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入用戶(目前100000+人已關注我們)
在日華人圈
思華人之所想,做華人之所需
為百萬華人打造最務實的品質
投稿人:茨城大學 地球物理專業 碩士(努力考博中)
說到地震緊急速報,就先要淺談幾個專業名字及其概念。
地震緊急速報預警並不是成功的預測了即將要發生的地震,而是由分布各地的地震計收集已發生地震的地震波來推導那裡是震源、震源能量級和傳播到地面的破壞力度及範圍,也就是我們在日本常接觸的震度這個概念。
其實久居日本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震度這一名詞很熟悉了,但是也有很多將其跟震級弄混。震度,簡單來說是我門人體及地表能夠感知的搖晃程度,也就是對地表的損害程度。
而日本定義的震度,是其在我們中國也早早制定好了同種含義的地震烈度。然而,目前震度這個概念不同地區與國家有自己不同的定義,比較相似日本的是韓國與我們中國的臺灣地區。其實對震度稍有了解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日本制定的震度經過一次大型修改。
1995年日本兵庫縣南部地震之前,日本的震度制定是沒有任何實際地震波數據根據所制定的,當時是由地震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對已發生地震的受災情況進行不同程度的分類而制定(體感震度)。
然而1995年之後,由於發現之前制定的體感震度並不嚴謹,所以又重新根據地震計所測得的各項數據進行計測震度的制定,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震度表。也可以說,正是因為計測震度表的制定,現在我們收到的緊急地震預警才會同時播報震度級別。
震級是我們形容震源處能量級的一個單位,大家可能想像不到的是,根據計算方式和數據採集方式的不同它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一般我們常常用來表示的是芮氏規模也就是近震震級ML,同時也有表面波震級Ms和代表震源處能量級的矩震級等等。。。(而日本氣象廳的震級Mj有著自己獨有的計算及數據採集)
這也就是為什麼同一地震,不同國家的地震局給出的芮氏規模結果不相同的原因啦。
震級與震度的關係,就好比燈泡和它釋放的光線的關係。燈泡就是震源,它所釋放的能量就是芮氏規模。
而光線就好比地震波,越遠離燈泡的地方相對光線就越暗。
而如果我們確定一個能量級的震源設定在很深很深的地下,它所傳播到地面會對地面造成災害的地震波就會比在地表處相對很小。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看到芮氏規模時要先確認震源深度,為什麼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震度級別的告知比裡氏級別的告知更重要。
如今我們可以接受到緊急速報預警,應該感謝分布全球各地的地震計、強震計。
地震預警相對是有一定的誤差的。
簡單點來說,當一個地震發生時,距離震源最近的地震計首先接收到地震波數據,傳達給研究者,研究者們這是是知道發生地震了。當地震波到達第二個地震計的時候,研究者們可以大概確定震源震級的粗情況。而只有傳達給第三個地震計的時候,才能更精確的篩出誤差及幹擾項,發送地震緊急預警。所以說,其實每次地震預警都是經過三次慎重計算之後再進行發布的。至於為什麼能提前,是因為電磁波速度比地震波速度還要快,利用這個時間差而進行的地震預警。
那為什麼依舊會有誤差呢?
想必在北關東居住的小夥伴們,去年體驗過一回收到緊急地震預警,然後實際地震搖晃程度幾乎沒什麼感覺的經驗。簡單點說這是源於當時的震源是在海底,並不是在陸地,日本境內目前所分布的地震計都是在陸地上,而陸地上的地震計只能接受部分數據,導致實際震度與預警的產生了誤差。
而陸地上地震預警的誤差,除了地震計密度不夠數據採集不夠,還要考慮到地質條件等各種幹擾性因素。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現在的地震預警研究學者們,在努力的提高預警精確度!
這個答案是,正在努力中。
現在就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而言,是先接受地震波數據再反推地震震源然後再進行地震波傳播的預測(此預測非彼預測),從而進行地震波即將經過的區域預警。
而目前各研究者努力的方向是,我們不進行反推到震源解析,直接通過捕獲的地震波而進行後續地震傳遞的預警,這樣可以節省幾秒的時間,讓地震預警的速度更快些。大家可不要小瞧這節省的幾秒中,它可以讓地震預警的盲區縮短不少。
當然,除了這個方法,目前研究者們也在努力去尋求其他方法。
雖然人類目前不能阻止地震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科學儀器對地震的發生做出預警,地震發生時,時間就是生命,希望地震預警系統能夠更加完善,更加智能,在對地震發生後的及時防災減災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日本最新時訊*華人生活資訊*線下交友活動
提供一個幫助大家相互交流國外生活的華人平臺
查找微信公眾號:yijiao363
讓更多的人看到你優美的文字!
投稿郵箱:735509294@qq.com
微信號:yijiao363 ∣
在日華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