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彭怡郡 通訊員 蔡欣欣) 前日晚上,宜賓地震引起了廣泛關注。同樣備受關注的,還有當地的地震預警系統。該系統成功預警本次地震,提前10秒向宜賓市預警,提前31秒向距震中124千米的貴州省畢節市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市預警。
昨日,晨報記者從廈門市地震局了解到,類似的地震預警系統廈門也有。目前,廈門已完成702處地震預警信息服務終端相關設備的安裝。一旦周邊有破壞性地震發生,這些「神器」就可以搶在地震波到來前自動發布預警。
規劃建設1420處終端
據了解,根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從2018年至2020年,廈門要規劃建設面向學校、社區(村)的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規劃建設任務數為1420處。同時,鼓勵有條件的區進一步擴大預警終端的覆蓋率,實現社區(村)全覆蓋;鼓勵醫療機構、重要交通樞紐及其他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等建設地震預警終端。目前,廈門已有823家學校、社區、單位籤訂了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安裝協議,其中702處已安裝到位。
地震預警信息接收終端長啥樣?昨日,晨報記者在廈門市地震局看到了這臺「神器」。這臺「神器」看上去很普通,就是一臺LED信息屏,顯示著實況天氣、天氣預報等信息,還有地震知識宣傳短視頻。
市地震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一旦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屏幕上就會閃爍相應顏色的預警信號,發布地震「地點」「震級」「本地烈度」「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等預警信息。同時,屏幕上還有倒計時,提醒地震波到達的時間。如果地震烈度較高,終端還會發出警報聲。
此外,市地震局正在進一步推動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的建設。市民也可以在手機上下載「福建地震預警」APP,地震預警信號也會通過APP發布。
利用波速度差實現預警
地震預警原理是什麼?為何能夠跑贏地震波呢?市地震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兩種主要地震波。一種是速度較快、震動較弱、破壞小的縱波,另一種是速度慢、但震動較大、破壞大的橫波。當地震發生,地震觀測儀捕捉到速度較快的縱波後,可搶在橫波到達預警目標區之前,對可能遭受破壞和影響的地區發出地震預警警報。
地震預警警報會通過地震預警接收終端,利用高音喇叭和顯示屏向人們發出警報。這些預警信息的生成、傳遞、接收、發布等過程,全都是通過專業儀器和設備自動進行,不會有人工幹預,確保地震預警信息「跑贏」地震波,有助於減少傷亡和財產損失。
市地震局工作人員也表示,地震預警系統仍有局限性。按照地震預警的原理,距離震源越近的區域,預警的時間就越短。由於信息發布渠道受到限制,震中附近區域的居民往往來不及採取措施。而且,還有很多複雜因素會影響地震預警的精確度。所以,市民還是要多參與防災減災的宣傳活動,以此提高自身防震避險的能力。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彭怡郡) 地震預報,指的是在地震還沒有發生的情況下,對發震時間、地點和震級作科學預測。
市地震局的專家指出,地震是在地下發生的,不能直接觀察,地震孕育的時間又非常漫長,影響地震的因素十分複雜,人類對地震發生的原理、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所以對地震的預測還很困難,特別是對地震的短時、臨近預報,成功率很低。
而地震預警,則是在地震已經發生的情況下,搶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發布預警信息,提供幾秒至幾十秒的應急處置時間。
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率減少13%;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和20秒,則可使人員傷亡率分別減少39%和64%。
「地震雲」預示地震?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 曾昊然) 記者發現,昨天,有網民在網上發帖表示,長寧在地震前曾出現「怪雲」,是天象異變的象徵,預示地震要發生了。而在帖子後面,有廈門網民回復,廈門去年地震前,也曾出現過「地震雲」。根據網民的假設,出現了某幾種奇怪的雲就會地震。網上流傳的判斷方法也不盡相同。
就此問題,記者請教了廈門市氣象局。據氣象局表示,「地震雲」是民間傳說,實際上,無論是氣象學還是地質學,都普遍認為地震與雲沒有聯繫。中國天氣網的官方微博「中國天氣」就曾闢謠:無論在氣象學還是地質學中,都普遍認為地震與雲沒有聯繫。
所謂的「地震雲」,其實是波狀層積雲和透光高層雲。它們比較容易形成波狀、排狀,再加上太陽光照射,顯得有些與眾不同。另外,氣象專家也表示,這種尚未地震就以天降奇象、雲生異變來預測的方式並不靠譜。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