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作工作報告。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在工作報告中回顧「十三五」時期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成就介紹說,地震系統積極開展地震災害風險隱患調查和風險防治,完成55條主要活動斷層和21個城市活斷層探測,實施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取消不設防地區,統籌推進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督促支持2827萬戶危房改造。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
加強震情監視和趨勢研判方面,啟動79次應急響應,做好地震烈度評定和災害損失評估,並妥善應對四川九寨溝7.0級、西藏米林6.9級、新疆精河6.6級等多次中強以上地震。
不斷完善防震減災體制機制方面,地震系統著力構建適應國家安全需求的體制機制,主動融入「全災種、大應急」管理體制,修訂地震安評條例,制修訂35部地方法規規章,發布35項國家和行業標準,防震減災法治化、規範化、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編制完成雄安新區戰略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海南自貿港建設等地震安全專項規劃。服務重大工程建設上,完成川藏鐵路、浙江海島核電、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同時,圓滿完成中共十九大、全國兩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50餘次重大活動地震安全保障任務。
「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科技創新和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啟動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地震預測與危險性分析、地震監測預警、特大地震風險評估與區劃等關鍵技術取得顯著進展;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為地球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自主發展主動源探測新技術、多種異常信息提取新方法,絕對重力儀、井下寬頻帶地震儀等觀測儀器研發取得重要進展;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成功轉型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人工智慧技術在地震速報領域探索成效初顯。
閔宜仁表示,2020年,中國地震局統籌調度全系統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推進國家地震監測臺(站)網改擴建工程、第六代地震災害風險區劃等項目。全年地震速報1063次,5級以上地震自動速報震級偏差由0.35級減小到0.15級。同時,健全長中短臨預報工作機制,建立京津冀地區震情跟蹤協同機制,並開展2021-2030年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確定工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