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在地震發生時,宜賓、成都、重慶等多城區提前發出了地震預警。其中,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區市民收到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61秒,重慶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了44秒。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在四川長寧地震發生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對地震動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從而生成地震預警警報並發布。
建立地震預警系統的科學依據,就是利用地震的橫波和縱波以及電訊號傳遞速度的差異打時間差。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破壞性較弱的地震縱波傳播速度最快。預警系統在檢測到地震縱波後,利用傳播速度接近光速的電訊號發出警告,讓警告先於破壞性較強的地震橫波和面波傳達到受災區域,為地震震中周邊的區域贏得寶貴的避災時間。
根據有關學術研究,地震預警時間每提前3秒就能減少14%的傷亡率,每提前10秒就能減少39%的傷亡率,每提前20秒就能減少63%的傷亡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擁有可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發出警告的預警系統。
依託移動網際網路,拓展地震預警信息傳播最後一公裡
有了那麼厲害的地震預警系統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快速將地震預警信息送達到受災地區。
據成都高新減災所所長王暾介紹,目前減災所已經拓展了很多地震預警傳播途徑,比如社區大喇叭、電視機等,但受到硬體設備活躍情況和傳播範圍的限制,還無法及時點對點地把地震預警信息傳遞給每個需要的人。
如何打通災害地震預警信息「最後一公裡」,讓公眾針對地震預警信息能夠及時有效應對災害,是減災所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一條基於App消息推送的信息傳達路徑被開拓出來。
早在2015年,浙江每日互動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766)與成都高新減災所展開了深度合作。當監測到地震發生時,每日互動的精準推送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會在第一時間將地震預警信息推送到受災區域用戶的手機上,並能夠根據用戶所在位置距離震源中心不同的距離顯示不同的倒計時讀秒,為人們爭取逃離危險的黃金時間。這正是利用人們不太會關閉手機,且會隨身攜帶手機的行為特點,再加上消息推送的快速性和精準性的特點讓預警信息能夠打破傳統傳播的壁壘,更快更準地傳播到個人。
為了不斷擴大手機預警信息發布的渠道,2017年3月,每日互動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等指導下,成都高新減災所的參與下,倡議成立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益推送聯盟,聯合眾多網際網路領先APP一齊發力,讓地震預警在移動網際網路的世界覆蓋更多的用戶。目前聯盟成員主要有辣媽幫,e代駕,中華萬年曆,春雨醫生,快馬小報,微貸網,查閱社保等APP。
今年5月,北京酷雲互動也加入到網際網路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渠道中來,開闢網際網路大屏地震預警信息系統,將人們家裡的智能電視變成地震預警信息的播報器。
事實上,在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的「最後一公裡」上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不僅已經全國覆蓋,還可以讓高速行駛的火車提早減速,避免出軌意外的發生;讓運轉中的電梯及早停在接近的樓層,然後把門打開,避免人員受困。雖然有差距,但是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藉助科技的力量必然會將防震減災的使命真正傳播到每一個人民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