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利用電波預警地震的「神器」明年將在深圳開始安裝
晶報2019年06月19日訊 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當天晚上到18日上午,一條成都某地地震前十秒倒計時預警的視頻,在網上刷了屏。地震發生時,當地很多群眾都通過電視、手機,在地震波到達之前接收到來自地震臺網的預警。記者從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這樣的地震預警系統終端,明年也將在深圳10多所學校安裝,此外,目前深圳已建成室外應急避難場所149個。
預報地震仍是全球性難題
地震預警系統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神器」呢?「這實際上就是利用了電磁波和地震波打時間差。」市應急管理局(市地震局)地震和地質災害處處長鄒從學介紹,地震預警的時間點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較小,要過大約10秒到1分鐘時間,水平運動的S波才會到來,造成嚴重破壞。地震預警就是利用地震發生後,P波與S波之間的時間差。另外,還有地震波和電磁波的時間差,一般來說,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幾公裡,而電波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裡。人們在地震波到達目標區域之前可採取緊急措施,減輕地震造成的破壞。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預警與我們經常說的「地震預報」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以人類現有的科學水平,在地震發生之前準確地預報地震,仍然是一個全球性難題。截至目前,除1975年2月4日中國海城大地震被準確預報以外,人類還沒有對大型破壞性地震作出準確預報的案例。
大陸地震預警網已成功預警多次地震
當縱波波及地震預警監測儀器時,預警儀的數據傳到地震預警中心自動綜合分析後,預警中心再將地震預警信息自動發布給終端——安裝了接收軟體的電腦、手機等,發出警報。地震預警系統完成這一切平均僅需6.2秒。這一「神器」的研發者,正是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時,33歲的王暾是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一名物理學博士後。原本計劃當大學教授的王暾,看到汶川地震觸目驚心的情景,萌發了回國研發預警系統的想法。帶著從同學和親友那兒籌來的300萬元啟動資金,2008年6月,王暾在成都成立高新減災研究所,開始著手研究地震預警技術。
這一價值1.6億元的地震預警系統,在2011年6月7日正式投入使用,當時便布設在兩萬平方公裡的汶川餘震區域。此後,僅到2012年5月,就成功對130次餘震實施了預警。
「哪怕只提前十幾秒鐘,能讓人們獲得更多的逃生機會,減少人員傷亡。」王暾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如果汶川地震發生時有預警,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2萬至3萬。
如今,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合作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覆蓋中國地震區90%人口,已成功預警蘆山7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九寨溝7級地震等52次破壞性地震。
深圳已探測到6條斷裂帶
深圳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中段,具有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構造背景。自1982年廣東地震臺網建成以來,深圳記錄到的地震有87次,2級以上的38次,3級以上的7次,最大的是3.9級。
鄒從學稱,此前深圳已探明3條斷裂帶:橫崗-羅湖斷裂帶、蓮塘斷裂帶、溫塘-觀瀾斷裂帶。去年,深圳又探測了3條斷裂帶,分別為鹽田斷裂帶、九尾嶺斷裂帶、獅子洋斷裂帶南段。深圳一般在一到兩年會有一次有感地震。根據深圳地震臺網多年統計數據來看,對深圳有影響的地震大多發生在大鵬半島和深圳灣,靠近珠江口一帶。
鄒從學表示,地震預警系統由國家統一建設,深圳將根據國家和省的統一部署有序推進。目前,深圳的選址工作已經完成,首批選擇了10多所學校來安裝地震預警系統終端,最晚明年將實現預警的功能。「以後隨著技術的成熟和規模的擴大,在其他學校和公共場所也會安裝。」鄒從學說,收到預警後,市民可以快速選擇合理的方式避震,正在高速行進的高鐵、火車、地鐵等交通工具,也可以採取緊急的制動措施,將速度降下來,避免人員傷亡。
此外,深圳室外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也在穩步推進中,按照規劃,深圳將在2020年建設完成452處室外應急避難場所,目前已建成149個。(記者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