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020-02-26 13:46: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李玉素 責任編輯:李玉素

    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的人工智慧地震實時監測系統。紅色三角符號代表雲南省境內地震臺,藍色三角符號代表四川省境內地震臺,圓圈是該系統自動報出的地震位置。 中國科大供圖

  中國科大團隊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2秒內報震源參數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該校多個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該系統中國地震實驗場試用了一年,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

  目前,系統的研發團隊正在與日本、土耳其、墨西哥等地震頻發的國家地震監測機構探討交流合作推廣計劃。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

  雖然許多國家採用自動的快速數字算法得出地震信息,但結果經常不可靠,常發生誤報,因此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及質量監控的結合是當前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這種工作方式要求地震監測組織必須加強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

  經過六年的努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張捷教授課題組、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李衛平教授、陳志波教授課題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陳恩紅教授課題組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趙翠萍研究員團隊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

  該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試用了一年,中國地震局基於2019年446個地震評估結果對比顯示無人操作的「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處理結果的準確性非常接近,同時,「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而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國家地質調查局(USGS)自動速報系統需要3-5分鐘計算時間後報出地震信息。

  據介紹,能夠快速報出地震預警信息對於及時通知公眾立即採取防護措施、迅速終止核電站等重要設施的運行、減緩高鐵速度、確定救援方案等具有重要意義。無人操作的人工智慧地震實時監測系統的出現,極大地緩解了24小時人工監測地震的壓力,特別是能夠及時處理密集的地震臺網大數據,幫助減少了誤報、漏報現象。

  張捷教授課題組與陳恩紅教授課題組曾於2014年在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地震搜素引擎的創新工作,該工作的研究成果也在「智能地動」系統裡實現了實際運行,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2月6日張捷教授課題組與李衛平教授、陳志波教授課題組聯合在ScientificReports發表相關論文。近兩年來張捷教授課題組在人工智慧地球物理學的應用領域發表了15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大會上21次做相關的學術報告。

  當前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和科研組織都在研究人工智慧地震監測問題,但大多處在基礎科研以及發表論文階段。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推出實際運行的人工智慧系統,是國際領先。該系統已成功地測試了多個國家的地震數據。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首創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
    新華網合肥3月1日電(李東標)新華網安徽頻道從中國科大獲悉,經過六年努力,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合作推出世界首個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該系統僅需要1-2秒時間報出所有地震震源參數。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近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距離震中較近的定日縣、拉孜縣居民都有震感。地震的監測和風險防範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關注。
  • 最快1秒報出參數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試運行成功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經過六年的努力,由中國科大交叉合作團隊與中國地震局合作研發的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智能地動」監測系統在位於四川、雲南兩省的中國地震實驗場已經成功試運行。  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地震波信號傳到地震臺網,地震專業人員採用理論算法處理地震數據,得出地震震中、震級、發震時刻、深度、破裂機制等參數,迅速做出公眾通報,為防震減災提供重要的科學信息。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然而,這一方式對24小時人工持續值班監測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卓翼科技參股公司地震監測預測系統助力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圓滿...
    據悉,本次大賽的決賽是基於AETA在全國範圍內共計221個臺站的觀測數據開展的以周為時間窗口的地震臨震預測,是真正意義上的基於實時數據觀測的地震臨震預測大賽。決賽從2020年5月10日開始,到2020年9月7日結束,一共提供了16周的觀測數據,進行了16次地震預測。最終從183個參賽團隊中評選出了10個獲獎團隊。前10團隊的地震有無判斷準確率均在71%以上。
  • 江蘇省地震局研發出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南京8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一起地震發生後,如何快速、準確判斷該地震是天然地震,還是爆炸、塌陷等事件,對後續應急救援處置工作至關重要。由中國地震系統科技人員利用人工智慧(AI)技術研發的地震事件類型自動識別軟體系統,可及時判別地震類型,服務抗震救災決策部署。
  • 最新研究:人工智慧控制氣球實驗促全自動環境監測成為可能
    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計算機科學研究論文稱,一種人工智慧控制器能讓平流層的氣球一連數周待在原地,這一研究結果代表深度強化學習向現實世界應用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將提高全自動環境監測成為現實的可能性。
  • 臺灣團隊發布最新地震預警數據分析系統,只需3秒
    創始人和他的團隊在CES發布了新的數據分析系統,用來設計地震預警模型。  P-Waver團隊強調,海量數據分析與最先進的電子技術是決定系統效率的關鍵。該團隊的服務還包括結構安全監測系統和地震災害預防諮詢,以及通過物聯網設備或控制系統為建築物或家中的人們提供智能安全解決方案。P-waver的願景是加強民眾和整個企業的安全。
  • 最新研究:人工智慧控制氣球實驗促全自動環境監測成為可能
    &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計算機科學研究論文稱,一種人工智慧控制器能讓平流層的氣球一連數周待在原地,這一研究結果代表深度強化學習向現實世界應用邁進了重要的一步,將提高全自動環境監測成為現實的可能性。
  • 科大訊飛:搭建人工智慧產學研平臺 賦能區域創新發展
    中國財富網訊 2020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聯盟2020年會暨第二期人工智慧創新大講堂在蘇州順利舉行。據了解,本次大會以「人工智慧賦能區域創新發展」為主題,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圍繞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就如何推動我國人工智慧產業生態構建、助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言獻策。
  • 探索地震監測新領域 甘為科技戰線「孺子牛」
    潛心研發地震觀測新技術,為「創地震安全,建平安中國」服務 黃文輝負責廣東省數字地震遙測臺網的系統管理與維護,並親自規劃和設計地震臺網的網絡結構。他改進了臺網系統,並自主研製了多個大型地震專業應用軟體,如地震分析交互處理系統、地震臺網實時處理系統、單臺交互分析軟體、臺網監控系統、EQIM地震速報共享系統、JOPENS軟體系統等,並在全國地震系統中得到推廣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區域臺網觀測系統的自動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水平。 為了加快開展地震自動速報技術的科技攻關,在黃文輝的帶領下,開發團隊立足實踐破解技術難題。
  • AERODYNE 發布Medusa 高精度ODS全自動在線監測系統新品
    AGAGE 合作開發的全新一代全自動城市環境及背景大氣痕量 ODS 溫室氣體連續在線監測系統。 ü   降低了檢測限,可檢測大氣中痕量 亞 ppt 級濃度 ODS應用領域:§    背景站潔淨大氣ODS、溫室氣體高靈敏度高精度全自動在線監測
  • 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聲音」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慶峰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1998年,當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求學的劉慶峰和實驗室的師兄弟們一起參加了中國的「863」項目語音合成比賽。中國科大團隊研發的語音合成系統第一次將中國語音合成評測達到3分,語音合成技術可以投入應用。
  • 科大訊飛劉慶峰:隱私保護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10月23日,第三屆世界聲博會暨2020科大訊飛全球1024開發者節開幕。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AI應用正滲透到各行各業及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但人工智慧賦能人類,而不是替代人類。未來不是屬於AI,而是屬於掌握AI的人類。同時,他介紹了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四大機遇以及科大訊飛下一步的發展重點,強調情感計算與隱私保護對人工智慧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 ...科大訊飛認為高考才是考驗人工智慧的唯一標準!#2015創業邦100...
    作為年度創業生態圈的收官級盛宴,本屆峰會吸引超過8000名觀眾參會報名,參與的創業團隊達到300個,更有500餘家知名投資機構蒞臨現場,一起探討「獨角獸」的進階之路。在8日上午開幕式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發表《人工智慧的未來》的主題演講,並在會後接受了創業邦獨家專訪。
  •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項目階段性研討會召開
    2020年1月9日,地震科學實驗場項目《川滇實驗場實時地震震源參數產出系統》召開了項目階段性進展與問題研討會。
  • 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開建 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人民網成都4月29日電 (王軍)今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下稱「減災所」)宣布第二代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開建,到2020年底,大陸地震預警網在四川省內的地震監測臺站將達到3000個。加上中國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在四川規劃、建設的2003個臺站,四川將有5000個地震監測臺站。
  •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中國團隊將首次發布中國AI全景論文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獲悉,今年大會期間,中國團隊將首次在《自然》子刊上發布《新一代中國人工智慧》(簡稱「AI in China」)的論文。2017年7月,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的首個系統性戰略規劃,包括科學技術問題以及有關教育和道德的指導方針,旨在培育中國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此次發布的論文從《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NGAI)出發,對中國產學研合作經驗以及實際應用成果進行深入解讀,描繪了中國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生態系統的藍圖。「到203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 提前「預知」地震?秘訣就在你的手機裡!
    所以,每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都希望能夠建立一套監測和預警系統,對地震等自然災害進行預測,將人口和財產的損失降至最低。而對於我們個人來說,每次地震過後,也都有人在網絡上傳播如何應對地震的各路攻略。但防範於未然,如何早知道地震信息,才是最重要的。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啟動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組織中科院航空遙感中心、專項科學應急工作組、專項數據共享工作組等研究團隊,正式啟動了汶川地震十周年遙感動態監測工作,科學認知震區生態環境恢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