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5·12全國防災減災日 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記者體驗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
專家介紹核電地震監控系統沙盤模型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柯稱 通訊員 楊勇 李媛 安寧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黃士峰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5月8日,楚天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來到湖北省地震局,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方式,帶網友探秘湖北省地震預警實驗室和首次啟用的防震減災科普展廳。直播吸引了近20萬網友觀看,大家紛紛表示「漲知識」了。
記者體驗提前15秒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是近年來人們非常關注的技術,它是怎樣實現的?
在湖北省地震預警模擬與測試實驗室,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魏貴春介紹,地震預警主要利用的是兩個時間差,一個是橫波比縱波速度慢,且破壞性地震波主要為橫波;二是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得多」。
當多臺儀器監測到破壞性地震後,預警系統利用縱波數據快速處理並產出地震預警信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將預警信息推送給企業或公眾。
隨後,記者走上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體驗震中距約80km的模擬地震異地預警的過程。
工作人員按下啟動鍵後,背景噪聲波形立即被壓縮為一條直線,縱波、橫波等相繼出現,數據採集器指示燈變亮,表明地震發生。地震預警中心處理數據後立即產出地震預警信息並發出刺耳的警報聲,接收終端彈出發震時刻、震中位置、地震震級、震中距、地震波到達時間倒計時等參數。
大約過了15秒,記者站立的平臺開始左右晃動起來,表明破壞性地震波已經傳到現場。「這15秒能為我們採取應急處置贏得寶貴時間。」魏貴春介紹。
「一巴掌」讓小區自動報警
雲探訪的第二站是湖北省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普展廳,展廳內布設了集成運用光電信息技術的高鐵、核電、高層建築地震監控系統沙盤模型。
在高層建築沙盤邊,記者用手拍了下沙盤邊緣,相當於產生了一次「地震」。幾乎與此同時,「城市」響起了警報聲,高樓旁冒出了煙氣。「這些都是地震預警信息傳遞,讓居民知道即將地震,進行緊急應對。」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王傑解釋。
核電沙盤上,工作人員啟動模擬地震的開關,整個核電站馬上響起警報聲,同時核電站的所有電力設備全部關閉。
在高速鐵路地震監控系統沙盤上,一輛動車正在奔馳。工作人員按下模擬開關,動車立馬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緊急自動停車,疏散群眾。王傑告訴記者,目前高鐵地震預警已經在四川和雲南部分高鐵進行了一些實驗。
湖北歷史地震是如何測算的
湖北有發生大地震的風險嗎?是市民最關心的。
記者在展廳中看到,湖北歷史上破壞性地震記載比較少。有記載的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公元788年的竹山地震、1856年的鹹豐地震和1932年的麻城地震(6級)。
展板上顯示,公元788年竹山地震是6又二分之一級,鹹豐地震是6又四分之一級。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雷東寧解釋,古代沒有地震監測儀器,震級估計往往是通過史料記載反推得到,且一個震級單位可識別的最小震級為1/4,因此,會出現分數。
那麼久遠的地震是怎樣知道震級的?雷東寧解釋,一是根據文獻記載的有感範圍,二是根據歷史地震記載的震害最重的位置,確定震中烈度。然後根據已有的有感範圍與震級統計關係,震中烈度與震級統計關係進行確定,這些統計關係主要根據大量現代地震記錄統計得到。
家用「防震包」你準備了嗎
當天,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吳建超給網友分享了居家必備的「地震應急包」——包中物品有食品、水壺、手電筒、藥箱、打火機、戶外服和收音機等。
「假如我們被困,可以通過收音機獲取外面的救援信息。我們還可以備一個哨子,被困時可以用它發出求救信號。」吳建超說。
吳建超還結合展板,向大家科普了遇到地震時,科學的逃生、應對方法。「農村住平房的居民要快速移動到戶外空曠處。城市房屋的居民不要貿然下樓,應移動到家中比較牢固的位置,如衛生間。有可能的話,要關閉電源和燃氣,以防引起火災。如果選擇移動到樓外,一定不要乘坐電梯。」吳建超提醒。
據了解,湖北省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普展廳和湖北省地震局科技創新成果展廳將會逐步對外開放。疫情過後,市民可以採用團體預約的方式前往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