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2020-11-24 中國網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

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

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據此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地震監測如何做到「又快又準」是我國科學家長期以來重要的攻關方向。

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各地震臺站,速報員們一刻不敢鬆懈,他們是實現「又快又準」的關鍵一環。「震情信息無小事,容不得一絲差錯,只能叮囑自己仔細再仔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速報員杜廣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他已經連續4個春節守在監測系統前,地震發生後在10分鐘左右核算地震參數信息,校正自動速報結果,給出正式速報是杜廣寶和同事們必須做到的事情。

有沒有一種新技術可以解放速報員們緊繃的神經?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快更準地給出地震參數信息?近日,由中國科技大學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智能地動」系統項目組宣布:利用該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就能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引起業內廣泛關注。

會「學習」的地震監測系統

從古至今,地震對人們生命財產的威脅從未停止。僅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0次,地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其中,四川長寧6.0級地震和西藏墨脫6.3級地震都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獲得地震的相關信息對於災害的預判及救援意義重大。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也就是說,傳統地震監測系統是報出系統計算與專家幹預相結合的結果,因此要求專業人員24小時值班,這對工作人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有許多微小地震肉眼常常無法識別,但是這些微小地震可能預示大地震的發生。

科學家們最初研究「智能地動」系統的動力正是源自於此。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張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的出現是地震監測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通過深度學習歷史地震數據,「智能地動」系統可以監測到微弱地震波信號,並在兩秒內報出地震參數信息。藉助超級計算機,災害模擬評估的區域更廣、精確度更高。

「智能地動」系統與傳統監測系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深度學習能力。它能根據記憶中匯集的上百萬個地震資料,結合地震學理論,快速處理正在發生的地震數據。

「智能地動」系統自2018年12月已在中國地震局試運行,實時處理位於四川和雲南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的117個地震臺,這套系統採用一系列人工智慧主導的地震數據分析方法分析數據,無需人工操作,便可自動快速地得出地震信息並自動發布。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為地震監測的時效性、準確性、以及處理大數據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將為防災減災帶來許多新的突破。

「智能地動」可能人所不能

正是由於「智能地動」系統可以不斷從歷史地震大數據中「學習」,它在監測地震領域才有了能人所不能的一些「神通」。比如,以前我們採用計算記錄幅值變化來確定地震參數,一旦有噪音幹擾或某個臺站發生故障,計算就容易出錯,但「智能地動」系統通過學習歷史上發生的上百萬個地震信號,可以有效地去除任何頻率段的噪音,識別能力強,能監測到微弱的、肉眼無法看到的地震波信號。傳統監測系統一般可以報出3級以上的地震,而「智能地動」系統可以報出1級以上地震的信息,提高了地震監測能力。

在地震定位方面,傳統方法拾取性質不同或傳播路徑不同的地震波組、地震波從震源傳到觀測點所經過的時間等地震震相走時,去噪效果差,個別臺站拾取走時錯誤,這些都會影響最後定位結果,而「智能地動」系統則是一步到位,直接根據地震波形記錄推斷地震的位置與深度。

更重要的是,在地震破裂機制研究上,傳統方法只能處理較大地震的資料,並且依據人工選用的波形與反演參數,在幾分鐘後得出破裂機制的描述參數,「智能地動」系統則可在1秒內依據記憶訓練的大資料庫,對任何地震瞬間推出地震破裂機制以及可靠性分析。

人工智慧預報地震是新方向

最近一些年來,我國地震科技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隨著各項高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地震相關研究中常能見到前沿科技的身影。許多人都知道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既然科學家們開始將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最新技術研究成果引入地震科學,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有可能在地震預報上獲得重大突破呢?

實際上,為了預測下一場大地震將出現在何時何地,有許多科學家都在不斷努力。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隨著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充分,他們分析大量地震數據的方式發生了改變,這將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了解地震,預測地震的表現形式。

地震預報也是「智能地動」系統的努力方向之一。張捷表示,「智能地動」系統目前的運行水平已經達到了常規地震監測與地震預警的技術指標要求。他說,我們團隊目前多項科研都在從事地震預報的研究。去年12月我們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全球最大的地球物理學年會上,作了3個關於地震預報的學術報告,其中兩個報告都是應用人工智慧預測大地震。我們的目標是未來「智能地動」系統將具有中短期地震預測的功能。

相關焦點

  • 2秒報出震源參數!中國科大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新華網合肥3月1日電(李東標)新華網安徽頻道從中國科大獲悉,經過六年努力,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該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
  • 最快1秒報出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試運行成功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由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已經成功試運行。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然而,這一方式對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紅色三角符號代表雲南省境內地震臺,藍色三角符號代表四川省境內地震臺,圓圈是該系統自動報出的地震位置。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秒內報震源參數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該校多個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2020年山東有望地震提前5秒預警 傷亡比減少22%
    大眾網8月10日訊  8日晚,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後關於地震預警的話題再一次被很多人提起。目前,山東地震監測臺網是什麼情況?一旦發生地震,如何預警?記者趕往山東省地震臺網中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項目階段性研討會召開
    2020年1月9日,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川滇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召開了項目階段性進展與問題研討會。
  • 地震速報讓你第一時間獲悉地震信息|地震科技「震」樣看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2分鐘內自動速報系統便發出了包括地震時間、地點、震級等地震三要素的第一報,中國地震局網站、新浪微博、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都在第一時間收到速報信息,2分鐘覆蓋1億網友的公共服務能力得以呈現。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美國加州又地震了!3月以來第二個最強地震,未來有7級以上地震?
    主要問題就是美國加州是一個多地震帶,並且還有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那我們從這次的地震了解下美國的一個地震情況。根據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這次地震是發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等級大小為5.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40.51度,西經125.05度,所以相對不大,本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問題,暫時也沒看到影響報告。
  • 如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這款監測系統能提前預警71秒
    這款監測系統能提前預警71秒 發表於 2017-08-11 10:21:32   近幾日四川九寨溝發生地震已經遭到了新聞界刷屏,截止目前為止,這次地震已造成20人死亡,439人受傷。
  • 臺灣團隊發布最新地震預警數據分析系統,只需3秒
    創始人和他的團隊在CES發布了新的數據分析系統,用來設計地震預警模型。  P-Waver團隊強調,海量數據分析與最先進的電子技術是決定系統效率的關鍵。該團隊的服務還包括結構安全監測系統和地震災害預防諮詢,以及通過物聯網設備或控制系統為建築物或家中的人們提供智能安全解決方案。P-waver的願景是加強民眾和整個企業的安全。
  • 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34秒讓成都市民收到北川4.6級地震,百度人工...
    千米的德陽市,預警時間19秒,預估烈度2.0度,可能有震感;距震中129千米的成都市,預警時間34秒,預估烈度1.3度,可能有震感;距震中167千米的廣元市,預警時間42秒,預估烈度1.0度,可能有震感。
  • 明年四川將實現全省秒級地震預警服務 老百姓手機端可收到推送
    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18日8時14分,四川資中發生5.2級地震。8秒後,四川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發出報警信息,第一報4.5級,2秒後更新為4.8級,隨後2分33秒產出自動速報,4分50秒產出儀器烈度圖,有力支撐了地震應急響應處置工作。
  • 地震監測實現2分鐘自動定位
    ▲在流動臺網中心,工程師講解地震速報內容。科學家如何捕捉地震波,如何做到地震預警?在「5·12」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來臨前,5月8日,晨報記者走進江西省地震局,探訪了監測中心、預報中心等,了解省地震臺網如何布局,如何實現在2分鐘內可實現地震自動定位等情況。
  • 卓翼科技參股公司地震監測預測系統助力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圓滿...
    多分量地震監測預測系統AETA是保證本次大賽評選結果公平、公正的最大功臣之一。AETA系統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有221個臺站,其中川滇地區約180個臺站,至今已有三年多的觀測數據積累。本次大賽僅提供了電磁擾動低頻均值和地聲低頻均值兩種特徵值,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主辦方相信,未來將更多的特徵輸入模型,將取得更好的預測結果。
  • 與地震波賽跑的AI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監測,截至6月18日8時整,共記錄到2.0級及以上餘震62次,其中5.0-5.9級2次,4.0-4.9級3次,3.0-3.9級10次,2.0-2.9級47次,目前最大餘震5.3級。利用二者傳播時間差,可以提前數秒或幾十秒發布預警並留出避難時間,因此地震預警就是和地震波賽跑。上文提到的這套在昨夜地震中起到作用的預警系統,名叫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究所所長王暾是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理論物理學博士,2008年汶川地震後決定回國研發地震預警系統。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谷歌研發新地震警報系統 手機秒變地震儀
    安卓手機用戶不必安裝任何APP,就能在地震來臨時收到警報。目前這一地震警報系統只覆蓋了美國加州,但谷歌表示這一系統有望給全球發出地震警報。谷歌宣布,安卓手機將能用來感知世界各地的地震,也許有一天還能給全球發出地震警報,首個大眾警報系統於8月11日在美國加州上線。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各大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破裂所產生的振動。這樣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人類不斷地對地震進行著監測和研究。那麼,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利用「地球的聽診器」——地震儀監測到地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