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震預警系統將在兩年後試運行

2020-11-29 中國新聞網

  提前61秒!預警系統向成都預警地震。研究顯示,預警時間20秒,可使人員傷亡減少63%這套預警系統的核心研發專家王暾是浙大畢業的,他說還要進一步加快預警速度
  浙江地震預警系統將在兩年後試運行

  本次地震中的預警信息。

  宜賓地震救援還在繼續,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地震發生後,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電視、手機、社區、學校等同步發出預警。

  錢報記者了解到,研發這套系統的,正是畢業於浙江大學的王暾。記者隨後聯繫上了他。

  提前十秒預警地震來襲

  地震發生後,成都高新區部分小區的樓頂上,廣播開始播報地震波倒數,紅色的警示燈不停旋轉閃爍,這表示,一波地震波正在逼近成都。61秒之後,地震波波及成都……

  這次地震中,這些大喇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都不少居民聽見了響徹夜空的60秒倒計時預警警報。

  說到這套被稱為「ICL」的地震系統,就要提到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

  地震發生後,一些宜賓、樂山、成都等地的民眾的電視、手機、專用地震預警終端等發出預警提示。給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給樂山提前43秒預警,給成都提前61秒預警。

  大陸地震預警網對主震後的餘震,包括23時36分四川宜賓市珙縣5.1級地震,6月18日00時29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4.1級地震等均成功預警。

  此外,大陸地震預警網同步向政府和應急部門、場鎮、社區、學校、電視、手機和媒體等不特定公眾同步發出地震預警信息。

  這次成功預警,讓這套系統的研發團隊倍受關注。ICL地震預警系統的核心研發人員,是畢業於浙江大學的王暾。他在看到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嚴重傷亡後,毅然放棄了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後的工作,回國致力研發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為了做成這件事,他歷盡艱辛,甚至有過研發資金只剩1.4元的窘境。

  近年來頻頻成功預警

  因為地震波中傳播速度最快的P波為6公裡/秒,破壞力最大的S波速度為4公裡/秒。地震預警越快,災害損失就越小,預警信息的價值越大,所以,這套系統也被稱為「跑在地震發生之前的系統」。

  「這套系統的原理,就是依靠電波傳輸遠比地震波快,爭取預警時間差。」作為這套系統的核心開發人王暾,目前是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縱波和橫波,縱波的速度比橫波快,因此地震監測系統肯定最先檢測到縱波。」王暾介紹說,地震預警原理是在震中正發生地震但還沒有對周邊區域造成破壞前,利用電波的速度,給目標區域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就是打個時間差。

  可別小看這短短十幾秒的時間。已有理論研究表明,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人員傷亡減少14%;如果為10秒,人員傷亡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為20秒,可使人員傷亡減少63%。

  王暾說,在系統測到的30次破壞性地震和近萬次餘震中,無漏報無誤報,可靠性上超越了日本的類似系統。

  據稱,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繼墨西哥、日本之後,第三個具有公眾地震預警技術能力的國家。

  地震預警平均只需6.2秒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地震減災所與市縣防震減災部門聯合建成了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6.6億人)的全球最大的地震預警網。

  據了解,在我國,地震預警一線區域指「人員密集的地震區」,主要分布在南北地震帶、華北地震帶、東南沿海地震帶、新疆西北部等。目前,國內大陸還不具備地震預警網的省和自治區只有新疆、西藏、黑龍江、吉林、海南和湖南。也就是說,我國絕大多數地區都在該地震預警系統的監測範圍內。除西南重點監測外,還包括了京津圈、長三角、珠三角及沿海發達城市群。

  大範圍的覆蓋,讓這套預警系統能通過智慧型手機、廣播電視、微博等同步發布預警信息。

  據王暾介紹,地震預警系統主要分為四個環節:地震監測、預警信息分析和處理、預警信息發布、預警信息接收和應用,「具體來說,就是在地震危險區域布設高密度的臺網,監測地震,監測儀將監測到的地震動的關鍵信息發送至預警中心進行分析和處理,然後預警中心發布預警信息,用戶接收預警信息並進行避險和緊急處置。」

  因此,響應時間方面,ICL地震系統平均只需要6.2秒,日本的需要9秒,速度提高30%;而在預警盲區方面,日本為30公裡,我國為21公裡。

  浙企用APP推送解決「關鍵一秒鐘」

  作為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的信息發出埠之一,「地震預警」APP已經存在數年,並且對地震信息的播報相當及時。

  記者打開這款APP後,界面上直接了當地顯示著地震位置、震級以及時間等信息。

  如果使用者恰好在地震區,這款預警軟體會在接收到預警信息後,第一時間用倒計時的方式發出警報。

  不過,目前下載使用這款APP的用戶不算多,所以對於王暾而言,未來除了進一步完善和改進這套地震預警體系的技術指標外,更重要的還是進一步加快預警速度,並和政府相關部門形成合力,儘快擴大這套預警體系的有效區域。

  事實上,早在2015年,我省溫州企業浙江每日互動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個推」)就和成都高新減災所有合作——用App推送地震預警。

  個推副總裁章玉珍表示:「現在人人手機不離身,用手機推送地震預警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陳偉斌

相關焦點

  • 今年6月起,雲南等地將試運行地震預警
    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 將於今年6月份優先完成 京津冀、四川、雲南等重點地區工程建設
  • 今年6月起,京津冀、四川等地將試運行地震預警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於8日在京召開。會議指出,今年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推進高鐵預警試點,加快形成預警服務能力。2020年10月13日,當日是國際減災日,在北京中關村街道安全宣教基地,工作人員指導居民學習地震應急逃生。
  • 京津冀、四川、雲南將 試運行秒級地震預警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於會議指出,今年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推進高鐵預警試點,加快形成預警服務能力。
  • 秒級地震預警要來了!今年6月起在雲南等地試運行!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 於8日在京召開 會議指出 今年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 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
  • ...地震局:今年6月起在京津冀、四川、雲南等地試運行秒級地震預警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劉夏村)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於8日在京召開。會議指出,今年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推進高鐵預警試點,加快形成預警服務能力。
  • 中國地震局:今年6月起在京津冀、四川、雲南等地試運行秒級地震預警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記者劉夏村)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於8日在京召開。會議指出,今年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推進高鐵預警試點,加快形成預警服務能力。
  • 中國地震局:6月起多地試運行秒級地震預警
    記者從8日召開的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了解到。今年將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推進高鐵預警試點,加快形成預警服務能力。會議指出,本著邊建設邊發揮作用的原則,將於今年6月份優先完成京津冀、四川、雲南等重點地區工程建設,提前開展試運行並通過電視、手機、預警終端等多種手段,面向社會提供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信息服務,為當地減輕地震災害提供技術支撐。目前,福建、四川、雲南等作為工程建設「先行先試」省份,已實現部分地區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的能力。
  • 四川將在年內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目標
    王競 四川在線記者 黃大海11月25日,記者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我省將在年內實現四川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目標。自國家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項目正式啟動以來,四川省地震局加快項目建設、加大合作力度,加快形成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推進各項工作。截止目前,臺站建設完成率已達88%,其中800多個一般站已投入試運行,整體運行率基本穩定在90%以上。預警中心已初步具備數據處理功能並投入試用。預警終端部署完成率達94%。市縣轉發平臺已覆蓋全省所有市州、85%的區縣。
  • 四川將在年內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
    央廣網 舉報   央廣網成都11月25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四川省將在年內實現四川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目標
  • 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也就是說,當地震發生後,大家不會立刻感覺到地面的震動,而是要等相應的地震波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這個時間差給地震預警留下了一顯身手的空間。當地震發生後,離震中最近的幾個預警臺站會陸續接收到地震信號,觸發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在收到信號的幾秒至十幾秒內,快速判測系統將估算出地震的發震時刻,發震位置,震源的類型和震級的大小;然後利用這些參數模擬出相關區域內地面運動的強烈程度;根據模擬的結果,搶在相應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區發出相應的預警信息。 例如:地震波從震中傳到北川縣城大概需要25秒。
  • 探訪「官方版」地震預警系統,我們離全面預警還有多遠?
    韋永祥介紹了系統運行的流程:地震發生時,地震臺站的探測儀器會檢測到P波,將信號發送給計算機;計算機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震中位等,並將結果反饋給預警系統;最後,預警系統搶在S波到達前,向預警信息接收終端發出預警。「整個過程是全自動運行。」 這一系統於2012年9月在福建上線運行。此前,中國地震局從理論研究到實踐,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準備。
  • 【中國之聲·連線】四川將在年內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
    主持人:今年年內,四川省將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截至目前,臺站建設完成率已達88%。預警系統建成後,最快5秒就能向公眾公布4級以上地震預警。詳細情況我們連線總臺央廣記者韓民權。 主持人:四川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有哪些進展和成效?來介紹一下。
  • 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開展業務化試運行 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由我國國家海洋局承建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近日開展業務化試運行,為南海周邊國家提供地震海嘯監測預警服務。  我國首個24小時運作的國際海嘯預警中心  由於全球80%以上的地震海嘯集中在太平洋,為推進太平洋各區域國家之間的協同發展,促進區域內觀測和預警資源共享,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政府間協調組推動建設南中國海、西南太平洋、東南太平洋和中美洲四個次區域級預警系統。
  • 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抓緊實施 今年6月起在雲南等地試運行...
    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於8日在京召開。會議指出,今年要加快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確保6月份在京津冀、四川、雲南實現預警功能建設目標,推進高鐵預警試點,加快形成預警服務能力。對此,中國地震局有關單位負責人進一步介紹,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正在抓緊實施,本著邊建設邊發揮作用的原則,將於今年6月份優先完成京津冀、四川、雲南等重點地區工程建設,提前開展試運行並通過電視、手機、預警終端等多種手段,面向社會提供秒級地震預警和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信息服務,為當地減輕地震災害提供技術支撐。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最快1秒報出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試運行成功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由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已經成功試運行。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然而,這一方式對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
    原標題: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新京報訊(記者 應悅)「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9度,東經104.95度)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7月27日下午4點16分,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發布了最新的地震速報信息。
  • 四川將在年內實現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_民生_中國西藏網
    央廣網成都11月25日消息(記者韓民權)記者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四川省將在年內實現四川地震秒級預警全域覆蓋目標。  自國家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項目正式啟動以來,四川省地震局加快項目建設、加大合作力度,加快形成公共服務能力,穩步推進各項工作。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綜上所述,地震幾乎無法預報,但是,它可以預警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成立於汶川地震後,專注地震預警研究;得到了國家、四川省、成都市、成都高新區等各級政府及科技部、中組部、國僑辦、省僑聯、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應急辦、成都市防震減災局、成都市科技局等部門在資金、政策、項目的支持,以及各位專家的幫助下,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掌握了成熟的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核心技術並成功研發了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