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已建成14575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2020-11-29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災害環境學習避險避震知識 東南網記者 陳楠 攝

臺海網9月7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在地震監測設備旁跺跺腳,屏幕顯示出「人造地震」波形;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災害環境學習避險避震知識……昨日記者跟隨「福建百名融媒體記者走訪大活動」的隊伍來到福建省地震局,探尋地震監測預警背後的故事。

在福建省地震局的地震預警監測中心,放有一塊看似普通的LED信息屏,上面顯示著日期、時間、天氣預報信息和地震圖文知識。一旦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屏幕上就會根據地震烈度相應閃爍起藍、黃、橙、紅顏色的預警信號燈,發布地震「地點」「震級」「本地烈度」「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等預警信息,同時倒數讀秒,提醒地震波抵達的時間;如果地震烈度較高,它還會發出響亮的警報聲。

記者了解到,這個和地震波賽跑「神器」就是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它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遠遠大於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規律,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接收預警監測臺網收集分析的數據,發布預警信息,能提供幾秒至幾十秒的應急處置時間。可別小看這短短的幾秒幾十秒!地震預警可以提醒震區的人們緊急採取措施逃生避險,不會被強震打個措手不及。

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是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最後一公裡」,福建經歷了晉江預警信息發布試點、擴大試點範圍和全省範圍全面有序鋪開三個階段,在全國率先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社會化服務。通過多年來紮實推進地震科技創新,福建省地震局完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技術系統研發,建成地震預警、地震速報、烈度速報、大震破裂參數速報等實時處理技術系統和面向社會服務、秒級推送的地震預警信息技術系統。在省級地震臺網中率先開展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示範運行,實現首臺觸發後5-10秒的地震預警、1-3分鐘自動地震速報、3-5分鐘烈度速報、30分鐘-1小時大震破裂參數速報等緊急地震信息產品的產出。

記者在地震監測設備旁跺腳體驗 東南網記者 陳楠 攝

自2016年1月1日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系統正式試運行起至2020年8月31日,系統正常運行40917小時9分鐘,期間共接收地震預警處理系統推送的預警事件632個;根據當地預測烈度超過3度或臺灣及臺灣海峽發生5.5級以上地震的信息發布標準,已依法依規向社會公眾發布地震預警事件8個。2019年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後,福建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後26秒就發布地震預警第一報,並持續更新震級、發震地點等信息,為全省1.1萬個手機用戶和6560個預警終端提供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提前45至96秒向用戶推送預警信息提醒,為保持社會穩定、安定民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福建已初步建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利用基於PC的地震預警終端軟體、基於智慧型手機的地震預警APP以及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等服務方式,向全省社會公眾、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包括地震預警信息、地震速報信息、地震烈度速報信息在內的地震預警服務產品。福建計劃分三年(2018-2020年)在全省18400個學校、社區(村)建設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今年底前會完成剩餘任務數。這些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作為全省預警信息發布「一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為其他災害預警信息快速發布提供服務。

截至今年7月31日,全省已建成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14575處,完成計劃任務總數的79.21%,全省累計移動客戶端下載用戶8.1萬次。 (記者 陳楠)

相關焦點

  • 廈門市已建成1437處地震預警終端(地震安全知識圖解)
    記者昨日從廈門市地震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廈門市已經安裝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1437個,覆蓋全市所有學校以及60%社區,超額完成任務。未來,廈門市計劃在所有社區安裝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同時逐步向企事業單位、大型商場、危化企業覆蓋。
  • 中國應急管理報:福建推動電視 機頂盒發布地震 預警信息試點工作
    福建推動電視機頂盒發布地震預警信息試點工作本報訊 近日,福建省地震局主動拓寬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途徑,聯合福建省廣播電視局、福建廣電網絡集團、中國電信福建分公司、中國聯通福建分公司、中國移動福建分公司,積極推動電視機頂盒發布地震預警信息試點工作,打通電視媒體發布渠道。
  • 探訪「官方版」地震預警系統,我們離全面預警還有多遠?
    但鮮為人知的是,福建省作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先行示範區,已逐漸形成官方推廣樣本的「福建經驗」,並自2018年起,正式對外發布預警信息。 今年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福建省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後26秒發布地震預警第一報,為福建各地贏得45至96秒不等的預警時間。
  • 福建:氣象與地震部門深化信息發布合作
    11月2日,福建省氣象局就推動信息發布共享工作與省地震局展開交流合作。雙方將按照「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平臺共享、統一發布、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分級負責、規範標準」的運行模式,強化交流機制,在信息發布、公共服務等領域加強合作,加強預警發布新技術研究,優化預警發布終端展示,完成預警發布終端屬地化常規天氣預報、預警信息等接入工作。
  • 跑贏地震波的「神器」廈門也有 已完成702處終端的安裝
    前日晚上,宜賓地震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當地的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成功預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賓市預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貴州省畢節市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預警。  昨日,晨報記者從廈門市地震局了解到,類似的地震預警系統廈門也有。目前,廈門已完成702處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相關設備的安裝。
  • 廈門布設22個臺站捕捉地震波 將在醫院學校商場試點發布預警
    那麼,地震預警又是什麼呢?毛松林說,簡單地說,地震預警是在地震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震中周邊地區之前,發布預警信息。這些設施設備都是地震預警系統的「千裡眼」和「順風耳」,使福建臺網對全省地震的監測能力達到1.0級,震後10秒內產出地震預警信息;震後1分鐘產出地震自動速報信息;震後5分鐘產出地震烈度速報信息,在全國省級臺網中走在前列。  在醫院學校商場試點發布預警  地震預警系統不僅要有「眼睛」、「耳朵」,還要有「嘴巴」。警報能否快速發布、傳遞,是地震預警成功與否的關鍵。
  • 跑贏地震波的「神器」廈門也有 目前已完成702處終端的安裝
    該系統成功預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賓市預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貴州省畢節市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預警。  昨日,晨報記者從廈門市地震局了解到,類似的地震預警系統廈門也有。目前,廈門已完成702處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相關設備的安裝。一旦周邊有破壞性地震發生,這些「神器」就可以搶在地震波到來前自動發布預警。
  • 地震預警APP遭受質疑 有人延遲6小時收到預警信息
    四川廣電網絡智慧業務部一位負責人介紹,這次地震通過電視接收到預警的家庭並不多,一是因為有的地區還未取得政府授權,二是不在預警範圍內。為避免引起恐慌,他們沒有做密集的預警科普,而是每月一次、以小窗的方式推送科普信息,「沒開電視,可能沒看到」。未來他們將發布新款機頂盒,確保電視不開機,也能自動彈出預警信息。「萬一誤報了呢?」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地震海嘯信息:菲律賓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據福建預警發布微信公號8月18日消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於2020年8月18日11時2分發布地震海嘯信息:2020年8月18日8時3分(北京時間),菲律賓薩馬島海域(12.01°N,123.96°E)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5.0千米(震級修訂)。
  • 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而地震預報是震前發布的警示。 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
  • 地震後秒級預警!
    根據規劃,該項目在遼寧建設預警臺站、預警中心和預警終端三類工程,建設961個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臺站,1個省級地震預警中心和12個市級信息發布中心,178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其中10個Ⅰ型預警終端部署在政府應急指揮、通信電力、交通運輸等部門,168個Ⅱ型預警終端部署在中小學校。
  • 地震預警「官民之爭」暫告段落:大陸地震預警網或融入官方預警網絡
    但中國作為地震多發地,地震預警工程也被中國地震局所重視,「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投入20億元,自2010年立項、2015年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後,開始實施,其目標是2020年底項目全面建成,2021年開始試運行。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縱波與橫波都是地震波,為什麼要利用它們的傳播速度差異進行預警呢?這是因為橫波造成的地震災害要比縱波大得多,而傳播速度又比縱波慢,從而可以利用它們之間的時間差發出警報信息。但是,縱波與橫波傳播速度的差異較小,縱波約每秒6公裡,橫波約每秒3.3公裡,而且距離震中越近,時間差就越小,發出預警信息就更難。
  • 從研究到應用:中國已全面開建國家地震預警工程
    當前,用於儘早捕捉地震信號實現地震預警的一張實時地震監測大網正在全國加緊鋪開,位於北京的國家臺網處理中心和各省級處理中心正有序建設,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迅速增多,通過手機、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種方式和渠道的發布機制正積極推進。  兩位專家表示,中國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正逐步投入使用,可以預期,它將在減輕地震災害、服務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成都造」地震預警系統向多地預警 預估商業規模達百億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獲悉,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在九寨溝地震波抵達全國多地前已對外發布預警信息。國家「千人計劃」人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對記者表示,其研發的地震預警技術可靠性和響應時間均處於全球領先水平,預估地震預警未來商業化形成年均百億元的市場規模。
  • 利用電波預警地震的「神器」明年將在深圳開始安裝
    當天晚上到18日上午,一條成都某地地震前十秒倒計時預警的視頻,在網上刷了屏。地震發生時,當地很多群眾都通過電視、手機,在地震波到達之前接收到來自地震臺網的預警。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這樣的地震預警系統終端,明年也將在深圳10多所學校安裝,此外,目前深圳已建成室外應急避難場所149個。
  •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預警信息快于震波(圖)
    秒收到預警信息。  「日本的預警系統要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地震預警信息傳播,而該系統只需要通過無線電波手機等終端就可以進行傳播,更適合海地的國情。」Hantz表示:「未來還將把該地震預警系統運用到更多地震頻發國家。」
  • 與地震搶時間,每日互動助力地震預警信息發布
    其中,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區市民收到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61秒,重慶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了44秒。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在四川長寧地震發生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對地震動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從而生成地震預警警報並發布。
  • 中國地震預警:國家地方「兩張網」,該聽誰的?
    10 月 13 日是國際減災日,這個看似平淡的日子,在地震研究領域卻不平常,似無平地驚雷,卻有暗流洶湧。這一天,中國地震局通過中國新聞社報導,透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已全面開展建設;濟南市地震監測中心則宣稱,他們將按照中國地震局、山東省地震局統一部署開展地震預警終端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