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團隊發布最新地震預警數據分析系統,只需3秒

2021-01-21 網易

2021-01-15 21:05:24 來源: SENSORO升哲科技

舉報

  P-Waver是一家來自臺灣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的實驗室。創始人和他的團隊在CES發布了新的數據分析系統,用來設計地震預警模型。

  P-Waver團隊強調,海量數據分析與最先進的電子技術是決定系統效率的關鍵。該團隊的服務還包括結構安全監測系統和地震災害預防諮詢,以及通過物聯網設備或控制系統為建築物或家中的人們提供智能安全解決方案。P-waver的願景是加強民眾和整個企業的安全。

  地震科學技術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對複雜的電信和運輸基礎設施的嚴重依賴,促使人們開始仔細研究通過向民眾發出警報的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系統(EEW)會在地震來臨之前向人們發送實時警報。開發這樣一個系統能夠減少人們對未知和不可預測的地震的恐懼,同時也是能夠提高人們安全的根本步驟。

  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包括壓縮波或縱波(P)、橫波(S)和表面波(R和L),從震中向外輻射。速度較快但較弱的P波傳播到附近的傳感器,在速度較慢但較強的S波和表面波到達之前產生報警信號,以便進行保護操作。

  

  傳感器、大數據、分析、網關,更廣泛地說,與物聯網相關的所有技術工具都可以成為地震等災難性事件的合適解決方案。人工智慧系統的發展和越來越多的可用數據正在幫助科學家開發出能夠更精確模擬地殼運動的模型。許多研究結合人工智慧和神經網絡來搜索大量數據之間的關係,以獲得地震事件的時間。

  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地震預警方法

  地震期間,健康、交通、安全、能源等行業可能受到嚴重影響。高鐵可以從地震預警系統(EEW)系統中受益,可以在危險來臨前提前停車以保護乘客。P-Waver基於臺灣中央氣象局的地震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構建了EEW系統,系統包括超過25萬個地震模型。該系統可以為距離震中30-100公裡的地區提供5-15秒的預警時間。為了防止誤報,P-Waver通過部署多個傳感器來捕捉初始波,可在1-3秒內預測P波且準確度約為98%。

  隨著資料庫中的地震數據越來越多,計算機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地震學家正越來越多地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來理解和改進複雜的地震活動模擬模型。其他研究人員也在使用機器學習算法篩選地震數據,以便更好地識別地震餘震和火山地震活動,並同步監測可能發生地震的板塊其邊界形變所產生的構造震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解讀|提前40秒,不是預報!是預警!其實地震已發生
    預警信息的發布方,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數據中心內的顯示屏上,時間仍停留在8月8日21時19分55秒。這時,地震剛發生6秒鐘。6秒鐘內,九寨溝發生的位置、震級、烈度和波及範圍被數據中心全部掌握,然後發送至成都主城區。71秒鐘之後,成都市區才有明顯震感。
  • 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而地震預報是震前發布的警示。 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
  • 福建省已建成14575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記者了解到,這個和地震波賽跑「神器」就是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它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遠遠大於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規律,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接收預警監測臺網收集分析的數據,發布預警信息,能提供幾秒至幾十秒的應急處置時間。可別小看這短短的幾秒幾十秒!地震預警可以提醒震區的人們緊急採取措施逃生避險,不會被強震打個措手不及。
  • 浙江地震預警系統將在兩年後試運行
    大陸地震預警網對主震後的餘震,包括23時36分四川宜賓市珙縣5.1級地震,6月18日00時29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4.1級地震等均成功預警。  此外,大陸地震預警網同步向政府和應急部門、場鎮、社區、學校、電視、手機和媒體等不特定公眾同步發出地震預警信息。  這次成功預警,讓這套系統的研發團隊倍受關注。
  • 地震後秒級預警!
    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是國務院批准立項的重大工程,包含臺站觀測、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技術支持與保障5大系統。根據規劃,該項目在遼寧建設預警臺站、預警中心和預警終端三類工程,建設961個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站,1個省級地震預警中心和12個市級信息發布中心,178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其中10個Ⅰ型預警終端部署在政府應急指揮、通信電力、交通運輸等部門,168個Ⅱ型預警終端部署在中小學校。
  • 四川地震預警系統提前61秒預報 民眾可免費下載APP使用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壞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全自動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警報,目前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  「不要小看這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王暾說,研究表明,預警時間為3秒時,可減少傷亡14%,時間為10秒時,減少傷亡39%,時間為20秒時,減少63%。
  • 探訪「官方版」地震預警系統,我們離全面預警還有多遠?
    但鮮為人知的是,福建省作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先行示範區,已逐漸形成官方推廣樣本的「福建經驗」,並自2018年起,正式對外發布預警信息。 今年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福建省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後26秒發布地震預警第一報,為福建各地贏得45至96秒不等的預警時間。
  • 解讀| 四川長寧地震,成都提前 61 秒預警,怎麼做到的?
    以上是地震預警在減少傷亡方面的相關研究數據——在 6 月 17 日 22 點 55 分發生的四川宜賓長寧縣 6.0 級地震中,地震預警網提前 10 秒向宜賓預警,提前 61 秒向成都預警,為震區群眾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並且在微博等渠道獲得讚譽。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系統經過上萬次實際地震的公開檢驗,連續預警網內38次破壞性地震,包括蘆山7級強震、雲南魯甸6.5級地震、四川康定6.3級地震、九寨溝7.0級地震,無一誤報、漏報。在全國率先實現地震預警「零」突破和破壞性地震預警「零」突破,使我國成為繼墨西哥、日本後,第三個掌握地震預警技術能力的國家。同時,該地震預警技術已服務尼泊爾,並與中國大陸地震預警網實現互聯互通。
  • 與地震搶時間,每日互動助力地震預警信息發布
    其中,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區市民收到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61秒,重慶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了44秒。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在四川長寧地震發生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對地震動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從而生成地震預警警報並發布。
  • 中國18億建最強地震預報系統:秒級預警
    目前,地震預報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難題,我國大陸是世界上地震活動最強烈和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更需要投入更多研發資源來探索和建設地震預警系統。中國地震局發布消息,我國「十三五」期間的重大工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目前已進入初步設計階段,預計在2017年年底前「上馬」。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更重要的是,有許多微小地震肉眼常常無法識別,但是這些微小地震可能預示大地震的發生。科學家們最初研究「智能地動」系統的動力正是源自於此。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張捷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的出現是地震監測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通過深度學習歷史地震數據,「智能地動」系統可以監測到微弱地震波信號,並在兩秒內報出地震參數信息。
  • 2020年山東有望地震提前5秒預警 傷亡比減少22%
    全省密布1475個觀測臺站 有望提前5秒預警  據了解,山東通過密布全省的1475個觀測臺站和通訊、數據處理系統和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在2020年年底前,可實現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5秒發布地震預警,地震後1-2分鐘內速報出地震基本參數,2-5分鐘內速報出地震烈度。
  • 大數據:地震速報預警的「幕後英雄」
    但那些在天津市民腳下不被感知的微小震動,都被布局在本市的200餘個地震臺站所「捕捉」,每秒在上下、南北、東西三方向採集到的300個數據被24小時不間斷地實時傳輸至地震臺網中心。在大數據的助陣下,地震臺網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綜合分析進行速報和預警,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服務,提前化解風險。  走進位於市地震局的地震臺網中心,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碩大的機櫃和數十臺電腦。
  • 與死神的賽跑 地震預警到底是怎樣的技術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立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十秒向距震中最近的宜賓市發布預警,成都和重慶也分別獲得了61秒和44秒的預警時間,早倒計時結束後地震波到達了上述地區。正是因為有著速度上的優勢,所以我們可以趕在地震波到達前,進行地震波的預警。簡單一點說,這就是與死神的賽跑。ICL地震預警系統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系統正是基於上述原理打造的。這套ICL地震預警系統在2010年推出,由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物理學博士王暾先生的團隊打造。
  • 地震預警是什麼?四川宜賓地震提前61秒預警 地震預警系統解讀
    地震預警是什麼?宜賓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6月17日,四川宜賓6.0級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是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優勢,提前向周邊地區發出的地震信號。研究表明,預警時間10秒,傷亡減少39%;時間為20秒,傷亡減少63%。
  • 四川北川發生4.7級地震 大陸地震預警網給成都提前32秒預警
    人民網成都10月22日電 (王軍)今日11時03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7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該地震,系統在地震發生時第6秒發出預警,給綿陽市提前12秒預警,給成都市提前32秒預警。
  • 四川綿陽市北川縣發生震級4.7級地震 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2秒預警
    央廣網成都10月22日消息(記者劉濤)10月22日11時03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7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該地震,系統在地震發生時第6秒發出預警,給綿陽市提前12秒預警,給成都市提前32秒預警。
  • 歐洲近半國家處於地震帶 合力研發地震預警系統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香港《文匯報》4月3日報導,歐洲近半地區,包括希臘、義大利等國均位處於地震帶,因此多國地震專家近年大力研發預警系統,希望面對地震能做出準確預警,以減少人身傷亡及財產損失。歐美日專家自2006年起,合作發展地震預警計劃「SAFER」,在歐洲多個斷層旁邊設置地震站,裝置普通及加速式地震儀,以觀察強震來臨前的地面震動,並構建一個連接數據分析中心的龐大網絡,實時評估地震強度、震源及震中,並立即向居民發布預警,通知有關部門關閉部分鐵路段、油管、核電站等高危設施,以減少破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