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四川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獲悉,全國首批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在四川啟用。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通過各村的大喇叭自動發出預警,提醒民眾避險、逃生。
全國首批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系統啟用
5月11日,5·12汶川地震12周年來臨之際,全國首批縣級「村村響」地震預警應急廣播系統在四川啟用。其中,宜賓南溪區地震預警廣播「村村響」已經覆蓋到村,樂山馬邊縣地震預警應急廣播已經覆蓋到所有鄉鎮,即將覆蓋到村。
馬邊彝族自治縣防震減災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地震預警系統已通過包括應急廣播「村村響」系統、廣播電視、手機APP在內的方式對馬邊行政區域進行了全覆蓋,自今年5月12日起為22萬馬邊市民服務,這也是馬邊縣委縣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為人民群眾投入的又一惠民民生工程。
地震預警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減災所所長王暾博士表示,「村村響」應急廣播的地震預警功能,來自減災所研發的「四川智造」地震預警技術成果,「未來將在全省範圍內推動更多地區的應急廣播接入地震預警功能,進一步發揮地震預警成果的減災實效。」而這也標誌著地震預警「最後一公裡」將繼續打通。
「村村響」廣播體系是廣大鄉鎮地區獲取信息、接受宣傳的重要渠道,也是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疫情期間,各地「村村響」大喇叭廣播在抗疫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村村響」地震預警,能在民眾即將被大地震波及前,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通過各村的「村村響」自動發出預警,提醒民眾避險、逃生、安定人心。今後,當附近發生強有感地震或破壞性地震時,地震預警將通過已開通縣區的下屬鎮鄉級廣播站和村級廣播室響徹全區所有鄉、鎮、村,提醒民眾避險。
2020年底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王暾表示,四川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但也是全國自然災害最頻發的省份之一,5·12汶川地震給四川人民帶來沉重災難。近年來,四川在創造性落實中央關於災害預警的指示、要求上始終走在前列,加快發展災害預警技術及服務。
地震預警是基於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利用地震傳感器及相關技術系統建立地震預警網,在地震發生時全自動地向還未受波及的用戶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發出預警的行為,能夠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
當前,我國存在兩張地震預警網,其中較早投入服務的是2010年開始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和市縣應急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另一個則是2018年,中國地震局開始建設的地震預警網,根據工程規劃,其覆蓋200.8萬平方公裡的地震預警網將於2023年建成。
到2019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已經在全國建成了超過6300個地震監測臺站,其中1200個臺站在四川。2020年4月29日,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數量將在年內達到3000個。
另外,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計劃於2020年底前在四川建設2003個地震監測臺站。因此,這表明到2020年底,四川將擁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王暾介紹,隨著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完成臺站布設後,其覆蓋區域更廣,對四川地震區人口的覆蓋率將達到99%,將推動四川省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升。相比於第一代預警網,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技術更優、響應時間更短、可靠性更高、覆蓋更廣、臺站更密集,服務區域更廣。「第二代地震預警技術將使得預警盲區半徑縮小15%,並有望在局部區域具有更小的盲區半徑,漏報率、誤觸發率也同步降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