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杜燕)如何通過最新網際網路技術降低地震災害損失,甚至進行有效的地震預警?今天,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牽手移動資訊平臺,力爭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信息的產出時間以及將信息推送至用戶的時間,以爭取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災難造成的損失。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多震害的國家。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大數據為地震預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在今天舉行的「網際網路+地震」論壇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移動資訊平臺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地震臺網將致力於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信息的產出時間,今日頭條將努力縮短把該信息推送至受地震影響區域用戶手機上的時間。「從接到中國地震臺網的速報到用戶接收到信息推送,我們目前可以在60秒左右完成整個過程,未來的目標是讓這個過程縮短到接近0秒」,今日頭條首席算法架構師曹歡歡說。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據介紹,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與上下運動的縱波相比,水平運動的橫波才是造成損壞和傷亡的「元兇」。地震預警就是充分利用縱波與橫波速度間的時間差,向周邊民眾及時發出提醒。
曹歡歡稱,今年3月雙方已完成了技術對接。地震臺站一旦監測到地震縱波,就立刻通過光纜將數據傳送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通過實時處理和自動分析生成速報參數,再由今日頭條精準推送引擎在第一時間推送給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民眾。
把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推送與地震預警相結合,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研究表明,地震發生時,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人員傷亡則可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達到60秒,人員傷亡則可減少95%。
今日頭條總編輯夏勇表示,地震信息的推送如果在快速及時上做到極致,可以為處在地震影響區域的公眾贏得黃金的避險時間。「這就是在『技術+權威透明的信息』之後帶來的一種全新可能,這種模式可以複製到更多的領域裡。」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透露,他們還將啟用「地震速報機器人」來生產地震速報新聞,極大豐富目前的地震速報內容。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新媒體負責人「震長」侯建民表示,近年來該中心不斷提升地震緊急信息服務方面的能力。自2013年4月起,就實現了自動地震速報,通過手機APP、微博、微信、網站等對外同步發布。「但地震信息服務,僅靠地震臺網自己的努力還不夠,希望更多有社會責任心的網際網路平臺加入進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