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的人工智慧地震實時監測系統。紅色三角符號代表雲南省境內地震臺,藍色三角符號代表四川省境內地震臺,圓圈是該系統自動報出的地震位置。 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秒內報震源參數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該校多個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該系統中國地震實驗場試用了一年,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
目前,系統的研發團隊正在與日本、土耳其、墨西哥等地震頻發的國家地震監測機構探討交流合作推廣計劃。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
雖然許多國家採用自動的快速數字算法得出地震信息,但結果經常不可靠,常發生誤報,因此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及質量監控的結合是當前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這種工作方式要求地震監測組織必須加強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
經過六年的努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張捷教授課題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衛平教授、陳志波教授課題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恩紅教授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該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試用了一年,中國地震局基於2019年446個地震評估結果對比顯示無人操作的「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處理結果的準確性非常接近,同時,「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自動速報系統需要3-5分鐘計算時間後報出地震信息。
據介紹,能夠快速報出地震預警信息對於及時通知公眾立即採取防護措施、迅速終止核電站等重要設施的運行、減緩高鐵速度、確定救援方案等具有重要意義。無人操作的人工智慧地震實時監測系統的出現,極大地緩解了24小時人工監測地震的壓力,特別是能夠及時處理密集的地震臺網大數據,幫助減少了誤報、漏報現象。
張捷教授課題組與陳恩紅教授課題組曾於2014年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地震搜素引擎的創新工作,該工作的研究成果也在「智能地動」系統裡實現了實際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2月6日張捷教授課題組與李衛平教授、陳志波教授課題組聯合在ScientificReports發表相關論文。近兩年來張捷教授課題組在人工智慧地球物理學的應用領域發表了15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大會上21次做相關的學術報告。
當前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組織都在研究人工智慧地震監測問題,但大多處在基礎科研以及發表論文階段。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實際運行的人工智慧系統,是國際領先。該系統已成功地測試了多個國家的地震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