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成三級預警監測網站 平均每8公裡一個監測點 讓地震預警更快...

2020-11-23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在日前舉行的天津市第34屆科技周活動上,一個名為「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的展覽吸引了眾多市民。今年7月12日,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發生5.1級地震,在130多公裡外的天津,部分市民地震前從電視機裡看到了預警信息:「地震橫波將在33秒(倒計時)後到達……」。那麼,我們常說的「地震預警」是怎樣出爐的?天津在地震預警領域有什麼技術手段,又是怎樣布局的?日前,記者就這些市民關心的話題採訪了本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主任邱虎。

&nbsp&nbsp&nbsp&nbsp「地震預警不同於地震預報。」邱虎告訴記者,預報是對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提前發出通知,目前這依然是世界上未能完全解決的科技難題。但我國地震預警的技術已相對成熟,它是利用電磁波的傳播速度遠快於地震波傳播速度的原理,採用現代信息處理傳輸技術,於地震波到達前數秒乃至數十秒對相關用戶發出警報,從而達到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的效果。

&nbsp&nbsp&nbsp&nbsp目前,本市已建成由34個基準站、120個基本站和80個一般站組成的三級預警監測站網,隨時接收地球發出的震動信號。如此一來,本市便形成了均勻分布的地震監測站網,平均間距不到8公裡就有一個監測站點。邱虎表示,站點密度越高,就能越快接收並處理地震信息,而且站臺數量越多,接收到的地震數據記錄就越多,有利於進行大數據分析與計算,得出更加準確的地震參數。(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相關焦點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國內自動速報的平均位置偏差減小到10km,平均震級偏差0.2級。國外地震速報能力不斷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正在推進的信息化平臺建設。
  • 地震監測新領域:洪水預警!
    洪水危害極大,但是預測預警卻是一個很大的難題。然而,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表明,地震監測可以為洪水預警做出貢獻。事情還要從1994年說起,尼泊爾境內有大量的冰川,天氣溫暖時冰川融化,極易發生洪水,1994年10月7日,一個原本能擋住冰川湖的天然水壩突然爆裂(堰塞湖潰壩了!),洪水衝入了下遊的村落,致使21人喪生,損壞了800多畝的農田。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評審專家名單—新聞—科學網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 重點專項2019年度指南申報項目視頻評審專家名單公告 根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京津冀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
    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三地攜手提升地震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先期開展觀測臺站標準化建設與改造試點河北新聞網訊(記者曹智)從省地震局獲悉,近日,省地震局會同北京市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
  • 福建省已建成14575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屏幕顯示出「人造地震」波形;戴上VR眼鏡,進入虛擬災害環境學習避險避震知識……昨日記者跟隨「福建百名融媒體記者走訪大活動」的隊伍來到福建省地震局,探尋地震監測預警背後的故事。 省地震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地震預警信息服務是地震預警系統建設的「最後一公裡」,福建經歷了晉江預警信息發布試點、擴大試點範圍和全省範圍全面有序鋪開三個階段,在全國率先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社會化服務。
  • 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 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全球海底開啟震動模式,數據共享可提高地震海嘯監測預警 連發!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10月16日發布兩則地震海嘯消息:北京時間8時28分、9時3分,洛亞蒂群島東南新喀裡多尼亞海域接連發生6.6級、6.8級淺源地震,觀測結果表明未引發海嘯。半個多月前的9月28日,同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印度尼西亞發生7.5級地震,並在震中南側70公裡的帕盧灣引發強烈局地海嘯,造成嚴重傷亡。
  • 河北氣象監測預警服務已覆蓋全省6502公裡高速公路
    河北新聞網9月29日訊(田薇)從今天下午召開的氣象工作服務河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河北省氣象局圍繞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努力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解析度、針對性和時效性,目前,河北省已構建智能網格預報業務和技術體系,0-72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逐1小時、1公裡,72-240小時格點預報解析度達逐3小時、5公裡,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達到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開建 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人民網成都4月29日電 (王軍)今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到2020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達到3000個。加上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規劃、建設的2003個臺站,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 大數據:地震速報預警的「幕後英雄」
    但那些在天津市民腳下不被感知的微小震動,都被布局在本市的200餘個地震臺站所「捕捉」,每秒在上下、南北、東西三方向採集到的300個數據被24小時不間斷地實時傳輸至地震臺網中心。在大數據的助陣下,地震臺網技術人員可以通過綜合分析進行速報和預警,為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服務,提前化解風險。  走進位於市地震局的地震臺網中心,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排碩大的機櫃和數十臺電腦。
  • 海嘯監測預警系統以實現自動化
    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海嘯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海嘯預警可在地震後15分鐘內發出2012年12月31日,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新一代海嘯預警系統平臺投入業務化試運行,標誌著國家海洋局初步具備全球海底地震及其引發海嘯的自動化監測預警能力。
  • 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建成
    近日,廣東省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這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該省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廣東省海域遼闊,是全國大陸海岸線最長的省份,颱風、風暴潮等海洋災害多發。
  • 「無所不至」的日本地震預警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告知當地人們採取應急措施,減少傷亡。目前,地震預報仍是世界難題,而地震預警已經在日本、美國、墨西哥、土耳其等國家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系統。日本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平均每年地震多達約1500次,日平均地震發生率在4次左右。
  • 四川內江新增7個流動地震臺地震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提高
    近日,四川省地震局在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新店鎮安裝布設7個流動地震臺,對該區域地震活動進行加密觀測。本次布設的7個流動地震臺,將與該區域內已有的10個省級流動臺站共同組成流動地震監測臺網,進一步減小地震監測誤差,提高對該地區地震監控的能力和成震機理的認識。
  • 成都高新地震預警系統——地震可預警,預警能救命
    目前,研究所與市縣地震局聯合應用該技術已建成延伸至31個省市區的、覆蓋面積220萬平方公裡的世界最大的地震預警系統,佔我國地震預警一線區面積的90%,提前5年超額完成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任務覆蓋人口6.6億人。
  •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測有什麼區別?地震是可以預測的嗎?
    WX關注:超級預測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7月12日06時38分,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北緯39.78度,東經118.44度)發生5.1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北京、天津、遼寧等地均有震感。北京市地震局稱:該地震發生在1976年唐山7.8級地震餘震區內。
  • 哈爾濱地震觀測中心臺建成|可迅速監測到周邊50公裡範圍內2.0級及以上地震波
    簡單來說主要分「兩步走」:第一步,哈爾濱地震觀測中心臺院內有4眼監測探井,每眼井裡都放置了國家招標採購的目前國內最先進的地震監測儀。監測儀傳感器的探頭設置在井下而沒有放在地震觀測中心臺室內,主要是防止外部幹擾。
  • 探訪「官方版」地震預警系統,我們離全面預警還有多遠?
    目前,我國已建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並陸續在京津冀、福建、蘭州和川滇交界地區建成預警示範系統上線運行。但僅福建地區初步建起覆蓋全省、具有明確規範的地震預警信息服務體系,並向社會實際提供服務。 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是,地震預警服務何時能覆蓋全國?距離全面的地震預警能力,我們還有多少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