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必爭 為我國地震預警技術點讚

2020-11-30 化工儀器網

2020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2周年。城市上空響起的警報聲,使我們關於2008年的記憶瞬間浮上腦海——頃刻間的地動山搖,帶走了數萬同胞的性命,給無數人留下了慘痛的記憶,也造成了汶川巨大的財產損失。時光荏苒,轉眼已是12年,我們有幸看到汶川的人和物都步向有序、走向美好。正如網友所言:汶川重生得很好。

銘記傷痛,吸取教訓,然後「涅槃」。眾所周知,地震因其具有突發性強、防禦難度大的特點,給我們帶來的往往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針對地震提供有效的預警措施,能大大減少地震帶來的傷亡和損失。基於此,我國在地震監測和預警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並取得了很大的科研成果。

據了解,根據地震預警時間和人員傷亡關係的理論預測,提前3秒預警,人員傷亡比將減少14%;提前10秒,傷亡比將減少39%;提前15秒,傷亡比將減少53%。這表明,我們能搶到多少地震信息與地震波傳播之間的時間差,直接關乎群眾逃生求救效果。那麼就讓我看看,近些年我國在地震預警上取得的成就吧。

四川長寧地震 震前61秒預警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重慶、雲南、貴州等地皆有震感。在這次地震中,大陸地震預警網為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此外,瀘州市、自貢市、畢節地市、德陽市等地也接收到了地震預警。截至2019年6月26日8時,地震預警系統共記錄到2.0級及以上餘震182次。

這一次「跑贏」了地震的地震預警,源自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與地方政府合作發出的預警信號。據相關人員介紹,一旦地震發生,內置了相關模塊的電視和地震預警手機APP就會彈出地震預警信息。

與此同時,距離震中770千米的西安市,其遙測臺網也接收到了長寧縣的地震波,並準確顯示了地震相關信息。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 平均響應速度縮短至5.4秒

2010年,第一代大陸地震預警系統開始運行。該系統具有烈度速報功能,多年來達成了「首次預警破壞性地震」、「首次預警七級強震」、「發出首個電視預警」等成就,其技術、管理機制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有影響力。

2020年4月29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預計到2020年底,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總量將達到3000個。而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技術更優、覆蓋更廣、站臺更加密集、可靠性更高的基礎上,能將平均響應速度將從6.2秒縮短至5.4秒,且在局部區域反應速度還將更快。

23秒倒計時 「中國智造」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

2019年8月15日,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與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雅加達啟動了印尼地震預警系統建設。2020年4月,該系統投入試運行。當地時間5月3日,印尼巽他海峽附近發生5.3級地震。在「中國智造」地震預警成果的支撐下,印西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本次地震且發出23秒倒計時預警。

據了解,此次地震是該系統試運行以來首次成功預警破壞性地震。這也表明,印尼成為了繼中國、美國、墨西哥、尼泊爾、日本的第6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幾秒甚至是幾十秒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晃神的功夫,完全不足掛齒。但在災害面前,哪怕僅僅是一秒鐘,都可能改寫我們的命運。地震災害預警技術的提升,能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防災減災產生十分積極的效益。相信在未來,會有更為先進的地震預警技術被應用到防災減災中來。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 齊魯晚報網 百度百科 四川在線

相關焦點

  • 我國首部海嘯預警技術專著《現代地震海嘯預警技術》出版發行
    該書是我國乃至國際上第一部聚焦海嘯實時預警技術和海嘯預警中心能力建設的專著,是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數十年海嘯預警研究和業務化應用工作的系統性總結。就像中國科學院巢紀平院士在本書序言中所說,「本書中提及的海嘯業務系統、模型和軟體均為我國自主研發,均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是地地道道的國產裝備」。
  • 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地震預警技術成功預警長寧地震
    成都高新區黨群工作部相關負責告訴界面四川,採購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的地震預警設備,既是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技術的認可,也代表了對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一貫支持。「地震發生時,利用電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壞前,提前幾秒到幾十秒為用戶發出全自動秒級響應的地震預警警報,民眾據此及時避險以減少傷亡,重要工程緊急處置以減少經濟損失和次生災害。」
  • 完勝地震波速度 地震預警為中國減災爭分奪秒
    連日來,人們在密切關注抗震救災進展的同時,也注意到在本次震災中聲名遠播的地震預警技術。通過媒體中廣泛傳播的相關圖片和音視頻,很多人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這一技術在抗震減災中的重大價值。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中國有關方面著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預警系統,盡最大可能為震災地區民眾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打開生命「綠色」通道。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最近我國各地地震頻繁,在造成嚴重的財產損失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大的人員傷亡,當前的科技水平尚無法準確預測或者預報地震;我國目前為止只有一次預測或者預報準確過並做出了有效的預防措施,是1975年2月4日在遼寧海城發生的7.3級強烈地震。關於地震預測或者預報的難度以及所帶來的一系列的社會壓力和恐慌,這是地震預測或者預報所面臨的最大的問題。
  •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預警信息快于震波(圖)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跑得比震波快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跑得比震波快10-20秒  ●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  ●距離震源90-100公裡內的地區,震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  在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能在震前10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揭牌
    封面新聞記者 楊金祝近幾年,多位市民曾拍攝地震預警電視畫面視頻並發布到網上。成功預警地震,其中就有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聯合建成的大陸地震預警網的功勞。12月30日,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揭牌。
  •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在蓉揭牌
    為切實發揮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在地震預警工作中的技術創新作用,加快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中國地震局依託減災所成立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主要承擔地震預警技術開發、地震預警信息增值服務和中國地震預警網災備相關任務。
  • 地震預警「官民之爭」暫告段落:大陸地震預警網或融入官方預警網絡
    中國地震局則稱,正在積極探索成都高新減災所主導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融入中國地震局預警網絡。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2013年以來,持續對中國地震預警技術的「官民之爭」進行報導,其中「官」為中國地震局,「民」則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 地震預警準確嗎能搶先多少時間?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
    這套由汶川縣地震部門在當地實施的技術系統為老百姓贏得了數秒的避險時間,這種技術,就是地震預警。  在地震發生前幾秒甚至幾十秒通過公共傳播平臺向民眾發布預警信息,是我國科技工作者近年來積極探索地震預警技術的一個縮影。地震前的「讀秒」警報,或將成為未來大災之前的「救命神器」。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地震預警能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預警本身的局限性?記者就此採訪了省地震局監測網絡中心副主任毛國良。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5、4、3、2……長寧縣地震到來之前,成都110個社區響起了「大喇叭」倒計時報警聲。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2008年 6月14日早上8點43分,日本東北部的巖手縣和宮城縣發生芮氏7.2級地震,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檢測到了震源地的縱波,提前10秒鐘,在部分地區實現了由電視等媒體發布的地震預警。地震預警的局限性儘管地震預警為人類減輕地震災難帶來了一束曙光,但就地震預警的原理而言,又有其必然的缺陷,具體有以下兩點:一是受預警範圍和時間的限制。預警系統的原理決定了其提供的應急時間是有限的,一般在10秒左右。
  • 華為、蘋果地震預警APP設置,小米地震預警開啟途徑,但願沒用
    地震發生前,多名網友表示自家電視彈出預警信息,「地震預警」以醒目的文字出現在畫面中央。預警中不但有即將發生的地震時間倒計時,也有發生地震的位置、震級、和受影響地區。這個提醒幫助很多群眾及時反應,為逃生避難爭取一定時間,網友們紛紛為其點讚。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海城地震前營口新華影院門口的防震啟示「地震預警」,更確切的說,應稱之為「地震警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後,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可能遭受破壞的區域前,利用地震監測設施、設備及技術系統,向該區域發出警報。通常,預警的有效區域在地震烈度為6度及以上區域,且提前預警時間只有幾秒到幾十秒鐘。此外,預警系統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全自動化信息處理系統,一旦出現系統故障,就會有誤報、漏報的風險。預警的有效區域當前,「地震預報」或「地震預警」,都不能徹底的消除地震災害。那麼如何最大限度的減少地震災害給社會公眾造成的損害?
  • 深度 ▏地震預警「官民之爭」暫告段落:大陸地震預警網或被融入...
    中國地震局則稱,正在積極探索成都高新減災所主導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融入中國地震局預警網絡。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2013年以來,持續對中國地震預警技術的「官民之爭」進行報導,其中「官」為中國地震局,「民」則為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
  • 搜狗輸入法為報錯地震預警道歉,一個輸入法軟體也能預測地震?
    2月4日凌晨,搜狗輸入法在官方微博發送致歉信息,向廣大用戶道歉,因為其在前一日的時候錯誤推送了一則地震預警信息,造成了所謂的"地震發生地"5000多名用戶的困擾。地震預警?很多同學看到這個大概都是一臉的黑人問號,搜狗一個好好的輸入法不做,居然還能搞地震預測,難道還要上天不成?原來搜狗輸入法其實本身是不具備地震預警能力的,它只是與權威的地震減災機構合作,在收到官方的地震預警信息之後,第一時間向民眾發布,目的是讓大家可以在最短時間接收到地震發生的信息,然後做出避險行為,最大程度保護民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
  • 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這個地震預警 App 你要下載 | 附連結
    地震預警技術是秒級響應的物聯網技術系統。通過在主要地震區布設密集的地震預警監測儀,當地震發生且震源確定後,利用電波傳播速度比地震波更快的原理,提前發出預警警報。然而地震預警也是有盲區的,在以震中為圓心,21 公裡為半徑的這個區域內的公眾,會先感受到晃動,然後才收到預警警報。也許有人會提出「地震後電話信號都沒有,軟體能工作嗎?」。「地震預警」app 目前只能通過網絡接受預警信息,而預警信息是在地震發生時幾秒內發出,這時通訊系統還沒有遭到破壞,也不會有人來得及反應過來去打電話。
  • 天津建成三級預警監測網站 平均每8公裡一個監測點 讓地震預警更快...
    今年7月12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在130多公裡外的天津,部分市民地震前從電視機裡看到了預警信息:「地震橫波將在33秒(倒計時)後到達……」。那麼,我們常說的「地震預警」是怎樣出爐的?天津在地震預警領域有什麼技術手段,又是怎樣布局的?日前,記者就這些市民關心的話題採訪了本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主任邱虎。
  • 如何在 iPhone 上藉助 App 進行地震預警?
    7 月 12 日,河北唐山市古冶區發生 5.1 級地震,震源深度 10 千米。提前發現地震並預警的重要性被再次提到公眾面前,與無預警系統相比,地震預警系統可以在地震災難到來前給出警告,縮短反應時間、判斷時間、決策時間,減少人員傷亡。
  • 與死神的賽跑 地震預警到底是怎樣的技術
    地震波分縱波(P波)和橫波(S波)兩種,縱波在巖層中傳播的速度約為5.5-7千米/秒,橫波在巖層中的傳播速度為3.2-4千米/秒。縱波使地面上下震動,橫波使地面發生前後、左右抖動,對建築物的破壞力更強。因此在地震中,人會先感到地面上下顛簸之後再左右搖晃。另外,縱波和橫波在地表相遇後,還會激發麵波(L波),面波振幅強沿地表傳播,是造成建築物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