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APP遭受質疑 有人延遲6小時收到預警信息

2020-11-29 網易新聞

(原標題:風口上的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火」了。

6月17日晚,四川長寧6.0級地震發生後,宜賓、樂山、德陽等地不少居民通過電視、手機等接收到預警信息。300多公裡外的成都,101個小區、180個學校裡的大喇叭發出倒計時警報聲,響徹夜空。

「宜賓提前10秒為地震預警」、「成都提前61秒預警」……一時間,地震預警系統引發前所未有的關注。

民間研發者王暾再次站到了風口,迎接比以往更為熱烈的風浪。

6月18日那天,採訪他需要排隊。他精力充沛,語速極快,像背書一樣回答媒體拋來的問題。

他對這次地震預警帶來的巨大關注很滿意——微博上,地震預警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十億;地震預警APP竄到手機APP下載排行榜前列,短短幾天下載量達四五百萬;房地產公司、社區、學校也紛紛諮詢合作。坐地鐵時,他隨機問了下周邊的人,全都知道地震預警。

但質疑聲也不斷出現。事實上,這個自2011年起投入運用的系統,從誕生開始就伴隨著質疑與爭議,不斷刷新著公眾對這一專業領域的認知。

地震預警app頁面。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為受訪者供圖。

深夜警報

60秒倒數計時從大喇叭中傳出,緊接著,是長達一分鐘的警報聲。

家住成都高新區的孟磊,正抱著電腦坐在沙發上準備「6·18」搶購,聽到隔壁小區傳來的倒計時,已經數到了20秒左右,他沒太在意,以為是警車鳴笛聲。

幾乎是一瞬間,房子開始抖動,餐桌上方的燈在晃,沙發也在晃,他下意識以為是坐旁邊的媽媽在動,「別晃了」,「我沒動」,媽媽說。孟磊這才察覺是地震了,趕緊提醒家人往桌子下躲。

成千上萬的人聽到了警報,但就像孟磊一樣,很多人沒聽懂它。

黃小燕以為在拆爆炸裝置。在小區住了7年,她還是頭一次聽到警報聲,「小區裡也沒有宣傳,都不知道安裝了這個」。

那晚,她正躺床上玩手機。倒計時數到四十幾的時候,她好奇地去窗邊看了下,沒有演習,小區裡也沒人出來,她又坐回床上。

數到「一」的時候,家裡的床開始搖,媽媽說,「你晃床幹什麼?」她馬上意識到,地震了。經歷過汶川地震和多次小地震的她,感覺晃動不太厲害,在19樓也跑不了,就索性沒動。夜裡,她感覺又震了一次,不過沒有警報聲。那天她睡了一個踏實覺。

在離震中雙河鎮更近的地方,警報來得更急促。

家住宜賓敘州區的林藝離震中50多公裡,聽到警報拉響時是倒數5秒。她還沒反應過來,房子已經開始晃動,來不及開門跑出去,她連忙拐進門口衛生間,沒站穩,直接蹲到地上。第一次震動過後,一家人趕緊收拾東西跑下樓。

聽到家附近的縣人民醫院傳來的警報聲後,珙縣人劉才和家人迅速跑進了廁所,這裡距離震中僅有20多公裡,晃動持續了大約半分鐘,屋子震出了裂縫。

讓劉才疑惑的是,縣醫院旁邊的不少學校,都安裝了大喇叭警報,這次都沒有響。

劉才不知道,他處在地震盲區邊緣。預警時間極短,甚至來不及預警,地震波已經到來。

「中國公眾剛剛接觸地震預警,對它還比較生疏。」中國地震局一位不願具名的地震預警專家解釋說,地震預警在日本叫「地震緊急速報」,中文應翻譯為「地震報警」或「地震警報」。

和震前預報不同,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為震中周邊還未遭遇破壞的區域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逃生時間。

「目前全世界地震預警水平都差不多,就是誰的系統快一點慢一點的問題。」這位專家介紹,地震預警原理都一樣——在可能發生地震的區域安裝大量地震預警傳感器,監測到地震波後傳給預警中心進行分析,計算出預警震級、烈度、震中位置,然後通過電視、手機等方式發出警報。

我國是全球強震高發區域,上世紀至今發生過500多次6.0級以上地震,死傷上百萬人,上億人受災。2008年汶川地震前,日本早已建立地震預警系統,而國內的地震預警系統還未成形。

與地震波搶「秒」

王暾走在了前面。

2008年汶川地震後,他放棄國外物理學博士後研究工作,回國成立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以下簡稱「減災所」),研發地震預警技術。

2011年4月25日,他通過簡訊,首次接收到了一個2.7級左右地震的預警信息。當年12月6日,四川江油市雙河中學通過大喇叭,提前36秒對汶川一個3.8級的地震發出警報,提醒師生撤離。到現在,成都、宜賓等9個市州的212所學校安裝了地震預警系統。

宜賓珙縣一所中學校長介紹,預警系統是市教體局統一安裝的,目前學生比較多的學校才有,但有的安裝了也不會用,「放在那兒,還沒發揮作用」。

而地震預警系統進入社區,要追溯到2012年,由成都幾個社區率先安裝,直到去年5月,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集體安裝,才成規模。到現在,預警系統共覆蓋了成都101個社區。

但這也僅是一小部分,在這次地震中,許多成都人沒有收到預警。王暾解釋,小區安裝地震預警系統需要先獲得政府授權,並由他們來安排。

在社區、學校,大喇叭通過一個黑色預警接收終端接收預警信息,達到設定的地震烈度閾值後,觸發警報。烈度閾值通常設為3度——達到3到4度時,大喇叭只報數;4到6度,報一個數,發一聲「嘀」;大於6度,報一個數,發一聲「嘀嘀」。有震感而大喇叭沒響,說明地震對當地沒什麼破壞。

但很多人對此並不了解。6月22日,珙縣發生5.4級地震,成都烈度僅有1.6度,沒有觸發警報。

當時,孟磊正坐沙發上休息,電視右下方突然彈出紅色方框,電視聲音中斷,響起了女聲語音播報:「四川長寧正在發生5.0級左右地震,成都市震感輕微,地震橫波還有16s到達。」

珙縣5.4級地震發生後,孟磊家電視上彈出地震預警提醒

他嚇了一跳,心想「沒聽到警報聲啊,是不是出錯了?」

很快,門、衣櫥晃動起來,比5天前的長寧地震更厲害。幾秒鐘後歸於平靜,沒有避險的他,一度有些後怕。

對一些人來說,提前得知地震將至,比起不知道,恐懼感會減少。

家住雅安的石晉瑗,長寧地震發生時,正在看電視節目《快樂大本營》,突然「嘀」的一聲,熒幕彈出預警小窗,她心裡咯噔一下。看到上面寫著雅安震感輕微,這才安定下來,坐在沙發上靜等。

電視是通過機頂盒來接收伺服器傳來的預警信息。當烈度達到2到4度時,彈出小窗口提醒,4度以上是大窗口。

2012年5月,地震電視預警最早在汶川開通,之後擴展到北川、茂縣等少數幾個城市。去年5月,和四川省有線廣電網絡股份公司合作後,電視地震預警服務擴展到了四川省地震區的13個市州共79個區縣,佔四川省地震區區縣的60%。

長寧地震發生後,德陽市民家中電視收到地震預警提醒

「超過300萬個家庭可以免費接收預警信息。」四川廣電網絡智慧業務部一位負責人介紹,這次地震通過電視接收到預警的家庭並不多,一是因為有的地區還未取得政府授權,二是不在預警範圍內。為避免引起恐慌,他們沒有做密集的預警科普,而是每月一次、以小窗的方式推送科普信息,「沒開電視,可能沒看到」。未來他們將發布新款機頂盒,確保電視不開機,也能自動彈出預警信息。

「萬一誤報了呢?」

更多的人是通過手機接收預警信息的。

2011年9月20號,國內首批500多位體驗者,收到了簡訊、地震預警APP等發來的預警信息。

不過,簡訊效果並不好。2013年4月蘆山地震發生後,手機預警簡訊出現延誤,被質疑「早上的地震,簡訊中午才到」,王暾於是將簡訊預警取消。

曾傑最早使用地震預警APP是在蘆山地震後,身邊不少同事都下載了。但除了蘆山地震的餘震,他此後的幾年再也沒有收到過警報。曾傑一度懷疑手機出問題了。上網查詢後,他發現軟體必須打開才能接收到預警信息。

王夢媛也是蘆山地震後下載的。系統默認烈度達到2度就推送預警信息,她覺得太過頻繁,就將提示關了,只在地震來時打開看看,「沒啥用」。

用戶收到地震預警app提醒

體驗者們列舉出種種問題,如無法註冊,聯網才能提醒;經常顯示加載失敗、網絡錯誤;安卓系統會閃退;後臺開著非常耗電,不開會自動關閉;設計不美觀……長寧地震當晚,還有網友曬出圖片,顯示延遲了2到6小時才收到預警信息,還有的完全沒收到,「感覺像個擺設一樣」。

有用戶反映延遲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圖片來源:@沙琪瑪騎馬

「這是通訊網絡或伺服器的原因,跟地震預警技術本身無關。」王暾坦言,APP快4年沒更新了。地震災害是小概率事件,每次只有發生大震後,下載量才會增多。比如長寧地震後兩三天,下載量增加了四五百萬。這幾年,他們逐漸放棄手機APP,希望將地震預警功能內置到微信、QQ等手機其他APP上,實現強制推送。

在「四川長寧6.0級地震專家集體訪談」中,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預報部主任蔣海昆介紹,地震預警有利於企業、公眾採取應急措施,但公眾收到新信息後可能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所以國家在信息處理方面非常嚴謹。

王暾深有體會。在與地方政府、學校、地鐵集團等合作時,「很多人擔心,萬一你誤報了呢?」

地震預警是全自動的秒級響應,有誤報、漏報的風險——沒地震誤報為有地震、小地震誤報為大地震,造成社會混亂,甚至出現人員跳樓、擁擠踩踏、停工停產等過度反應。

即便是地震預警系統相對完善的日本,也發生過因受雷電幹擾對外誤報9級地震的情況。

但王暾堅稱,這套系統從未發生誤報、漏報情況。

不過,據《南方周末》2013年的一則報導,當年蘆山地震發生後,北川的電視預警系統並未測出主震,反倒是測到了一些餘震;安裝了大喇叭警報的北川中學,有學生反映,地震前沒有聽到警報聲。甚至,有大學生在地震發生時,選擇跳樓逃生。此外,2013年2月19日四川三臺縣4.7級地震,減災所預警11次,沒一次測出震中為三臺縣。

備受爭議的是2015年8月11日下午,有用戶手機上收到了地震預警系統發來的信息:「四川北川發生6.0級地震」。隨後,中國地震臺網指出地震消息不實,為誤報。但王暾辯解稱,那是只針對蘋果手機用戶、沒有提前告知的「雙盲演練」,並非誤報。

當時,四川地震局給減災所下發整改通知書,王暾拒絕了,「我們反擊,提供了一系列證據」。

前述地震專家介紹,不同群體對地震誤報的容忍度不同。普通民眾求快,希望獲得逃生時間,而工業設施、特殊行業等非常看重準確性。為此,除了加大臺網密度建設、採用多次連續發出警報的方式,也要做好地震應急預案。

2016年8月開始,減災所與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合作,為系統誤報、漏報導致的死傷人員購買了最高500萬的地震預警保險,試圖以此分擔風險。

被神化的地震預警?

真正讓王暾俘獲大量關注的,是2013年對雲南巧家4.9級地震和蘆山7.0級地震的預警。

那段時間,他宣稱,減災所已建成世界最大地震預警系統,覆蓋面積40萬平方公裡。到現在,這一數據擴大為:布設5600臺監測臺站,覆蓋220萬平方公裡、90%地震區人口,成功預警52次破壞性地震……

王暾樂於宣揚這些「戰績」。他常拿來印證技術先進性的,是6.2秒的系統響應時間、21公裡的盲區半徑,以及8年無誤報、漏報的可靠性。

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認為,地震預警的主要對象是重大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如核電站、煤氣管道、高鐵等,主要目的是減輕地震災害。預警系統技術不難,難的是要起到減災實效,這需要經過科學論證。

由中國地震局、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專家撰寫的《地震預警工程的若干問題探討》中介紹:地震預警分為盲區、受益區、無效區。系統作出響應時,地震波傳播的距離為盲區。地震預警對烈度低於7度或6度的區域意義不大,在這些區域即使不預警也不會產生較大災害,為地震預警的無效區。受益區是盲區以外至無效區之間的區域。

孫士鋐說,預警時間體現的是該地距離震中的距離,距離震中越近,預警時間越短。例如成都提前60秒預警,意味著它距離震中360公裡。「如果系統建到西安,距離長寧700多公裡,它會說提前兩分鐘(預警)。但這個說法是沒有意義的。」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表示,40秒以外或更長時間的預判,可以稱之為「震感提醒」。一個6級地震破壞範圍在20公裡左右,7級造成嚴重破壞的也在幾十公裡範圍。提前40秒地震波要跑兩百多公裡,6、7級對這些地區不足以構成破壞。

在四川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主任杜方看來,這是一個矛盾,「如果在預警盲區,腳下發生地震,沒辦法預警,遠處地震波衰減了,又沒什麼影響」,他此前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

王暾承認盲區的技術局限性,但他認為,除了逃生避險,地震預警還有安定人心、告知的功能,烈度達到3度就應該發布預警提醒,「只要有強烈晃動的地震,我們都給一個提示,他才會覺得這個有效。哪怕只要5秒預警時間,一樓的人可以疏散到樓外,高樓層的人可以就近避險到衛生間等場所;有3秒,可以就近躲到桌子底下、床邊或衛生間。」

地震預警究竟有多大的減災效益?王暾最常提到的是,「提前3秒收到預警,傷亡人數可減少14%;提前10秒,減少39%;提前20秒,減少63%。」

這一數據出自《西北地震學報》2002年的一項研究。

不過,上述地震專家認為,「這些都是理論推導,不足以為據。減災效益要看具體情況,過高的估計會使社會期望值過高,反而給地震預警系統帶來非議。不要神化地震預警,防震減災最根本的還是把房子建結實。」

所以,「52次『成功預警』,哪一次減輕了人員傷亡?」

王暾的答案是:「實證很多,但是能給我們反饋的不多。」他發來幾十頁用戶反饋,大多是安裝了地震預警系統的學校的使用情況說明。「包括網友對這個的肯定,我覺得能說明系統很好了。把信息傳到老百姓那兒去,預警效果就達到了。」

地震預警科普

「發布權」

成立減災所的同時,王暾還成立了成都美幻科技有限公司,將部分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出售預警終端設備。

澎湃新聞在採招網上看到,2015年美幻科技曾在成都市防震減災局的採購項目上中標,117套設備總價為824.85萬元,相當於單價7萬元左右。

有業內人士質疑,美幻科技出售的預警終端設備價格遠高於市場均價。中國應急管理報的報導稱,一臺地震預警信息接收終端的市場價格約為1萬元,王暾「將公共安全信息服務做了成一門賺錢的生意。」

採訪中,王暾沒有正面回應澎湃新聞關於預警終端設備價格的疑問,他舉例說,給地鐵集團提供的預警服務費用是一年兩三萬,「終端我記得是免費的」。

但此前接受採訪時,他曾給出不同的說法:安裝地震預警系統只終端收費,「對普通民眾來說,只要不涉及硬體投入,享受到的服務都是免費的」。

「沒想到它(地震預警系統)後來變商業化了」,孫士鋐說。

但王暾認為,公益性與商業化並不矛盾,未來社區、學校安裝終端,依然需要購買設備,「這是地震預警的原理決定的」。

長期以來,在地震預警業內,有「官民之爭」一說,體現為民間機構的成都減災所與官方地震減災機構間的「競跑」。

2008年,中國地震局設立兩個科研專項研究地震預警技術。2010年1月啟動了國家地震預警系統建設項目立項。2013年開始,福建、首都圈和蘭州地震預警示範系統相繼建成。

到2015年6月,總投資18.7億元的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獲批立項,計劃在全國建設15391個臺站,2020年在部分地區率先形成地震烈度速報能力,2023年在全國形成地震預警能力。

福建省地震局是目前國內唯一提供地震預警服務的官方機構。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採訪時,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已初步建立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向全省社會公眾、政府部門和企業提供地震預警、速報等信息服務。

對於減災所的預警系統,該負責人評價:「技術細節上比較封閉,並不與我們交流。設備專業性、準確度、整體設計及社會責任方面,民間可能不會像官方那樣考慮周全。網外地震的情況,我們的可靠性高很多。」

在王暾看來,「官民之爭」說法不準確,實際是「中國地震局和減災所之爭」。其中的一個關鍵爭議點在於,地震預警信息的發布權。

福建、雲南、陝西等地的《地震預警管理辦法》規定,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權掌握在省級部門。

2015年,四川省地震局起草了《四川省地震預警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地震預警信息由省政府授權省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其他單位、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發布。這一辦法至今未出臺。王暾說,是被他「攔」下來了,最後沒有通過專家論證會。

另一方面,自系統研發至今,減災所獲得了各級政府部門總共1億多的資金支持,和各地市縣地震局也多有合作。王暾反覆稱,眼下最重要的是,加強地震預警「最後一公裡」的建設。

對普通民眾來說,「地震預警或許可以爭取逃生時間,但真正保命的,還是深入的地震知識和應急措施的普及。」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周馨怡_NB12002

相關焦點

  • 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這個地震預警 App 你要下載 | 附連結
    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這個地震預警 App 你要下載 | 附連結 中國地震臺網在 6 月 17 日測定:6 月 17 日 22 時 55 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
  • 成功預警四川九寨溝地震的app是叫什麼 地震預警軟體功能特色
    昨天晚上朋友圈就被四川地震刷屏了,祈福願當地的朋友都安全無恙!後來陸續有官方說,地震發生前40多秒,汶川縣電視臺中斷正常電視節目播放畫面,彈出地震預警信息,而且手機APP上同時提前發布了地震預警信息,有用戶問這款app是什麼?
  • 地震可以提前預測嗎 地震預警app如何使用【詳解】
    地震能不能提前預測,如果遇到地震了怎麼辦?這時候你就需要一款能夠提前預警的地震app了,尤其是位於震區的用戶,提前預警地震能夠救命哦。  地震來了該怎麼辦?很多朋友都會問這個問題——特別是這兩天突然發生了兩次大地震。
  • 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新華網思客」(ID:sikexh)綜編自新華社客戶端、新華視點、中國之聲、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網、福建地震局、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等,原文首發於2019年6月18日,原標題為《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 地震預警APP安卓/iOS版在哪下載?ICL地震預警APP下載地址
    地震預警APP安卓/iOS版在哪下載?ICL地震預警APP下載地址 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製的地震預警APP(ICL)安卓版和iOS在哪裡可以下載到呢,具體的下載地址是哪裡,以下我們來看下這個地震預警APP的下載地址。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預警能救命!地震預警 (ICL)App 官方免費下載
    IT之家6月18日消息 6月17日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預警信息快于震波(圖)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跑得比震波快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跑得比震波快10-20秒  ●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  ●距離震源90-100公裡內的地區,震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  在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能在震前10
  • 地震預警APP究竟靠譜不?在地震來臨是會收到提醒嗎
    唯一讓人有點糾結的,就是下面這張——地震預警提示。地震預警並不算什麼新鮮事,目前我們所用的MIUI、VIVO等主流安卓系統,其實都已經內置好了地震預警功能。而且由於這些廠商大多還有智能電視或電視盒子產品,因此即便使用其他設備(比如截圖中的智能電視),也是可以收到提醒的。問題是……這個預警是分!地!區!的!作為MIUI的忠實用戶,小編表示十分鬧心。
  • 天津等地部分民眾提前30秒收到唐山地震預警
    來源標題:天津等地部分民眾提前30秒收到預警 對於此次地震的感知,據網友反映來看,有人稱自己是在睡夢中被地震晃醒的,也有人表示,「是被電視裡地震預警系統的語音小姐姐吵醒的。」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在這場地震中,宜賓提前10秒收到預警,樂山提前43秒收到預警,成都提前61秒收到預警。 地震預警「神器」跑贏地震波!一時間,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系統在網上刷屏,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 厲害了,成都提前60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與預報有什麼區別?
    關注我們 四川發生6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慶、雲南多地震感比較強烈。
  • 宜賓地震牽動人心!快來了解一下地震預警APP
    圖3記得給予「地震預警」自啟動權限地震預警在接收到預警中心發來的預警信息時,該應用會自動計算地震對手機所處區域的預估烈度和預計地震橫波到達時間,為用戶提供預警消息。圖3a 地震警報當預警震級或預估烈度小於用戶設置的閾值時,應用記錄所收到的信息,只供事後查詢,不發出警報。當收到預警消息後,軟體會根據地震烈度來發出不同的報警聲音及倒計時,倒計時完畢就是地震波到達你所在位置的時間。
  • 地震預警APP登頂App Store免費榜:電波跑贏地震波!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電臺廣播、手機簡訊、電視等途徑,提前61秒向成都發出預警,提前31秒向貴州省畢節市發出預警,提前10秒向宜賓市發出預警。除上述幾種途徑外,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開發的地震預警APP也是必備的手機軟體,截至發稿,地震預警APP已登頂App Store免費榜。
  • 又又又地震了!2020年,天津人就能收到實時地震預警了!
    該項目建成後,天津的地震預警能力將進一步提升,除了電視、廣播等方式外,地震預警信息還將直接推送到手機上,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秒」級發布。2020年,天津將先期完成本地區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系統包含203個地震監測預警臺站、1個省級預警中心和50個預警信息發布終端,集臺站觀測、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與保障於一體,使天津地區形成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
  • 地震預警APP登頂App Store免費榜,你下載了嗎?
    電波跑贏地震波!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暾表示,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用電波向震中周邊發出警報,以實現在地震波抵達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進行預警的技術。「有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能在地震發生時提前3秒收到預警,傷亡人數可以降低14%。
  • 華為、蘋果地震預警APP設置,小米地震預警開啟途徑,但願沒用
    地震發生前,多名網友表示自家電視彈出預警信息,「地震預警」以醒目的文字出現在畫面中央。預警中不但有即將發生的地震時間倒計時,也有發生地震的位置、震級、和受影響地區。這個提醒幫助很多群眾及時反應,為逃生避難爭取一定時間,網友們紛紛為其點讚。
  •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綿陽市民提前收到北川4.6級地震預警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綿陽市民提前收到北川4.6級地震預警時間:2020-10-21 16:16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讓成都,綿陽市民提前收到北川4.6級地震預警 10月21日12時04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6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報網成功預警該地震,給綿陽市提前13秒預報,給初步統計表明   原標題: 百度人工智慧技術助力!
  • 四川省北川縣發生震級4.7級地震 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預警
    中新網成都10月22日電 (楊予頔)10月22日11時03分,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發生4.7級地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該地震,系統在地震發生時第6秒發出預警,給綿陽市提前12秒預警,給成都市提前32秒預警。
  • 視頻丨宜賓6級地震 成都市民提前收到地震橫波倒計時預警
    視頻丨宜賓6級地震 成都市民提前收到地震橫波倒計時預警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