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秒報出震源參數!中國科大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020-11-30 新華網安徽站

    新華網合肥3月1日電(李東標)新華網安徽頻道從中國科大獲悉,經過六年努力,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該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

    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的人工智慧地震實時監測系統。

    據介紹,該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試用了一年,中國地震局基於2019年446個地震評估結果對比顯示無人操作的「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處理結果的準確性非常接近,同時,「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即可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

    科研團隊人員介紹,能夠快速報出地震預警信息對於及時通知公眾立即採取防護措施、迅速終止核電站等重要設施的運行、減緩高鐵速度、確定救援方案等具有重要意義。無人操作的人工智慧地震實時監測系統的出現,極大地緩解了24小時人工監測地震的壓力,特別是能夠及時處理密集的地震臺網大數據,幫助減少了誤報、漏報現象。

    據了解,當前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組織都在研究人工智慧地震監測問題,但大多處在基礎科研以及發表論文階段。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實際運行的人工智慧系統,已成功地測試了多個國家的地震數據。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020-02-26 13:46:02 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秒內報震源參數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該校多個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 最快1秒報出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試運行成功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由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已經成功試運行。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然而,這一方式對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項目階段性研討會召開
    2020年1月9日,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川滇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召開了項目階段性進展與問題研討會。
  • 美國加州又地震了!3月以來第二個最強地震,未來有7級以上地震?
    主要問題就是美國加州是一個多地震帶,並且還有可能發生更大的地震,那我們從這次的地震了解下美國的一個地震情況。根據地震監測網數據顯示,這次地震是發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附近海域,等級大小為5.7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於北緯40.51度,西經125.05度,所以相對不大,本次地震沒有引發海嘯問題,暫時也沒看到影響報告。
  • 如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這款監測系統能提前預警71秒
    這款監測系統能提前預警71秒 發表於 2017-08-11 10:21:32   近幾日四川九寨溝發生地震已經遭到了新聞界刷屏,截止目前為止,這次地震已造成20人死亡,439人受傷。
  • 地震速報讓你第一時間獲悉地震信息|地震科技「震」樣看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2分鐘內自動速報系統便發出了包括地震時間、地點、震級等地震三要素的第一報,中國地震局網站、新浪微博、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都在第一時間收到速報信息,2分鐘覆蓋1億網友的公共服務能力得以呈現。
  • 四川地震預警系統提前61秒預報 民眾可免費下載APP使用
    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省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新京報記者從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獲悉,由其建立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
  • 地震預警系統
    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的巖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
  • 江蘇省地震局研發出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一起地震發生後,如何快速、準確判斷該地震是天然地震,還是爆炸、塌陷等事件,對後續應急救援處置工作至關重要。由中國地震系統科技人員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研發的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可及時判別地震類型,服務抗震救災決策部署。
  • 大陸地震預警網提前34秒讓成都市民收到北川4.6級地震,百度人工...
    千米的德陽市,預警時間19秒,預估烈度2.0度,可能有震感;距震中129千米的成都市,預警時間34秒,預估烈度1.3度,可能有震感;距震中167千米的廣元市,預警時間42秒,預估烈度1.0度,可能有震感。
  • 長寧地震很多人收到的預警信息,背後是一個怎樣的系統?
    地震一旦發生,深入地下的探測儀器就可以檢測到縱波,然後傳給計算機,計算機即刻能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等大致信息,迅速向破壞性地震波尚未波及的區域發出地震避險警報。預警體系的有效運轉,依託於一個強大的地震監測網絡。通常來說,越是接近震中,能提供預警的時間就越短;離震中越遠,提供的預警時間越長,但意義也隨之削弱。
  • 地震是這樣監測的
    地震,是由於地殼運動、各大板塊相互擠壓碰撞破裂所產生的振動。這樣一個普遍的自然現象,卻給我們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為了減輕地震帶來的傷害,人類不斷地對地震進行著監測和研究。那麼,當地震發生的時候,我們是利用「地球的聽診器」——地震儀監測到地震的。
  • 2020年山東有望地震提前5秒預警 傷亡比減少22%
    大眾網8月10日訊  8日晚,四川省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地震發生後關於地震預警的話題再一次被很多人提起。目前,山東地震監測臺網是什麼情況?一旦發生地震,如何預警?記者趕往山東省地震臺網中心,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採訪。
  • 四川綿陽發生4.6級地震,提前7秒電視彈窗預警
    據了解,地震預警,是基於電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利用地震傳感器及相關技術系統建立的地震預警網全自動地在破壞性地震發生時,對還未受波及的用戶,提前幾秒到幾十秒對目標區域發出預警的行為,能夠減少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中國是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
  • 山西忻州市代縣發生2.2級地震 震源深度10公裡
    據山西地震臺網初步測定,北京時間2021年1月1日16時46分24秒,在山西忻州市代縣(北緯39.28度,東經113.13度)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山西2周發生3次地震,分別為忻州市和朔州市據山西地震臺網初步測定,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6日05時42分51.2秒,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區(北緯39.26度,東經112.36度)發生2.2級地震,震源深度25公裡。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 房山區2.7級地震 「震源深度0米」是什麼?
    科技日報北京4月19日電 (記者劉莉)19日1時10分,北京房山區發生2.7級地震。相較同日3時55分的四川宜賓2.8級地震,房山地震顯然更受關注。除了其地處「首都圈」外,更吸引眼球的是「震源深度0米」。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徐錫偉研究員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稱:震源深度0米大多是人為活動造成的地震。
  • 與地震波賽跑的AI
    驚慌、祈福、保平安……昨晚的長寧地震再一次牽動億萬國人的心。6月18日消息,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在四川宜賓市長寧縣(北緯28.34度,東經104.90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震源機制解結果顯示為走滑型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