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汪清7.2級深震18周年:中國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

2020-12-0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6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500多千米深處發生的汪清7.2級深震,就像人的心臟跳動一樣是地球內部活躍的表徵」「深源地震活動與長白山火山活動、東北淺源地震活動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吉林省地震局抓緊推進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組建各項工作」……

  2020年6月29日是吉林省汪清縣發生7.2級深震18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近日組織專家和吉林省地震局對深源地震進行科普解讀。針對深源地震與火山活動的關聯影響,中國近些年來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能力建設,努力提升地震與火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

一張長圖了解18年前的汪清7.2級深震。中國地震局 供圖

  汪清7.2級深震成因仍待探索研究

  2002年6月29日1時19分,吉林省汪清縣發生7.2級深震,震源深度540千米。華北部分地區震感明顯,由於此次地震屬於深源地震,地震能量經過數百千米的逐步衰減,僅造成極微小的震動,未造成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棋福、雲南省地震局副研究員姜金鐘解讀說,深震是指震源深度大於70千米(也有認為是大於60千米),深度小於70或60千米的則稱為淺震(淺源地震),深度在60或70-300千米的地震被稱為中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千米的為深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經常被籠統稱為深震,有些嚴格學者則僅將深度大於300千米的地震稱為深震。

  汪清7.2級深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俯衝至中國東北下方的日本俯衝帶上,中國東北一帶的深震活動可以從近600千米的深處連續向上和向東追蹤至日本海溝附近的淺源地震。各種尺度的地震層析成像結果也都顯示,中國東北一帶的深源地震與日本海深震具有很好的連續性,並發生在西太平洋俯衝板片的高速異常體內部。

  他們指出,目前爭論較多的深震的可能成因機制可歸為3種:脫水脆裂、橄欖石相變引起的反裂隙斷層或相變斷層作用、熱剪切失穩作用,但尚無單一的物理機制可解釋所有深度大於100或200千米深震活動的地震學特徵。研究表明,由於深源地震的發震機制、破裂過程極其複雜且可能是動態變化,因此不同震源深度、不同俯衝帶和不同大小的深源地震發震機制也可能不同,甚至可能由多種機制共同作用所致。

  「500多千米深處發生的汪清7.2級深震,就像人的心臟跳動一樣是地球內部活躍的表徵。」兩位專家表示,深震活動與板塊俯衝及其相伴生的體系密切相關,深震的發生為人們探測地球深部地核和地幔結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信息,但深震之謎依然待解。因此,2002年汪清7.2級深震的物理成因仍有待探索研究。

  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

  吉林省地震局介紹說,吉林地處歐亞大陸東緣,是太平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衝的觸角地區,具有發生淺源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動的構造背景。深源地震活動與長白山火山活動、東北淺源地震活動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在汪清7.2級地震後,長白山火山出現擾動,松原多次發生中強地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為加強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監測,研究成災機理,探索有針對性的防範措施,降低災害風險。近年來,吉林省地震局緊密結合該省地震與火山實際,努力提升地震與火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包括持續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能力建設、建立火山災害事件信息收集和報送制度、推進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組建。

  其中,加強地震與火山監測研究方面,圍繞吉林省重點防禦區進行地震監測站網布局,優化5個地震臺站觀測條件,更新改造14個地震觀測手段,建設長白山火山GN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觀測網,搭建吉林省虛擬地震觀測平臺,開展地球物理場流動地磁觀測。目前,吉林省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0級,東部區域達1.5級,長白山火山區達1.0級,實現省內10分鐘以內地震速報能力。

  火山研究所組建方面,《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建設方案》批覆後,吉林省地震局抓緊推進各項工作:成立由中科院院士、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劉嘉麒擔任名譽站長的「長白山火山院士工作站」,組建20位專家組成的火山科研團隊;搭建火山綜合實驗室,配備具有火山巖石學、顯微構造、粒度分析、遙感、流體地球化學功能的多套實驗設備;完善火山測震和GPS(全球定位系統)監測系統,建立全球火山基礎信息庫,並開發火山科普平臺。

  中國境內有14個活火山區

  琿春-汪清一帶,是中國唯一深源地震區。20世紀以來吉林省內記錄到6級以上深源地震13次,其中最大一次就是2002年汪清7.2級深源地震。深源地震活動對長白山火山的成因、活動規律、噴發規模及東北淺源地震研究有重要意義。

  吉林省地震局科普稱,火山按活動情況分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3種類型:正在噴發的或歷史時期及近1萬年來有過噴發的火山稱為活火山或休眠的活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人類歷史以來一直未活動的火山;體眠火山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處於靜止狀態的火山。這3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甦,死火山也可以「復活」。

  自板塊構造理論建立以來,很多學者根據板塊理論建立全球火山模式,認為大多數火山都分布在板塊邊界上,少數火山分布在板塊內部。前者構成四大火山帶,即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

  中國境內有14個活火山區,包括吉林長白山、龍崗,黑龍江鏡泊湖、五大連池、科洛、諾敏河,內蒙古阿爾山、阿巴嘎、烏蘭哈達,新疆阿什庫勒、雲南騰衝、海南瓊北、臺灣大屯和龜山島。其中,長白山天池火山是中國最具潛在災害性噴發危險的活火山,最近一次噴發是在1903年。

  吉林省地震局認為,該省區域性地震地質構造複雜,東部的長白山天池火山和琿春-汪清一帶的深源地震區位於西太平洋板塊俯衝帶的前緣區,西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為火山和深源地震活動提供了動力條件。(完)

相關焦點

  • 加強能力建設 努力提升地震與火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寫在汪清7...
    2002年6月29日1時19分,吉林汪清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540 千米。華北部分地區震感明顯,由於此次地震屬於深源地震,地震能量經過數百千米的逐步衰減,僅造成極微小的震動,未造成人員傷亡和建築物破壞。
  • 吉林7.2級深源地震解密 能量相當於300顆原子彈
    吉林7.2級深源地震解密 能量相當於300顆原子彈 2002年7月3日13:57  新華網   新華網吉林頻道7月2日電 相當於300多顆美國投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那樣大的能量驟然從吉林省汪清縣地下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捕捉地震中的次聲波
    中科院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的次聲學研究課題組成功研製了ISA2016型低頻寬帶次聲傳感器,並基於該傳感器在新疆、遼寧、雲南、北京、吉林五地共設置23個監測點,建立了廣域次聲監測網,可有效、不間斷地監測地震等自然事件關聯次聲波。 一、什麼是次聲波? 頻率低於20 Hz、不可被人耳聽到的聲波叫做次聲波。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全球一年6級以上地震93次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進入活躍期
    人民網訊  墨西哥當地時間9月7日午夜時分發生8.2級強烈地震。據墨西哥國家地震中心發布的公報,此次地震震中位於恰帕斯州託納拉西南137公裡的海域,震級為8.2級,震源深度19公裡。截至當地時間9日午夜,已監測到846次餘震,最強的餘震達6.1級。
  • 28萬噸核彈會引起長白山休眠火山噴發嗎?
    核彈爆炸當量是28.2萬噸,相當於5.6級地震!近年來朝鮮多次進行核試驗,核爆地點至長白山天池的直線距離僅100多公裡,會不會引起休眠火山長白山的噴發呢?長白山是擁有一個龐大的火山群,由天池火山主火山口及周邊寄生火山組成。長白山天池火山是亞洲大陸最大的休眠火山,也是中國大陸最具潛在災害性噴發危險的休眠火山。這座火山地處太平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俯衝地帶,是一座規模巨大的板內層狀複式火山。
  • 2017年地震活動盤點:全球7級以上地震8次 中國5級以上地震19次
    據統計,2017年中國發生5級以上地震19次,其中大陸地區13次,臺灣地區6次,最大地震為8月8日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共造成大陸地區37人死亡,1人失蹤,61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5.58億。2017年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8次,最大地震為9月8日墨西哥近海沿岸8.2級地震。
  • 國內唯一綜合性火山監測研究機構—— 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在長揭牌
    近日,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所在長春市揭牌成立。該研究所是經中國地震局批准設立,由吉林省地震局直接管理,我國目前唯一的綜合性火山監測研究機構。「2018年12月,吉林省地震局開始推動組建火山研究所。
  • 一日內發生3次地震,最高7.7級,俄羅斯火山噴出2.6千米高灰柱
    在自然災害面前,不論是其它生物,還是我們人類,其實都是很脆弱的,所以,如何避免災害帶來的威脅,是我們研究的重點。隨著科技的發展,有一些災害在發生之前,我們已經可以預測,如風暴、火山噴發等,當然,也有一些災害沒法有效預測,如地震。現在雖然進入2020年差不多一個月時間而已,在這短短一個月內,其實就發生了很多次地震。
  • 中國地震局:美國阿拉斯加7.2級地震對我國無直接影響
    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北京時間2018年12月1日1時29分,在美國阿拉斯加(北緯61.35度,西經150.06度)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今天(12月1日)下午,記者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舉辦的情況通報會上獲悉,此次地震「不會對我國產生直接影響」。
  • 臺灣新北市發生4.1級地震 地鐵文湖線暫停行駛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1月17日13時59分在臺灣新北市發生4.1級地震,震源深度129千米。另據海外網消息,據臺媒報導,17日下午2時,臺北市北投地區發生5.7級地震,相關數據還有待臺「中央氣象局」發布。據了解,目前臺北地鐵文湖線也因地震暫停行駛。
  • 科學家首次發現破裂速度超快的深源地震
    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11日報告說,他們第一次在地球深部發現了破裂速度超快的地震,其破裂速度高達每秒8公裡,約是音速的23倍。這一發現將有助於了解深源地震的發生機制,並更好地評估某些斷層的危害。  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探訪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試點 吉林汪清村民從捕獵者轉為守護者
    56歲的萬順喜是汪清本地人,17歲開始打獵,曾經是一名「老獵人」,「打過幾百斤的野豬、還有狍子」。上世紀90年代,吉林全面禁獵之後,萬順喜逐漸改變了謀生方式。2008年前後,他成為一名林業工人。2017年,他進入守備隊溝管護站,成為森林巡護員,每天巡護最主要的工作是清除盜獵者在林中布下的獵套,並查看盜獵者痕跡。
  • 中國已探明活火山至少14座 專家呼籲加快建立中國火山資料庫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火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活動火山研究室主任許建東24日指出,中國地域遼闊,雖然缺少現代火山噴發,但新生代火山有1000多座,分布極其廣泛,其中已探明的活火山至少14座,因此急需加快建立中國火山資料庫,為中國活動火山研究可持續發展服務。
  • 海原大地震100周年:中國地震科學工作由此肇始
    中新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12月16日是寧夏海原發生8.5級大地震10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組織寧夏回族自治區地震局科普解讀稱,中國具有科學意義的地震工作即肇始於此次地震,並在此後的近百年中持續發展。1920年海原大地震災情情況。
  • 雲南發生5.2級地震 買房必須避開地震帶的城市(組圖)
    新華網   2011-08-10 07:04 [摘要] 中國地震臺網測定,雲南省保山市騰衝縣、隆陽區交界發生5.2級地震,深度11公裡。
  • 中國地震臺網:全球每年平均發生18次7級以上地震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 中國網 楊楠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曉東今日在國新辦今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是18次。今年1-4月,全球7級以上地震發生了10次7級以上地震。張曉東說,全球發生7級以上地震,平均每年是18次,地震發生得很不均勻,有些年份比較高,有些年份比較低,但是總體是在18次左右波動,今年1-4月,現在4月還沒有過完,全球7級以上地震,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目錄統計,發生了10次7級以上地震。
  • 2017吉林松原地震最新消息今天:寧江區地震4.5級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8月15日11時58分在吉林松原市寧江區(北緯45.42度,東經124.75度)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  2017年1月1日以來,吉林共發生三級以上地震4次,其中3.0到3.9級2次,4.0到4.9級2次,5.0級以上0次,最大地震是7月23日在松原市寧江區發生的4.9級地震。
  • 吉林2.6級地震是隕石墜落先兆?1770公斤隕石已被找到?這些說法別信
    「吉林隕石墜落」的話題也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吉林2.6級地震是隕石墜落先兆」「已找到1770公斤隕石」等說法也開始在網上流傳。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吉林2.6級地震是隕石墜落先兆?隕石墜落之前,吉林發生過一次地震。據中國地震臺網消息,10月10日晚上23時12分,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發生2.6級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