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注意!請注意!「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地震預報」目前仍然是困擾全人類的一個世界難題,科學家們仍然在苦苦探索,人類至今很難做出準確的地震預報,尤其是短臨預報。
簡單說,「預警」是震後的超快速報,「預報」則是震前的科學預測。
下面,我們一起來仔細了解一下「地震預警」的相關原理吧!
一次地震發生後,通常會產生兩種「地震波」。一種是引起地面上下震動的「縱波」,它的震動方向和傳播方向相同,類似於彈簧的運動,速度約每秒6公裡,它跑的比較快,但對地面造成的破壞比較輕。另一種是左右晃動的「橫波」,它的震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垂直,類似於繩子的擺動,速度約每秒3.5公裡,它跑的比較慢,但前後左右的晃動對地面造成的破壞就比較重。(在「縱波」「橫波」波速的畫面處分別字幕備註:不同介質,波速存在差異)
也就是說,「縱波」總能跑贏「橫波」。
我們的地震監測網絡在監測到「縱波」傳來的信息後,能很快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深度等相關數據。這樣就能搶在破壞力較大的「橫波」到達前發出預警信息。因為「電磁波」的速度約每秒30萬公裡。它可比「地震波」跑的快多了。
這樣一來,我們的預警系統就可以在地震波到達各地之前給預警目標提供幾秒到幾十秒的預警時間。大家也就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實際環境,迅速選擇避震措施。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了避免受到傷害,高速列車和一些關鍵儀器、設備可以緊急停止,正在電梯裡的人可以迅速離開電梯,在家裡的人可以迅速關閉電源、火源及煤氣、天然氣等,伺機撤離到空曠的安全地帶。
當然,地震預警也有其局限性。在震中一定區域存在預警盲區。離震中越近,預警的時間就越短,人們可以採取行動的時間也越短。離震中越遠,預警的時間越長,人們採取行動的時間就稍微長一些,但預警的意義也隨之削弱。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地震預警信息關係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它的發布需要按照「地震預警管理規定」執行。
目前,我國正在全面推進「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就是要依託於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絡,跑贏「地震波」,切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提升全社會抵禦地震災害的能力。
來源:雲南省地震局
我知道你在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