災後應急救援開展艱難。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8.0級特大地震,大半個中國都有震感。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編者按 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7月12日6時38分在河北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距古冶區7千米、距開平區19千米、距灤縣23千米,距唐山市城區28千米。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文晨)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吉林汪清7.2級深震18周年:中國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
    中新網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500多千米深處發生的汪清7.2級深震,就像人的心臟跳動一樣是地球內部活躍的表徵」「深源地震活動與長白山火山活動、東北淺源地震活動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吉林省地震局抓緊推進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組建各項工作」……  2020年6月29日是吉林省汪清縣發生7.2級深震18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專家和吉林省地震局對深源地震進行科普解讀
  • 2019年國內地震正式速報比2018年減少88秒
    「地震速報時效和精度不斷提升,國內地震正式速報平均用時572秒,比2018年減少88秒。」近日在京舉行的2020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介紹說。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造成13人死亡,29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3億元。震級最大的是西藏墨脫6.3級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我國是全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國內自動速報的平均位置偏差減小到10km,平均震級偏差0.2級。國外地震速報能力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正在推進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 陝西地震監測能力達到1.5級 震後1小時內給出震災快速評估結果
    地震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準確地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做好地震短臨預報,能夠有效減輕地震災害,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十三五」以來,陝西地震監測預報效能不斷增強,在三秦大地織起一張「安全網」。
  • 中國發布兩監測站網十年規劃: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
    記者當天從中國地震局獲悉,該局歷時近1年編制完成的《中國測震站網規劃(2020-2030年)》和《中國地球物理站網(地殼形變、重力、地磁)規劃(2020-2030年)》已於近日印發,這兩個監測站網規劃聚焦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現代化水平,提升地震災害風險防範能力,提升國際前沿地震科學研究服務能力。  為什麼要編制測震和地球物理站網規劃?這兩個十年規劃的目標任務有哪些?又如何推動目標實現?
  • 新疆剛剛發生5.2級地震
    速報參數速報參數: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月9日23時35分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柯坪縣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震中位於北緯40.77度,東經78.76度。基礎背景附近村鎮:本次地震周邊5公裡內的村莊有卡拉西蓋玉代克、庫肚克巴西、卡拉馬玉代克、開克列克塔什、蘇蓋特、科侖木代克、雀克瑪、庫幹玉代克、塔拉能塔拉,20公裡內無鄉鎮駐地分布,50公裡內的鄉鎮有蓋孜力克鎮、亞曼蘇柯爾克孜族鄉、奧特貝希鄉、柯坪鎮。
  • 1分鐘內完成省內地震自動速報 江蘇原來是這樣測定地震的
    地震發生之後如何測定?未來江蘇的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又是如何規劃的?5月12日上午,江蘇省地震局開展題為「憶汶川 觀臺網 學科普」網絡直播宣傳活動,專家對自主研發的地震自動速報系統、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等關鍵技術進行了解讀,並模擬了地震測定及信息發布過程。
  • 跟地震波搶速度 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5月9日下午,南京市2019年「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廣場宣傳演練活動在雨花臺區紫荊廣場舉行。跟地震波搶速度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現場活動通過模擬雨花臺區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部分房屋受損嚴重,數十人受傷,引發火災、供電中斷、化工廠洩漏、自來水管爆裂等次生災害,供水、供電等生命線工程有部分損壞,附近化工廠有毒氣體洩漏,通訊中斷等災害現場的實景應急演練,增強了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全社會的應急處置能力。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南京已發生6次一級以上地震。
  • 國家地震局今啟用自動速報 首條1分鐘內發布營口地震
    地震速報移動應用實時推送規則  東方網記者王銘澤4月1日報導:今天起,中國地震局正式提供自動地震速報服務。目前,其官方微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於3月30日完成系統切換,並於同日發布了第一條速報,1分內即公布了遼寧營口的地震消息。  國內3級以上地震將速報  據了解,地震速報是指地震發生後首先發布自動速報結果,第一時間提供震中位置、震級等基本信息;而待人工速報完成後再發布一次正式速報進行修正,最終參數以正式速報為準。
  • 揭秘地震監測全程:1.5級以上地震可精確定位
    防震減災專家為市民揭秘地震監測全程一臺位於地下兩米的「拾震器」時刻探測地下的「動靜」,這些「動靜」被地震數據收集器收集,並通過無線信號傳送到監測中心,經過工作人員分析,地震發生後最快5分鐘便可知道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震」了。
  • 中央媒體走進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深入報導地震信息化建設成果
    媒體記者參觀綜合業務大廳媒體觀點//中國新聞社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根據應急管理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框架和中國地震局信息化頂層設計,全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目前已初步建成地震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數據資源平臺、全流程一體化監控平臺、速報預警平臺、信息服務體系,帶動地震監測預報業務體系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
  • 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
    原標題: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新京報訊(記者 應悅)「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9度,東經104.95度)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7月27日下午4點16分,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發布了最新的地震速報信息。
  • 地震後秒級預警!
    5月13日,全國第12個防災減災日宣傳周期間,記者從省地震局獲悉,2018年啟動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遼寧子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並將在2022年竣工投入使用。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是國務院批准立項的重大工程,包含臺站觀測、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技術支持與保障5大系統。
  • 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 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