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調研行)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聲音」
中新社合肥12月11日電 題:科大訊飛:人工智慧技術的「中國聲音」
中新社記者 張俊
「只有核心技術具備了話語權,企業才有話語權;只有國家和行業在核心技術上有影響力,這個國家才可能有影響力。」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劉慶峰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1998年,當時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求學的劉慶峰和實驗室的師兄弟們一起參加了中國的「863」項目語音合成比賽。中國科大團隊研發的語音合成系統第一次將中國語音合成評測達到3分,語音合成技術可以投入應用。
一年後,劉慶峰和當時一起參賽的5名同學籌備創業,並最終組成18個人的團隊創辦了科大訊飛。
「上大學的時候,最興奮的事情就是參加比賽,因為我們要拿第一。」劉慶峰說,「不畏競爭、挑戰權威、勇爭第一」這樣的價值觀在科大訊飛一路傳承。
2008年,科大訊飛在深交所成功掛牌上市,成為中國最早的大學生創業上市公司之一。
科大訊飛發展迅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敢於創新,不斷探索,牢牢將核心技術掌握在手中。
2017年底,科大訊飛入選中國首批四大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並承建了中國首個認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產業技術革新很快,想要贏得領跑局面,就必須從源頭技術上保持領先。於是,科大訊飛不僅關注應用的「小波浪」,更關注技術創新的「大波浪」。「大波浪」包括源頭技術、創新的算法、配套的晶片等,而「小波浪」是指各種穿戴式設備、APP等應用。
目前,科大訊飛在語音合成、語音識別、機器翻譯、醫學影像、人臉識別、自動駕駛圖像理解、自然語言理解等方面的國際比賽中,多次刷新全球紀錄,比賽對手包括微軟、谷歌等頂尖科技公司。2017年,科大訊飛拿到7個國際權威賽事的「世界第一」。
「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大學生用技術創業,還能夠獲得股權;就不可能有這麼好的機制,使創業團隊能19年如一日,專注於智能語音和人工智慧。」談到改革開放對企業的影響,劉慶峰認為,改革開放和民營經濟的發展給了科大訊飛更廣闊的舞臺。
「未來,在高新技術領域,民營經濟也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劉慶峰說,民營企業要在更大的範圍內去發展,不僅包括老百姓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產品和服務,也包括未來國家在戰略方向上的源頭技術探索,包括人工智慧發展的戰略,發揮民營企業的機制優勢以及探索的積極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