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2020-11-24 華聲在線

明天是5·12全國防災減災日 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記者體驗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

專家介紹核電地震監控系統沙盤模型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柯稱 通訊員 楊勇 李媛 安寧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8日,楚天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湖北省地震局,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帶網友探秘湖北省地震預警實驗室和首次啟用的防震減災科普展廳。直播吸引了近20萬網友觀看,大家紛紛表示「漲知識」了。

記者體驗提前15秒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是近年來人們非常關注的技術,它是怎樣實現的?

在湖北省地震預警模擬與測試實驗室,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魏貴春介紹,地震預警主要利用的是兩個時間差,一個是橫波比縱波速度慢,且破壞性地震波主要為橫波;二是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得多」。

當多臺儀器監測到破壞性地震後,預警系統利用縱波數據快速處理並產出地震預警信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將預警信息推送給企業或公眾。

隨後,記者走上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體驗震中距約80km的模擬地震異地預警的過程。

工作人員按下啟動鍵後,背景噪聲波形立即被壓縮為一條直線,縱波、橫波等相繼出現,數據採集器指示燈變亮,表明地震發生。地震預警中心處理數據後立即產出地震預警信息並發出刺耳的警報聲,接收終端彈出發震時刻、震中位置、地震震級、震中距、地震波到達時間倒計時等參數。

大約過了15秒,記者站立的平臺開始左右晃動起來,表明破壞性地震波已經傳到現場。「這15秒能為我們採取應急處置贏得寶貴時間。」魏貴春介紹。

「一巴掌」讓小區自動報警

雲探訪的第二站是湖北省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普展廳,展廳內布設了集成運用光電信息技術的高鐵、核電、高層建築地震監控系統沙盤模型。

在高層建築沙盤邊,記者用手拍了下沙盤邊緣,相當於產生了一次「地震」。幾乎與此同時,「城市」響起了警報聲,高樓旁冒出了煙氣。「這些都是地震預警信息傳遞,讓居民知道即將地震,進行緊急應對。」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王傑解釋。

核電沙盤上,工作人員啟動模擬地震的開關,整個核電站馬上響起警報聲,同時核電站的所有電力設備全部關閉。

在高速鐵路地震監控系統沙盤上,一輛動車正在奔馳。工作人員按下模擬開關,動車立馬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緊急自動停車,疏散群眾。王傑告訴記者,目前高鐵地震預警已經在四川和雲南部分高鐵進行了一些實驗。

湖北歷史地震是如何測算的

湖北有發生大地震的風險嗎?是市民最關心的。

記者在展廳中看到,湖北歷史上破壞性地震記載比較少。有記載的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公元788年的竹山地震、1856年的鹹豐地震和1932年的麻城地震(6級)。

展板上顯示,公元788年竹山地震是6又二分之一級,鹹豐地震是6又四分之一級。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雷東寧解釋,古代沒有地震監測儀器,震級估計往往是通過史料記載反推得到,且一個震級單位可識別的最小震級為1/4,因此,會出現分數。

那麼久遠的地震是怎樣知道震級的?雷東寧解釋,一是根據文獻記載的有感範圍,二是根據歷史地震記載的震害最重的位置,確定震中烈度。然後根據已有的有感範圍與震級統計關係,震中烈度與震級統計關係進行確定,這些統計關係主要根據大量現代地震記錄統計得到。

家用「防震包」你準備了嗎

當天,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吳建超給網友分享了居家必備的「地震應急包」——包中物品有食品、水壺、手電筒、藥箱、打火機、戶外服和收音機等。

「假如我們被困,可以通過收音機獲取外面的救援信息。我們還可以備一個哨子,被困時可以用它發出求救信號。」吳建超說。

吳建超還結合展板,向大家科普了遇到地震時,科學的逃生、應對方法。「農村住平房的居民要快速移動到戶外空曠處。城市房屋的居民不要貿然下樓,應移動到家中比較牢固的位置,如衛生間。有可能的話,要關閉電源和燃氣,以防引起火災。如果選擇移動到樓外,一定不要乘坐電梯。」吳建超提醒。

據了解,湖北省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普展廳和湖北省地震局科技創新成果展廳將會逐步對外開放。疫情過後,市民可以採用團體預約的方式前往參觀學習。

相關焦點

  • 地震預警咋回事?看完你就懂了
    5月8日,楚天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湖北省地震局,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帶網友探秘湖北省地震預警實驗室和首次啟用的防震減災科普展廳。直播吸引了近20萬網友觀看,大家紛紛表示「漲知識」了。
  • 和地震波「賽跑」,地震預警系統是怎麼實現的?
    PALednc和地震波「賽跑」, 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則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地震預報在全世界範圍內仍是一大難題,但地震預警是完全可行的。
  • 網際網路提升預警速度 地震信息服務與地震波賽跑
    隨著這些技術的推廣,地震信息服務逐漸轉向既滿足公眾的需求,又能推進地震信息服務產業常態化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地震信息服務一直在與地震波賽跑。通過網際網路預警、大數據拼圖等先進的技術手段,地震信息服務逐漸轉向既滿足公眾了解地震信息的需求,又能夠推進地震信息服務產業的常態化。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地震預警能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預警本身的局限性?記者就此採訪了省地震局監測網絡中心副主任毛國良。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5、4、3、2……長寧縣地震到來之前,成都110個社區響起了「大喇叭」倒計時報警聲。
  • 福建省已建成14575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屏幕顯示出「人造地震」波形;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災害環境學習避險避震知識……昨日記者跟隨「福建百名融媒體記者走訪大活動」的隊伍來到福建省地震局,探尋地震監測預警背後的故事。 在福建省地震局的地震預警監測中心,放有一塊看似普通的LED信息屏,上面顯示著日期、時間、天氣預報信息和地震圖文知識。一旦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屏幕上就會根據地震烈度相應閃爍起藍、黃、橙、紅顏色的預警信號燈,發布地震「地點」「震級」「本地烈度」「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等預警信息,同時倒數讀秒,提醒地震波抵達的時間;如果地震烈度較高,它還會發出響亮的警報聲。
  • 「跑」贏地震波 雅安突破地震預警「最先一公裡」—雅安「地震預警...
    10月20日,四川省地震局在雅安市試點運行的「地震預警+村村響」項目通過地震預警技術專家團隊的驗收。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區進行預警。
  • 與地震波賽跑的AI
    對許多四川人民來說,這不是第一次經歷地震了,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震感來臨前,他們的電視上收到了地震預警彈窗成功預警本次地震的大陸地震預警網,由成都高新減災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設。地震發生時,該預警網同步向政府和應急部門、場鎮、社區、學校、電視、手機和媒體等不特定公眾同步發出地震預警信息。
  • 又又又地震了!2020年,天津人就能收到實時地震預警了!
    >什麼都不知道早上看到新聞才知道晚上地震了對自己的警覺性感到深深的絕望不過這可不是地震雲氣象專家分析稱可能是飛機、火箭之類的飛行器尾跡造成的目前,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天津子項目正在建設。系統包含203個地震監測預警臺站、1個省級預警中心和50個預警信息發布終端,集臺站觀測、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與保障於一體,使天津地區形成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
  • 精確到秒的地震預警背後,是與死神賽跑的45歲歸國科學家!
    其實,這個地震預警系統 並不能預測地震, 而是在地震已經發生的瞬間, 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優勢, 在地震造成破壞前, 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
  • 與死神的賽跑 地震預警到底是怎樣的技術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建立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十秒向距震中最近的宜賓市發布預警,成都和重慶也分別獲得了61秒和44秒的預警時間,早倒計時結束後地震波到達了上述地區。地震波分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縱波在巖層中傳播的速度約為5.5-7千米/秒,橫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為3.2-4千米/秒。縱波使地面上下震動,橫波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對建築物的破壞力更強。因此在地震中,人會先感到地面上下顛簸之後再左右搖晃。另外,縱波和橫波在地表相遇後,還會激發麵波(L波),面波振幅強沿地表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科學時報]倪四道:與地震波賽跑
    如果利用該地震附近50公裡內的兩個地震臺的P波,可以在十幾秒內初步確定地震地點及強度,成都可以有20多秒的預警時間終止關鍵性活動。」 倪四道指出:「在汶川大地震發生後10多分鐘,強烈的面波才抵達北京、上海等東部城市,一些高層建築內的正常生產、工作和學習也暫時中斷。
  • 跟地震波搶速度 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跟地震波搶速度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現場活動通過模擬雨花臺區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部分房屋受損嚴重,數十人受傷,引發火災、供電中斷、化工廠洩漏、自來水管爆裂等次生災害,供水、供電等生命線工程有部分損壞,附近化工廠有毒氣體洩漏,通訊中斷等災害現場的實景應急演練,增強了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全社會的應急處置能力。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南京已發生6次一級以上地震。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的概念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後,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磁波傳播速度的特點,利用電子信號搶在地震波傳播到之前,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向地震發生地提前幾秒乃至數十秒發出警報,讓人們迅速撤離。原理簡單來說就如同打雷閃電,我們一般是先看見閃電,幾秒後聽見打雷。
  • 探訪「官方版」地震預警系統,我們離全面預警還有多遠?
    聲音來自安裝在校門口和教學樓入口處的定製化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此刻,終端機頂部的警報燈亮起,屏幕彈出破壞性地震波達到此地的倒計時,下方注有發震時間、地點、震級、本地烈度、震中距等信息。老師立即組織學生避震和疏散。
  • 廈門布設22個臺站捕捉地震波 將在醫院學校商場試點發布預警
    與其他自然災害相比,地震災害具有瞬時突發性的特點,它破壞性大,成災廣泛,防禦難度大。而目前的科學技術還難以實現對地震的短期、臨近預報。因此,地震預警就成為有效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那麼,什麼是地震預警?它和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廈門開展地震預警有時間表嗎?近日,記者採訪了市地震局局長毛松林。  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性質迥異。
  • 雲南江川區又添置二套地震預警「神器」
    安裝地震預警終端  日前,雲南省玉溪市江川區第一中學、大街中學分別安裝了號稱能與地震波「賽跑」的地震預警終端,為廣大師生和學校附近居民提供地震波到來時的預警服務,從而減少地震時人員傷亡。
  • 湖北省地震局舉辦2020年地震綜合業務培訓班
    為進一步提升湖北省監測一線人員的綜合業務素質,打造專業過硬、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型地震人才隊伍,湖北地震局於11月19日舉辦2020年全省地震綜合業務培訓班。此次培訓覆蓋全省各中心臺站青年技術骨幹和部分市州防震減災工作主管部門,參訓學員共計20餘人。
  • 科普一下|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通過研究分析,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的受災區人們及時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告知人們採取應急措施,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揭牌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近幾年,多位市民曾拍攝地震預警電視畫面視頻並發布到網上。成功預警地震,其中就有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的功勞。12月30日,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