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官方版」地震預警系統,我們離全面預警還有多遠?

2020-11-23 新京報網

「四川長寧6·17地震」發生後不到一天,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火了。但鮮為人知的是,福建省作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先行示範區,已逐漸形成官方推廣樣本的「福建經驗」,並自2018年起,正式對外發布預警信息。

 

今年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發生6.7級地震,福建省地震預警系統在震後26秒發布地震預警第一報,為福建各地贏得45至96秒不等的預警時間。

 

目前,我國已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並陸續在京津冀、福建、蘭州和川滇交界地區建成預警示範系統上線運行。但僅福建地區初步建起覆蓋全省、具有明確規範的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並向社會實際提供服務。

 

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是,地震預警服務何時能覆蓋全國?距離全面的地震預警能力,我們還有多少路要走?

 

福建省晉江市地震預警信息發布分中心,技術人員模擬演示終端機發出預警信息的情景。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令人安心」的警報聲

 

臺灣花蓮6.7級地震發生時,福建省晉江市新僑中學的初一學生柯靖怡正趴在教室課桌上午睡。這是期中考的第二天,大家像往常一樣午休,為下午的考試做準備。

 

突然,教學樓的4個高音喇叭同時響起一陣急促的警報聲,伴隨著「請注意避震」的語音提示。聲音來自安裝在校門口和教學樓入口處的定製化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此刻,終端機頂部的警報燈亮起,屏幕彈出破壞性地震波達到此地的倒計時,下方注有發震時間、地點、震級、本地烈度、震中距等信息。老師立即組織學生避震和疏散。

 

由於學校常年組織避震疏散演練,大家對這套流程「已經很熟練」:根據應急預案,一樓師生直接疏散,柯靖怡所在的二層及更高樓層的人則留在教室,躲進課桌邊上的「三角區」,用書包頂在頭上,待喇叭發出「警報解除」的聲響,再疏散到操場上。

 

震感來襲。在這座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的教學樓內,二樓的感受並不明顯,四樓的學生感到些許搖晃。「當時有一點怕,但是不會慌。」柯靖怡說,收到預警信息後,比較安心。

 

她回憶,在學校安裝預警終端前,因為不知道何時有地震、震級多大,大家只能「憑感覺」。有一次樓上搬桌子,有同學以為發生了地震,立刻躲到桌子底下。

 

「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內置有智能晶片,與福建地震臺網的大資料庫連接,預警觸發後就自動發出警報。」該終端設備的開發、維護商,廈門帝嘉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基礎介紹,終端機頂部共有紅、橙、黃、藍四個預警燈,對應本地預估烈度的四個警報級別。預警時機器會同步播放語音,通過外接擴音設備和學校廣播系統等可擴大傳播效果。

 

福建省地震局震害防禦處處長危福泉介紹,福建省建立的這套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可利用基於PC的地震預警軟體、智慧型手機APP以及專用接收終端等渠道,向全省單位和個人提供包括地震預警信息、地震速報信息、地震烈度速報信息在內的地震預警服務。截至今年5月31日,福建已建成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8976處,累計移動客戶端下載用戶36000個。

 

根據計劃,到2020年,福建共將在全省18400個學校、社區(村)建設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同時,該終端將作為全省預警信息發布「一張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他災害預警信息的快速發布提供服務。

 

「福建地震預警」手機APP示意圖。福建省地震局供圖


「從實驗室走出來」的技術系統

 

信息服務是地震預警系統到達公眾的「最後一公裡」。一次預警的完成,需要地震監測網絡、地震數據處理系統、信息發布系統等一系列環節組成的技術系統作為前端支撐。

 

長寧6·17地震發生後,「地震預警」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公眾因此了解到地震預警的原理:地震發生後,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監測到傳播速度快、破壞性小的地震縱波(P波)後,趕在較慢但破壞性大的橫波(S波)到達之前發出警報,為目標區域贏得幾秒到幾十秒的應急時間。

 

在福建地震監測預警中心,福建省地震局監測中心總設計師韋永祥站在一塊由波形圖、地圖和各類圖表組成的大屏幕前,讓技術人員在電腦中輸入模擬一次臺灣海峽地震的信息參數,來演示地震發生時,系統監測並生成預警信息、在終端上發布的過程。

 

演示開始後,大屏幕上的參數和圖像急劇變化。在一旁的六塊小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省各臺站的監控界面、預警發布界面等畫面。

 

韋永祥介紹了系統運行的流程:地震發生時,地震臺站的探測儀器會檢測到P波,將信號發送給計算機;計算機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震中位等,並將結果反饋給預警系統;最後,預警系統搶在S波到達前,向預警信息接收終端發出預警。「整個過程是全自動運行。」

 

這一系統於2012年9月在福建上線運行。此前,中國地震局從理論研究到實踐,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準備。

 

我國關於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究工作,早自2001年就已開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副總設計師、副總工程師,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山有回憶,研究初期主要是進行地震預警相關技術的探索性工作,例如地震預警的可行性研究,震級、震中位置、預測烈度等地震預警參數的實時快速估算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方法層面」。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中國地震局意識到我國在減災手段方面還不夠豐富,尤其是災情獲取時效性偏弱。」李山有介紹,中國地震局隨後組織實施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系統的研究與示範應用》項目,最早在福建省開展技術研究和示範運行。

 

項目於2010年3月在福建啟動,2012年9月依託福建省地震監測臺網開始試運行,於2013年2月通過中國地震局組織的測試。

 

李山有說,通過這個項目,中國地震局掌握了地震預警系統的關鍵技術。在充分借鑑國外地震預警參數算法和墨西哥、日本系統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研發出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系統隨後在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工程力學研究所的強震動臺網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甘肅、河北、北京、天津、上海、四川、雲南、廣西和重慶等10餘家地震臺網中心推廣應用,陸續在京津冀、蘭州和川滇交界地區建成預警示範系統進入試運行。

 

「走在前面」的福建省,則在經歷了晉江預警信息發布試點、擴大試點範圍和全省範圍全面鋪開三個階段後,於2018年終於面向全省公眾正式提供地震預警信息服務。


福建省地震局監測中心總設計師韋永祥展示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運行生成的信息。中國地震局供圖


速度和準確度的「博弈」

 

在地震預警系統研發的同時,「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項目孕育誕生。2015年6月,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並於2018年6月完成初步設計,進入實施階段。

 

根據「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項目計劃,到2023年,將在全國範圍形成地震預警能力。但要形成完善的地震預警能力,還有很多難點待解決。

 

「對預警來說,速度和準確度永遠是矛盾的統一。」李山有解釋,地震預警系統要在數秒內,利用少量臺站和地震初期觀測數據來估算地震參數和影響場,技術難度極大,強調速度就會使處理結果存在較大誤差,強調準確度就會使處理時間加長。

 

李山有介紹,目前地震震中位置比較可靠的測定,需要縱波到達並觸發3個以上臺站,震級估算則通常需要至少1個臺站3秒以上的縱波波形數據。根據我國大量數據試驗的結果,僅用縱波3秒的數據發出的第一報往往不準確,小地震往往估計地震震級偏大,中等強度地震基本接近實際震級,而對於大地震往往估計的震級偏小。

 

「即使在實時、持續的數據處理中,觸發的臺站和記錄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且對大震來說,這個時候地震的破裂還沒有停止,這都是技術上需要進一步解決的難題。」李山有說。

 

同時他指出,第一報處理結果在首個臺站觸發後至少4秒才能發出,在此時橫波已經從震中向外傳播了20多公裡。所以,預警警報發出時,地震破壞性橫波已經覆蓋了一片區域,就是地震預警的盲區。「儘管我們在努力儘量縮短數據處理的時間,但是震中及附近地震破壞最強的區域恰好就處於地震預警盲區之內,減災效果有限。」

 

解決速度和準確度之間矛盾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加大臺網密度。記者了解到,福建省地震局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通過新建、改造和升級臺站等方式,建設120個基準站、85個基本站和1100個一般站,將臺網密度縮小至10公裡左右。

 

根據「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全國將在五年(2018-2023)內建設15391個臺站,重點區內臺站之間的平均間距縮短為約12.5公裡。

 

「地震預警系統是個龐大複雜的全自動化系統,保證全系統百分之百正常率是十分困難的,任何的環節和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系統出現誤報或漏報的可能。」李山有說。

 

 「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實施負責人、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項目管理部主任王松介紹,後期系統建設將進一步加大包括軟體平臺、信息網絡建設在內的大數據處理和發布中心建設力度。

 

推進中的信息發布立法

 

相對於技術來說,更難突破的,是如何讓地震預警真正在社會上發揮作用。

 

「地震預警從原理上具有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具有引起社會問題的風險,地震預警技術和軟硬體問題目前已經初步解決,其減災實效的發揮不再單純是技術問題,而成為了一項社會問題。」李山有說。

 

向社會發布地震預警信息,不僅僅是「發」的問題,更需要解決的是發布主體法律授權和社會協作等諸多問題,要完善配套規章和標準體系,要對信息受體進行宣傳和培訓。

 

在預警信息發布的主體權方面,中國地震局認為,地震預警信息發布適用於《防震減災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即「國家對地震預報意見實行統一發布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測意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及其評審結果」。

 

「地震預警的最終目的是減輕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近期,有社會公司利用自建簡易臺網,對外無限制、無規則發布所謂的『預警信息』,把『誤報』詭辯為『演習』,把對不具有破壞性區域的提醒變為『預警』,這些都是與地震預警的概念和目的相背離的,而對民眾本身,也只能起到『狼來了』的效果。」李山有指出,地震預警信息是公益性的,其信息的發布主體、發布內容等需要進一步規範。

 

發布範圍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大地震發生時,如果不加區別地向全國海量用戶發布預警信息,一方面技術上難以實現秒級發布,另一方面容易造成社會恐慌等問題。」李山有說,因此,地震預警系統在監測到地震後會估算出可能遭受破壞的區域,然後精準地率先向這些區域的用戶發布預警信息。當然,為了穩定距離震中較遠但震感強烈而無破壞可能區域的人心,可以在震後1-2分鐘發布比地震預警結果更準確的自動地震速報結果。

 

王松介紹,目前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相關的立法工作正在推進中,各省在陸續推進地方法規且已有五省予以發布,中國地震局也正從全國層面推動相關立法,「《防震減災法》應該是這項立法的依據,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作規範。」

 

從2015年開始,福建、甘肅、雲南、陝西、遼寧五省陸續出臺省級地震預警管理辦法,均明確規定地震預警信息由省政府通過全省地震預警系統統一發布。

 

地震預警信息由省級地震部門統一發布的重要原因是,破壞性地震的影響範圍往往涉及多個地市級甚至省級行政區域。

 

李山有解釋,強震影響區域可能包括臨近行政區域,但本地預警系統只有在地震波到達轄區臺站時才能開始處理,會耽誤時間使預警效果打折。同時,本地臺網處理網外地震,定位和震級估算的誤差都相對較大,與臨近地區臺網確定的參數可能不同。如果多地臺網確定了不同的預警參數同時向社會發布,不僅會讓民眾感到迷茫,也給政府應急救援處置帶來影響。

 

基於此,「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了省級預警平臺及全國性預警平臺,採取兩級處理(國家級、省級兩級數據處理平臺)、三級發布(國家級、省級、重點預警區地市級發布平臺)的形式來處理髮布地震預警信息,以確保預警信息的唯一性。

 

福建省晉江市新僑中學校長陳良平介紹學校安裝的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的情況。中國地震局供圖


我們與「地震預警服務」的距離

 

記者梳理公開報導發現,國內已有多個省正推進「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省級子項目,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工作。

 

據報導,四川作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先行先試區,預計今年底基本實現地震預警服務能力。遼寧省、浙江省分別將於2020年、2021年試運行地震預警系統。甘肅、山西、山東、江西、湖北等省的子項目正在建設中,計劃於2022年完成建設。湖南將於2022年實現地震預警臺站全省覆蓋。安徽子項目將新建一個省級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中心,安裝10個緊急地震信息服務終端,目前已完成項目招標並確認終端安裝地址。同時,安徽省地震局正會同省司法廳開展地震預警立法調研。

 

王松介紹,按照「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國內設立了5個地震重點預警區,分別為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東南沿海地區、新疆天山中段和拉薩周邊地區。「除新疆天山中段、拉薩周邊地區兩處重點預警區全部劃在其所在省內外,其餘均為跨省。」

 

這意味著,重點預警區內各省需「協同作戰」。王松說,如南北地震帶從川滇、陝甘直到內蒙古的一部分,跨度較大。這一片由於比較特殊的地質構造,歷史上大的破壞性地震較多,就需要統籌考慮。此外,華北地區也不僅僅是「首都圈」,東南沿海地區除了福建以外,還包括部分廣東和海南的地區。

 

項目完成後,這些地震重點預警區將達到「秒級預警」能力,即震中區域發生地震後幾秒到十幾秒之間,就能夠向目標區域發布預警。其他地區將實現分鐘級的遠場大震預警能力。

 

王松介紹,目前,項目建設處於第一階段。從正式實施到現在一年左右的時間內,主要的精力放在臺站建設工作上,包括徵租地、土建招標等。目前約一萬個臺站的設備已經完成招標。

 

「建設完成後,地震預警要真正地發揮作用,還需要提升公眾意識。」王松說,這包括收到預警後知道採取何種應急措施,還包括對預警作用的正確認知,「既要避免『無用論』,也不能將它神化」。

 

未來,在實際應用中,地震預警服務對象的範圍還將擴大。王松說,地震預警服務的潛在用戶非常廣泛:政府可以根據這些信息指揮救援力量、物資往哪投入;高科技企業因生產環節對穩定性要求非常高,預警可以減少損失;醫療方面,提前幾秒收到預警,一些手術或許可以停一停,等晃動結束再繼續。這些在以往人們的認識中是較少的,將來地震預警服務的覆蓋面非常廣泛。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編輯 陳思

校對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
    原標題: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2022年將建立覆蓋全國的地震預警系統新京報訊(記者 應悅)「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9度,東經104.95度)發生3.4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7月27日下午4點16分,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發布了最新的地震速報信息。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地震預警「官民之爭」暫告段落:大陸地震預警網或融入官方預警網絡
    11月23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了日前與中國地震局籤署合作備忘錄的情況——「雙方將共同建設中國地震預警網」,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這是中國地震局首次與我們合作,我相信這只是一個起點,未來雙方還將在更多細節方面有深入的交流與合作。」
  • 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明天是5·12全國防災減災日 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記者體驗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 專家介紹核電地震監控系統沙盤模型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柯稱 通訊員 在湖北省地震預警模擬與測試實驗室,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魏貴春介紹,地震預警主要利用的是兩個時間差,一個是橫波比縱波速度慢,且破壞性地震波主要為橫波;二是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得多」。 當多臺儀器監測到破壞性地震後,預警系統利用縱波數據快速處理並產出地震預警信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將預警信息推送給企業或公眾。
  • 地震預警倒計時「大喇叭」2.0版開建
    【地震預警倒計時「大喇叭」2.0版開建】還記得四川多次地震發生後,響徹小區、校園的地震預警倒計時「大喇叭」嗎?它所依託的大陸地震預警網絡將有「2.0版」了。4月29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正在四川啟動建設,到今年年底,該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達到3000個。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今天上午11:58分,吉林松原市寧江區發生4.4級地震。,該系統也是目前國內唯一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鑑定的地震預警系統。
  • 地震預警是什麼?四川宜賓地震提前61秒預警 地震預警系統解讀
    地震預警是什麼?宜賓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6月17日,四川宜賓6.0級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是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優勢,提前向周邊地區發出的地震信號。研究表明,預警時間10秒,傷亡減少39%;時間為20秒,傷亡減少63%。
  • 預警能救命!地震預警 (ICL)App 官方免費下載
    而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22:55 四川長寧(104.9,28.4)發生預警震級6.1級的地震,預警中心提前44秒向重慶預警,預估烈度3.2度。此預警信息於震中發震後幾秒內發出,最終地震參數以7-10分鐘後中國地震臺網發布的正式數據為準。用戶可下載「地震預警」(ICL)手機軟體接收地震預警。
  • 山西地震預警系統正在建設中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發生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向公眾發出地震預警。山西是否有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
  • 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地震一旦發生,深入地下的探測儀器就可以檢測到縱波,然後傳給計算機,計算機即刻能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迅速向破壞性地震波尚未波及的區域發出地震避險警報。預警體系的有效運轉,依託於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絡。通常來說,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離震中越遠,提供的預警時間越長,但意義也隨之削弱。
  • 福建地震預警
    地震局直屬的地震預警、防災減災官方應用。及時且權威地發布地震預警信息,最大程度上減少災害損失,保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Cooper的醫生在《舊金山每日晚報》中闡述了他對預防地震災害的看法,他說:「我們可以在離舊金山10到100英裡(16到160公裡)的每個點埋 下一個非常簡單的機械裝置,當有足夠破壞力的地震波來臨時,這個機械裝置就會被損壞,然後產生一股強電流,並且在同時通過反應裝置敲響一個警鐘,而這個警鐘就位於舊金山城市的中心高塔上。」
  • 地震預警APP安卓/iOS版在哪下載?ICL地震預警APP下載地址
    地震預警APP安卓/iOS版在哪下載?ICL地震預警APP下載地址 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製的地震預警APP(ICL)安卓版和iOS在哪裡可以下載到呢,具體的下載地址是哪裡,以下我們來看下這個地震預警APP的下載地址。
  • 地震總是不期而遇!地震預警 App 究竟靠譜不
    正如朋友圈裡所說,絕大多數唐山人對於地震其實早就有了群體免疫,一般的小震小災也都能夠淡然處之。唯一讓人有點糾結的,就是下面這張——地震預警提示。網上流傳的電視所彈出的地震預警地震預警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目前我們所用的 MIUI、VIVO 等主流安卓系統,其實都已經內置好了地震預警功能。
  • 地震總是不期而遇!地震預警APP究竟靠譜不?
    網上流傳的電視所彈出的地震預警地震預警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目前我們所用的MIUI、VIVO等主流安卓系統,其實都已經內置好了地震預警功能。這是官方提供的已開通地震預警的城市列表(實際情況會比這個多一些)其實除了系統自帶的地震預警外,還有一些APP也提供了類似功能。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下面,我們一起來仔細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的相關原理吧! 一次地震發生後,通常會產生兩種「地震波」。 我們的地震監測網絡在監測到「縱波」傳來的信息後,能很快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深度等相關數據。這樣就能搶在破壞力較大的「橫波」到達前發出預警信息。因為「電磁波」的速度約每秒30萬公裡。它可比「地震波」跑的快多了。 這樣一來,我們的預警系統就可以在地震波到達各地之前給預警目標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
  • 地震預警APP遭受質疑 有人延遲6小時收到預警信息
    ;設計不美觀……長寧地震當晚,還有網友曬出圖片,顯示延遲了2到6小時才收到預警信息,還有的完全沒收到,「感覺像個擺設一樣」。在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看來,這是一個矛盾,「如果在預警盲區,腳下發生地震,沒辦法預警,遠處地震波衰減了,又沒什麼影響」,他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王暾承認盲區的技術局限性,但他認為,除了逃生避險,地震預警還有安定人心、告知的功能,烈度達到3度就應該發布預警提醒,「只要有強烈晃動的地震,我們都給一個提示,他才會覺得這個有效。
  • 地震預警簡史:150年前的敲鐘設想,如今實現得怎樣了?
    Cooper)最先提出了建立地震早期預警系統的構想,他設想在當時地震活動強烈、距離舊金山約100公裡的霍利斯特布設地震探測裝置,在地震發生後生成電磁信號,在地震波到達之前敲響舊金山市政大樓上的大鐘。不過,有關地震預警系統的構想直到100年後才真正成為了現實。
  • 地震預警系統基本原理:和地震預報有什麼區別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不少四川網友表示,有關部門成功預警本次地震,並通過戶外廣播等方式向公眾發出預警提示。  什麼叫地震預警?地震預警作用有多大?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教授羅奇峰教授以及相關地震學專家對此進行解答。  問:什麼是地震預警?
  • 地震預警應該叫地震警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