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詳解什麼是地震預警?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9度,東經104.94度)發生6.0級地震,23時36分在宜賓市珙縣(北緯28.43度,東經104.77度)發生5.1級地震。據央視報導,在長寧6.0地震發生後,成都城區提前發出了地震預警。

圖1 長寧6.0地震預警(圖片源於網絡)

我們急切想知道:什麼是地震預警?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一回事嗎?

一、什麼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是指在大地震發生以後,請注意是「地震發生以後」,在發生地震附近的地震監測臺站檢測到地震,馬上發出警報:「我這裡地震了!」,從而使距離地震較遠的地方在破壞性地震波還沒有到達之前可以避險和逃生。

地震是地殼巖石斷裂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的結果,這種巨大的能量可以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我們稱為地震波(圖2)。

圖2 遠震的地震記錄

地震波在地震發生後會產生兩種類型的波,一種是體波,包括縱波和橫波,其中縱波也稱為P波,橫波也稱為S波。縱波是擠壓傳遞的波,橫波是剪切傳遞的波。另一種是面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大地震發生後,對地面造成破壞的主要是橫波,對建築物造成強烈破壞的主要是面波(圖2)。

圖3 地震縱波和橫波示意圖

由於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每秒僅為幾公裡,相對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每秒30萬公裡要慢得多,人們就將地震發生的消息用電磁波手段(電話、廣播、電視、網絡、手機)迅速地傳給遠方,在距發生地震較遠的地方地震波還未到達時收到警報,從而採取緊急措施進行逃生。地震預警可以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

二、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

有人會問:這明明是警報怎麼能被稱為預警?

追根溯源,「地震預警」這個名詞中的「預」字往往使人們認為是指在地震沒發生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發出的警報,這是因為在漢字裡「預」字有預先之意,所以很多人常常會把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相混淆。地震預報是指地震發生之前發出的預測。需要強調的是,由於地震是發生在地殼的內部,人類現在還無法動態觀測和探測到地球深部的環境變化和地震發生的過程,因此目前還無法科學驗證地震發生的原因及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

「地震預警」是從英文「Earthquake Early Warning」翻譯過來的。準確的中文應譯為「地震報警或地震警報」,而不應譯為「地震預警」。地震預警容易和地震預報混淆起來。在日本稱「地震預警」為「地震緊急速報」,美國在加州新建立的地震預警試驗系統就稱為「Shake Alert」系統,即震動警報。在中國儘管一再呼籲不要再用「預警」這個詞,但是約定俗成,改起來也不容易。所以目前所說的地震預警,就是地震警報!

三、如何進行地震預警?

我們知道,地震發生後縱波和橫波由震源向外傳播。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大約6公裡/秒,但震動相對較小,破壞性也小。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大約3.7公裡/秒,攜帶能量大,是地震發生時造成破壞的主要元兇。地震預警系統就是利用震中附近監測儀器捕捉到地震縱波後快速估算地震參數,比如發震時刻、地震強度、地震位置、震中烈度等,並預測地震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搶在橫波到達震中周邊地區之前,通過電子通訊系統,如廣播、電視、網絡、電話、手機、報警器等發布警報信息。

地震預警需要密集地震觀測網和智能化的處理系統,這樣才能保證大地震發生後快速發出地震警報,所以人類百年以前的夢想,今天才得以實現。

四、地震預警的盲區

地震預警能不能救命,是不是萬能的呢?如果說地震報警是給遠處的人們發出地震警報,那麼地震發生較近的區域警報有用嗎?確實,地震預警在原理上就存在一個難以避免的「預警盲區」。

圖4 地震預警盲區示意圖。紅星為震源,紅房子為地震臺

如前說述,從地震發生到發出警報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包括:(1)地震波從震源到達地震臺與(2)地震臺收到地震信號再判定地震所需時間的總和。在這段時間裡,地震波照樣傳播,這段時間對應的是橫波傳播距離,我們稱之為地震預警盲區。

假設最理想的情況是地震臺正好在大地震的上方,也就是在震中位置。如果地震發生在12公裡深,按照地震縱波傳播速度6公裡/秒,則地震縱波傳到地面地震臺大約需2秒鐘,地震臺收到地震波後需要進行快速的計算,從而確定前述的地震參數。目前全球最高水平的計算需要使用前3秒地震波,這樣最短時間需要5秒中才能發出地震警報,這時地震縱波已經走了30公裡左右,地震橫波也已經走了將近20公裡 ,也就是說在地震縱波走過的半徑為20公裡的地方稱為地震預警的盲區。顯然在盲區內警報收到時,有破壞力的橫波已經到達或過去了。

對於中小地震,地震預警作用有限。而大地震在盲區以外的一定區域仍會產生強烈震動,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如果進行地震預警,就可以減輕盲區以外的災害,我們把這個區域稱為地震預警的獲益區。再遠的區域,例如地震烈度為6度以下較遠的區域,地震預警的作用也就不大了,稱為地震預警的無效區。所以震級越大預警的作用也越大。

預警的盲區內可能是地震破壞最大的地區。因此要使地震預警獲得更大的效益,在技術上需要儘量縮短處理地震的時間,但是無法消滅盲區。當然有研究表明地震警報對於盲區也是有用的,它相當於給人以警示,無需人們再自身判斷就可立即避險,其次,房屋的破壞並不是橫波到達就立即破壞。另外人們還可以在得到警報後立即動作,例如切斷電源,減少次生災害發生。

地震預警在減少地震災害方面發揮了它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震預警技術將不斷完善,從而更廣泛地服務於民眾服務於社會。(作者:地球物理信息科普團隊)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9度,東經104.94度)發生6.0級地震,23時36分在宜賓市珙縣(北緯28.43度,東經104.77度)發生5.1級地震。據央視報導,在長寧6.0地震發生後,成都城區提前發出了地震預警。

圖1 長寧6.0地震預警(圖片源於網絡)

我們急切想知道:什麼是地震預警?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是一回事嗎?

一、什麼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是指在大地震發生以後,請注意是「地震發生以後」,在發生地震附近的地震監測臺站檢測到地震,馬上發出警報:「我這裡地震了!」,從而使距離地震較遠的地方在破壞性地震波還沒有到達之前可以避險和逃生。

地震是地殼巖石斷裂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的結果,這種巨大的能量可以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我們稱為地震波(圖2)。

圖2 遠震的地震記錄

地震波在地震發生後會產生兩種類型的波,一種是體波,包括縱波和橫波,其中縱波也稱為P波,橫波也稱為S波。縱波是擠壓傳遞的波,橫波是剪切傳遞的波。另一種是面波,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激發產生的混合波。大地震發生後,對地面造成破壞的主要是橫波,對建築物造成強烈破壞的主要是面波(圖2)。

圖3 地震縱波和橫波示意圖

由於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每秒僅為幾公裡,相對電磁波的傳播速度每秒30萬公裡要慢得多,人們就將地震發生的消息用電磁波手段(電話、廣播、電視、網絡、手機)迅速地傳給遠方,在距發生地震較遠的地方地震波還未到達時收到警報,從而採取緊急措施進行逃生。地震預警可以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避免次生災害的發生。

二、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

有人會問:這明明是警報怎麼能被稱為預警?

追根溯源,「地震預警」這個名詞中的「預」字往往使人們認為是指在地震沒發生時或者地震發生之前發出的警報,這是因為在漢字裡「預」字有預先之意,所以很多人常常會把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相混淆。地震預報是指地震發生之前發出的預測。需要強調的是,由於地震是發生在地殼的內部,人類現在還無法動態觀測和探測到地球深部的環境變化和地震發生的過程,因此目前還無法科學驗證地震發生的原因及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

「地震預警」是從英文「Earthquake Early Warning」翻譯過來的。準確的中文應譯為「地震報警或地震警報」,而不應譯為「地震預警」。地震預警容易和地震預報混淆起來。在日本稱「地震預警」為「地震緊急速報」,美國在加州新建立的地震預警試驗系統就稱為「Shake Alert」系統,即震動警報。在中國儘管一再呼籲不要再用「預警」這個詞,但是約定俗成,改起來也不容易。所以目前所說的地震預警,就是地震警報!

三、如何進行地震預警?

我們知道,地震發生後縱波和橫波由震源向外傳播。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大約6公裡/秒,但震動相對較小,破壞性也小。橫波傳播速度較慢,大約3.7公裡/秒,攜帶能量大,是地震發生時造成破壞的主要元兇。地震預警系統就是利用震中附近監測儀器捕捉到地震縱波後快速估算地震參數,比如發震時刻、地震強度、地震位置、震中烈度等,並預測地震對周邊地區的影響,搶在橫波到達震中周邊地區之前,通過電子通訊系統,如廣播、電視、網絡、電話、手機、報警器等發布警報信息。

地震預警需要密集地震觀測網和智能化的處理系統,這樣才能保證大地震發生後快速發出地震警報,所以人類百年以前的夢想,今天才得以實現。

四、地震預警的盲區

地震預警能不能救命,是不是萬能的呢?如果說地震報警是給遠處的人們發出地震警報,那麼地震發生較近的區域警報有用嗎?確實,地震預警在原理上就存在一個難以避免的「預警盲區」。

圖4 地震預警盲區示意圖。紅星為震源,紅房子為地震臺

如前說述,從地震發生到發出警報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包括:(1)地震波從震源到達地震臺與(2)地震臺收到地震信號再判定地震所需時間的總和。在這段時間裡,地震波照樣傳播,這段時間對應的是橫波傳播距離,我們稱之為地震預警盲區。

假設最理想的情況是地震臺正好在大地震的上方,也就是在震中位置。如果地震發生在12公裡深,按照地震縱波傳播速度6公裡/秒,則地震縱波傳到地面地震臺大約需2秒鐘,地震臺收到地震波後需要進行快速的計算,從而確定前述的地震參數。目前全球最高水平的計算需要使用前3秒地震波,這樣最短時間需要5秒中才能發出地震警報,這時地震縱波已經走了30公裡左右,地震橫波也已經走了將近20公裡 ,也就是說在地震縱波走過的半徑為20公裡的地方稱為地震預警的盲區。顯然在盲區內警報收到時,有破壞力的橫波已經到達或過去了。

對於中小地震,地震預警作用有限。而大地震在盲區以外的一定區域仍會產生強烈震動,具有一定的破壞性,如果進行地震預警,就可以減輕盲區以外的災害,我們把這個區域稱為地震預警的獲益區。再遠的區域,例如地震烈度為6度以下較遠的區域,地震預警的作用也就不大了,稱為地震預警的無效區。所以震級越大預警的作用也越大。

預警的盲區內可能是地震破壞最大的地區。因此要使地震預警獲得更大的效益,在技術上需要儘量縮短處理地震的時間,但是無法消滅盲區。當然有研究表明地震警報對於盲區也是有用的,它相當於給人以警示,無需人們再自身判斷就可立即避險,其次,房屋的破壞並不是橫波到達就立即破壞。另外人們還可以在得到警報後立即動作,例如切斷電源,減少次生災害發生。

地震預警在減少地震災害方面發揮了它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地震預警技術將不斷完善,從而更廣泛地服務於民眾服務於社會。

相關焦點

  • 地震預警是什麼?四川宜賓地震提前61秒預警 地震預警系統解讀
    地震預警是什麼?宜賓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6月17日,四川宜賓6.0級地震,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是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優勢,提前向周邊地區發出的地震信號。研究表明,預警時間10秒,傷亡減少39%;時間為20秒,傷亡減少63%。
  • 雖然地震無法預報,但卻可以預警,地震預警有什麼用?
    地震預報指的是在地震發生之前就預先得知,而地震預警則是指在地震發生之後,將地震即將到來的消息傳遞給大家,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在地震發生之後再進行預警,還來得及嗎?當然來得及。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會以震源為中心向外發射地震波,由於不同的地區距離震源的距離不同,所以地震波到達的先後順序也不同,基於這一原理,我們就可以對地震實現提前預警。
  • 成功預警四川九寨溝地震的app是叫什麼 地震預警軟體功能特色
    昨天晚上朋友圈就被四川地震刷屏了,祈福願當地的朋友都安全無恙!後來陸續有官方說,地震發生前40多秒,汶川縣電視臺中斷正常電視節目播放畫面,彈出地震預警信息,而且手機APP上同時提前發布了地震預警信息,有用戶問這款app是什麼?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最近我國各地地震頻繁,在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準確預測或者預報地震;我國目前為止只有一次預測或者預報準確過並做出了有效的預防措施,是1975年2月4日在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強烈地震。關於地震預測或者預報的難度以及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社會壓力和恐慌,這是地震預測或者預報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 「跑」贏地震波 雅安突破地震預警「最先一公裡」—雅安「地震預警...
    10月20日,四川省地震局在雅安市試點運行的「地震預警+村村響」項目通過地震預警技術專家團隊的驗收。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進行預警。
  • 地震可以提前預測嗎 地震預警app如何使用【詳解】
    地震能不能提前預測,如果遇到地震了怎麼辦?這時候你就需要一款能夠提前預警的地震app了,尤其是位於震區的用戶,提前預警地震能夠救命哦。  地震來了該怎麼辦?很多朋友都會問這個問題——特別是這兩天突然發生了兩次大地震。
  • 厲害了,成都提前60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與預報有什麼區別?
    什麼叫地震預警地震預警作用有多大? 科普中國邀請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教授羅奇峰教授以及相關地震學專家對此進行解答。 什麼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
  • 地震預警系統基本原理:和地震預報有什麼區別
    人民網北京6月18日電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不少四川網友表示,有關部門成功預警本次地震,並通過戶外廣播等方式向公眾發出預警提示。  什麼叫地震預警?地震預警作用有多大?同濟大學結構理論研究所教授羅奇峰教授以及相關地震學專家對此進行解答。  問:什麼是地震預警?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地震發生在斷層上,斷層錯動的重複周期可能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所以餘震持續40餘年不足為奇。同時,由於唐山地震是板內地震,相對於發生在板塊邊界的地震,板內地震斷層癒合速度較慢,這也會影響到餘震的持續時間。」對於地質學來說,40年只是短短的一瞬間;而對於一個人來說,40年可能是半輩子。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如此渺小。大地一顫抖,帶來的就可能是生與死。
  • 地震預警:震後發出警報,有什麼用
    聽說預警系統是個好東西,可以在地震發生後發出警報。預警原理我們都懂,可是,地震預警不是在地震發生後發出警報嗎?有什麼用呢?
  • 地震預測靠譜嗎?什麼是地震緊急速報預警
    地震緊急速報預警並不是成功的預測了即將要發生的地震,而是由分布各地的地震計收集已發生地震的地震波來推導那裡是震源、震源能量級和傳播到地面的破壞力度及範圍,也就是我們在日本常接觸的震度這個概念。其實久居日本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震度這一名詞很熟悉了,但是也有很多將其跟震級弄混。震度,簡單來說是我門人體及地表能夠感知的搖晃程度,也就是對地表的損害程度。
  • MIUI預警中心地震預警開啟!
    我最近才發現小米有這個地震預警功能,好像是MIUI11的時候設計的功能,點進桌面裡的小米管家,然後再點進手機管家。裡面有個全面保障MIUI預警中心,然後點進預警中心,有地震預警和家具設備預警,開啟地震預警就可以了。
  • 接入地震預警系統 四川村裡的大喇叭能自動發出預警了
    其中,宜賓南溪區地震預警廣播「村村響」已經覆蓋到村,樂山馬邊縣地震預警應急廣播已經覆蓋到所有鄉鎮,即將覆蓋到村。馬邊彝族自治縣防震減災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地震預警系統已通過包括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廣播電視、手機APP在內的方式對馬邊行政區域進行了全覆蓋,自今年5月12日起為22萬馬邊市民服務,這也是馬邊縣委縣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為人民群眾投入的又一惠民民生工程。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在這場地震中,宜賓提前10秒收到預警,樂山提前43秒收到預警,成都提前61秒收到預警。 地震預警「神器」跑贏地震波!一時間,來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系統在網上刷屏,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例如,古川第三小學就因為安裝了速報預報裝置,在地震前10秒鐘,校內就響起了地震預報廣播,正在上課的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馬上跑到了附近的安全地帶。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地震預報不過關的情況下,面對地震災害不斷發生,一些多地震的國家利用高科技手段,積極開展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為人類減輕地震災害帶來了一縷曙光。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
  • 地震高能預警 寶貴的窗口時間能幹點什麼?
    面對地震,川渝人民已經可以用樂觀和勇敢來化解,但這個突如其來的高科技警報還是讓不少「沒見識過」的震區居民們嚇了一大跳,甚至不知在寶貴的幾十秒逃生時間內作何反應。雖然不能提前52分鐘預知只要跑得足夠快,地震就追不上我其實,地震預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
  • 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地震預警技術成功預警長寧地震
    據了解,地震發生時,大陸地震預警網同步向政府以及應急部門、場鎮、社區、學校、電視、手機和媒體等不特定公眾同步發出地震預警信息。達到烈度閾值的終端都發出地震預警警報或提示,沒有達到烈度閾值的終端按要求不發出地震預警。
  • 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而地震預報是震前發布的警示。 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
  • 希望永遠用不上這款地震預警App
    地震發生時,宜賓、成都、重慶等地提前發出了地震預警。其中,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區市民收到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61秒,重慶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44秒。非常榮幸,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地震預警的國家了!!!在地震這種天災面前,每多一秒就可以給更多的人生存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