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震搶時間,每日互動助力地震預警信息發布

2020-12-05 環球網

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四川省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在地震發生時,宜賓、成都、重慶等多城區提前發出了地震預警。其中,宜賓市提前10秒預警,成都高新區市民收到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61秒,重慶預警時間較震感提前了44秒。

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在四川長寧地震發生時,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通過對地震動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從而生成地震預警警報並發布。

建立地震預警系統的科學依據,就是利用地震的橫波和縱波以及電訊號傳遞速度的差異打時間差。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破壞性較弱的地震縱波傳播速度最快。預警系統在檢測到地震縱波後,利用傳播速度接近光速的電訊號發出警告,讓警告先於破壞性較強的地震橫波和面波傳達到受災區域,為地震震中周邊的區域贏得寶貴的避災時間。

根據有關學術研究,地震預警時間每提前3秒就能減少14%的傷亡率,每提前10秒就能減少39%的傷亡率,每提前20秒就能減少63%的傷亡率。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擁有可在地震發生後快速發出警告的預警系統。

依託移動網際網路,拓展地震預警信息傳播最後一公裡

有了那麼厲害的地震預警系統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快速將地震預警信息送達到受災地區。

據成都高新減災所所長王暾介紹,目前減災所已經拓展了很多地震預警傳播途徑,比如社區大喇叭、電視機等,但受到硬體設備活躍情況和傳播範圍的限制,還無法及時點對點地把地震預警信息傳遞給每個需要的人。

如何打通災害地震預警信息「最後一公裡」,讓公眾針對地震預警信息能夠及時有效應對災害,是減災所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一條基於App消息推送的信息傳達路徑被開拓出來。

早在2015年,浙江每日互動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00766)與成都高新減災所展開了深度合作。當監測到地震發生時,每日互動的精準推送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會在第一時間將地震預警信息推送到受災區域用戶的手機上,並能夠根據用戶所在位置距離震源中心不同的距離顯示不同的倒計時讀秒,為人們爭取逃離危險的黃金時間。這正是利用人們不太會關閉手機,且會隨身攜帶手機的行為特點,再加上消息推送的快速性和精準性的特點讓預警信息能夠打破傳統傳播的壁壘,更快更準地傳播到個人。

為了不斷擴大手機預警信息發布的渠道,2017年3月,每日互動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等指導下,成都高新減災所的參與下,倡議成立了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公益推送聯盟,聯合眾多網際網路領先APP一齊發力,讓地震預警在移動網際網路的世界覆蓋更多的用戶。目前聯盟成員主要有辣媽幫,e代駕,中華萬年曆,春雨醫生,快馬小報,微貸網,查閱社保等APP。

今年5月,北京酷雲互動也加入到網際網路地震預警信息發布渠道中來,開闢網際網路大屏地震預警信息系統,將人們家裡的智能電視變成地震預警信息的播報器。

事實上,在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的「最後一公裡」上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比如日本的緊急地震速報系統,不僅已經全國覆蓋,還可以讓高速行駛的火車提早減速,避免出軌意外的發生;讓運轉中的電梯及早停在接近的樓層,然後把門打開,避免人員受困。雖然有差距,但是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藉助科技的力量必然會將防震減災的使命真正傳播到每一個人民的身邊。

相關焦點

  • 中國地震局與每日互動戰略合作夥伴減災所合作,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
    12月30日,中國地震局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在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簡稱「減災所」)揭牌。依託每日互動(股票代碼:300766)戰略合作夥伴——減災所,中國地震局成立地震預警技術研究成都中心,主要承擔地震預警技術開發、地震預警信息增值服務和中國地震預警網災備相關任務,以切實發揮減災所在地震預警工作中的技術創新作用,加快推進中國地震預警網建設。
  • 福建省已建成14575處地震預警信息發布終端
    在福建省地震局的地震預警監測中心,放有一塊看似普通的LED信息屏,上面顯示著日期、時間、天氣預報信息和地震圖文知識。一旦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屏幕上就會根據地震烈度相應閃爍起藍、黃、橙、紅顏色的預警信號燈,發布地震「地點」「震級」「本地烈度」「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等預警信息,同時倒數讀秒,提醒地震波抵達的時間;如果地震烈度較高,它還會發出響亮的警報聲。
  • 網際網路提升預警速度 地震信息服務與地震波賽跑
    網際網路提升預警信息的發布速度、大數據拼圖能夠助力精準救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人員在地震信息發布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網際網路提升預警速度  近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移動資訊平臺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地震臺網將致力於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信息的產出時間,並藉助移動網際網路終端技術,將預警信息高效、精準地推送至受地震影響區域用戶的手機上,為用戶贏得黃金避險時間。目前,整個過程可在60秒左右完成,未來還有望繼續縮短。
  • 又又又地震了!2020年,天津人就能收到實時地震預警了!
    該項目建成後,天津的地震預警能力將進一步提升,除了電視、廣播等方式外,地震預警信息還將直接推送到手機上,實現地震預警信息「秒」級發布。2020年,天津將先期完成本地區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建設。系統包含203個地震監測預警臺站、1個省級預警中心和50個預警信息發布終端,集臺站觀測、通信網絡、數據處理、緊急地震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與保障於一體,使天津地區形成破壞性地震預警能力。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有什麼不同?
    「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報」!雖然它倆只是一字之差,但兩個概念不能再混淆了!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的地震事件進行科學預測,根據相關法規發布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等信息。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震中附近的宜賓、成都部分民眾的電視、手機、專用地震預警終端等也都收到了預警提示。 「地震不再可怕,能夠提前預報了。」一時間,不少人議論紛紛。 「這一次屬於地震預警,而非我們通常所說的地震預報。」毛國良介紹說,地震預報是依據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殼形變、地質等資料或觀測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它是地震發生前的一項工作。
  • 「無所不至」的日本地震預警
    與仍是世界難題的地震預報不同,地震預警已經在多個國家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系統。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實時地震預警系統的國家,能夠在地震爆發後極短的時間內,向相關地區的民眾傳達地震波將要到達的信息,並且儘可能地將各種特殊情況考慮在內,使預警信息「無所不至」。
  • 成都地震預警技術出口海地 預警信息快于震波(圖)
    秒收到預警信息。但是在距離震源50公裡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裡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介紹說。  據I.Trade公司CEOHantz先生介紹,這套系統將先在海地4000平方公裡左右的區域內進行安裝測試,需要大約6個月的時間完成,而在海地全範圍完成安裝,則大概需要2年時間。
  • 地震預警系統
    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而地震預報是震前發布的警示。 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
  • 跟地震波搶速度 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跟地震波搶速度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現場活動通過模擬雨花臺區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部分房屋受損嚴重,數十人受傷,引發火災、供電中斷、化工廠洩漏、自來水管爆裂等次生災害,供水、供電等生命線工程有部分損壞,附近化工廠有毒氣體洩漏,通訊中斷等災害現場的實景應急演練,增強了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全社會的應急處置能力。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南京已發生6次一級以上地震。
  • 地震預警準確嗎能搶先多少時間?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
    這套由汶川縣地震部門在當地實施的技術系統為老百姓贏得了數秒的避險時間,這種技術,就是地震預警。  在地震發生前幾秒甚至幾十秒通過公共傳播平臺向民眾發布預警信息,是我國科技工作者近年來積極探索地震預警技術的一個縮影。地震前的「讀秒」警報,或將成為未來大災之前的「救命神器」。
  • 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發布地震海嘯信息:菲律賓地震沒有監測到海嘯
    據福建預警發布微信公號8月18日消息,自然資源部海嘯預警中心於2020年8月18日11時2分發布地震海嘯信息:2020年8月18日8時3分(北京時間),菲律賓薩馬島海域(12.01°N,123.96°E)發生6.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5.0千米(震級修訂)。
  • 厲害了,成都提前60秒收到地震預警!地震預警與預報有什麼區別?
    深入地下的探測儀器檢測到縱波後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有關部門可以搶在橫波到達地面前10餘秒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出警報。電視廣播依靠的是電磁波,它的速度比橫波速度要快得多。預警體系的有效運轉,依託於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絡。
  • 地震預警系統基本原理:和地震預報有什麼區別
    答: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  地震發生最初時,跑得快的是強度較小的縱波,速度約每秒7公裡,而破壞性更大的橫波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約每秒4公裡)則會延後數十秒到達地表。
  • 地震預報那些事兒︱什麼是地震預警
    地震預警的概念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後,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磁波傳播速度的特點,利用電子信號搶在地震波傳播到之前,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向地震發生地提前幾秒乃至數十秒發出警報,讓人們迅速撤離。原理簡單來說就如同打雷閃電,我們一般是先看見閃電,幾秒後聽見打雷。
  •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兩者不屬同一概念。"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減少損失。"地震預警"的原理是在地震發生後,專業部門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
  • 地震專家表示:地震預警系統建設應有序推進
    中國地震應急指揮系統首席專家聶高眾: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比如蘆山地震發生後,成都居民不會立刻感覺到地面震動,而是要等相應的地震波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這個時間差給預警留下了一顯身手的空間。    越是對大地震,地震波傳播所用的時間越長,地震預警可能「搶出」的時間就越長,地震預警在減少地震傷亡和挽救經濟損失上的意義也就越大。
  • 浙江地震預警系統將在兩年後試運行
    大範圍的覆蓋,讓這套預警系統能通過智慧型手機、廣播電視、微博等同步發布預警信息。  據王暾介紹,地震預警系統主要分為四個環節:地震監測、預警信息分析和處理、預警信息發布、預警信息接收和應用,「具體來說,就是在地震危險區域布設高密度的臺網,監測地震,監測儀將監測到的地震動的關鍵信息發送至預警中心進行分析和處理,然後預警中心發布預警信息,用戶接收預警信息並進行避險和緊急處置。」
  • 廈門市已建成1437處地震預警終端(地震安全知識圖解)
    「一旦周邊發生破壞性地震,屏幕上就會閃爍相應顏色的預警信號,發布地震地點、震級、本地烈度、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等地震預警信息。同時,屏幕上還會有倒計時,提醒地震波到達的時間。如果地震烈度較高,終端還會發出警報聲。」
  • 【地理概念】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
    但是,人類的視線還無法穿透厚實的巖層直接觀測地球內部發生的變化,因此,地震預報,尤其是短期臨震預報始終是困擾世界各國地震學家的一道世界性難題。2.地震預警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