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

2021-01-17 中學地理課

1.地震預報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受災區人們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預報地震的方法大體有三種:地震地質法、地震統計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須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可將地震預報分為5 個階段,即: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但是,人類的視線還無法穿透厚實的巖層直接觀測地球內部發生的變化,因此,地震預報,尤其是短期臨震預報始終是困擾世界各國地震學家的一道世界性難題。


2.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較小,要過大約10秒到1分鐘時間,水平運動的S波才會到來,造成嚴重破壞。地震預警就是利用地震發生後,P波與S波之間的時間差。原理上,在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裡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根據數據準確估計震級、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計地震對預警目標的影響等。

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率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和60秒,則可使人員傷亡分別減少39%和95%。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長寧縣(28.41°N,104.86°E)發生芮氏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由成都高新減災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61秒向成都成功預警本次地震。專家呼籲,在地震高發區,要儘快完善地震預警機制,全面解決地震預警應用「最後一公裡」(註:1公裡=1千米)。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 四川省多地震的根本原因是 (    ) 

A. 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 

B. 受板塊擠壓影響,斷裂帶活躍 

C. 地表山高谷深,地下巖層破碎 

D. 水利工程建設誘發地震 

2. 要實現地震高發區地震預警應用「最後一公裡」,需強化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    ) 

A. 數字地球 

B. 全球定位系統 

C. 遙感技術 

D. 地理信息系統 

3. 當接到地震預警時 (    ) 

A. 若在室內,快速躲向寬敞的空間 

B. 若在運行的電梯中,及時按停走出 

C. 若在室外,應躲避在大樹下、牆角處 

D. 若正在上課,應搶先逃離教室


【答案】1.B  2.D  3.B

1.四川省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附近,受板塊擠壓影響,斷裂帶活躍,所以地震多發;山高谷深,巖層破碎,是地殼運動活躍的結果;從材料中的「震源深度16千米」可判斷,不可能是水利工程建設誘發地震。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2.實現地震預警應用「最後一公裡」,需要快速分析、判斷、傳輸信息,具有此項功能的地理信息技術是地理信息系統。D正確,ABC錯誤。 故選D。   

3.在地震高發區,應掌握正確的地震應急防護措施,在室內無法跑出的情況下,應快速躲進狹小的空間;在運行的電梯中,要及時按停走出;在室外,應跑向開闊的場地,避開高大建築、高壓線、大樹等;在教室上課時,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若在平房或低層樓房,要有序快速撤離教室,若在高層樓房教室,時間不允許撤離樓房,要迅速抱頭、閉眼、蹲到各自的課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序撤離,撤離時千萬不要擁擠。B正確,ACD錯誤。 故選B。




作者:孫月飛

本文由「中學地理課」整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兩者不屬同一概念。"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減少損失。"地震預警"的原理是在地震發生後,專業部門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
  • 科普一下|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
    「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通過研究分析,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的受災區人們及時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告知人們採取應急措施,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例如,古川第三小學就因為安裝了速報預報裝置,在地震前10秒鐘,校內就響起了地震預報廣播,正在上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跑到了附近的安全地帶。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地震預報不過關的情況下,面對地震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多地震的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帶來了一縷曙光。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 山西地震預警系統正在建設中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發生後,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向公眾發出地震預警。山西是否有地震預警系統?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
  • 地震預警系統基本原理:和地震預報有什麼區別
    答: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地震發生最初時,跑得快的是強度較小的縱波,速度約每秒7公裡,而破壞性更大的橫波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約每秒4公裡)則會延後數十秒到達地表。
  • 地震預警準確嗎能搶先多少時間?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
    這套由汶川縣地震部門在當地實施的技術系統為老百姓贏得了數秒的避險時間,這種技術,就是地震預警。  在地震發生前幾秒甚至幾十秒通過公共傳播平臺向民眾發布預警信息,是我國科技工作者近年來積極探索地震預警技術的一個縮影。地震前的「讀秒」警報,或將成為未來大災之前的「救命神器」。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我們並不能夠像預報天氣那樣,對地震進行準確的預報,即使是在理論層面,目前也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預測地震的發生。難道我們就真的對地震束手無策了嗎?也不盡然,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意義卻截然不同。
  • 為什麼湖北孝感等地震通報永遠是發生地震之後?地震預報與預警的區別
    地震預報是在地震發生之前進行預報,因此不存在真正的地震預報,現階段的技術並不支持,地震預警則是發生在地震發生之後。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私信聯繫刪除。) 據中國地震臺網監測,從12月26日到現在為止,在中國大地上一共發生了5場地震。
  • 什麼是地震預警系統作用多大效果如何 和地震預報有哪些區別
    答: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地震發生最初時,跑得快的是強度較小的縱波,速度約每秒7公裡,而破壞性更大的橫波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約每秒4公裡)則會延後數十秒到達地表。
  • 厲害了,成都提前60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與預報有什麼區別?
    2018年5月9日,在汶川地震十年和全國第十個防災減災日來臨之際,成都高新區聯合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成都高新區60個社區啟用地震預警「大喇叭」,通過社區廣播、手機、電視等多途徑,在地震波到達前提前預警,為民眾避險爭取寶貴時間。
  • 地震預警不是預報 但真的可以救命
    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預警不是預報(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is not an earthquake forecast),而是基於物聯網技術(with advanced technology from the Internet of Things),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use the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最近我國各地地震頻繁,在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準確預測或者預報地震;我國目前為止只有一次預測或者預報準確過並做出了有效的預防措施,是1975年2月4日在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強烈地震。關於地震預測或者預報的難度以及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社會壓力和恐慌,這是地震預測或者預報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 地震專家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應有序推進
    為什麼說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與國外相比,我國地震預警系統建設起步較晚,如何有序推進?    地震領域不同專業方向的幾位權威專家接受新華社記者獨家採訪,為公眾答疑釋惑。要準確判斷將在哪年發生地震是困難的。雖然地震短臨預報是世界難題,中國地震局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對主要斷裂帶進行地震危險性評估,研究地震預警,進行地震救援,旨在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帶來的損失。    劉桂萍:我們的目的是有相對明確時間、地點、震級,可以達到減災目的預報。如果某種預報說某地將發生7級地震,但不預報時間,雖有一定科學探索意義,但對減輕地震災害作用有限。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 地震預警應該叫地震警報
  • 又一款保命預警APP刷屏了!它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
    這個「地震倒計時」大喇叭的預警訊息和17日晚網上刷屏的「地震預警」APP都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近年來的重要成果——ICL(Institute of Care-life)地震預警系統。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
  • 評論:科學評估地震預警機制,為預報難題補缺
    於6月17日22時55分發生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的地震,已造成多人死傷,部分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受損,救援工作正在進行之中。我們祈禱救援工作能夠更順利、高效,將地震帶來的傷害降到最低。  地震發生後,無論是信息發布,還是救援力量的響應,都非常迅速。人們在關心災區的救援進展時,一則「成都180所學校和110個社區,提前61秒收到預警」的消息也引發格外關注。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地震預警能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預警本身的局限性?記者就此採訪了省地震局監測網絡中心副主任毛國良。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5、4、3、2……長寧縣地震到來之前,成都110個社區響起了「大喇叭」倒計時報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