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震監測新領域 甘為科技戰線「孺子牛」

2021-01-20 人民網

黃文輝,現任廣東省地震局研究員,是一位年輕有為、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防震減災工作者。長期以來,他把積極研究數字地震觀測新技術、刻苦攻關地震數據處理專業軟體作為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最好體現,堅持在防震減災科研第一線,努力開展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工作,先後參加完成了多項國家級、省級重點建設和科研項目,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了地震系統測震軟體開發的專家和行業內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

潛心研發地震觀測新技術,為「創地震安全,建平安中國」服務

黃文輝負責廣東省數字地震遙測臺網的系統管理與維護,並親自規劃和設計地震臺網的網絡結構。他永遠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無論何時接到保障電話,每次都第一時間趕來處理,多年不輟,確保了臺網系統的正常連續運轉。

在保證臺網系統正常運行的同時,他積極鑽研軟體開發技術,不斷地探索地震觀測新技術。他改進了臺網系統,並自主研製了多個大型地震專業應用軟體,如地震分析交互處理系統、地震臺網實時處理系統、單臺交互分析軟體、臺網監控系統、EQIM地震速報共享系統、JOPENS軟體系統等,並在全國地震系統中得到推廣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區域臺網觀測系統的自動化、網絡化和集成化水平。

為了加快開展地震自動速報技術的科技攻關,在黃文輝的帶領下,開發團隊立足實踐破解技術難題。經過無數日日夜夜的奮戰,終於成功開發出我國實用化的自動速報技術系統,並成功應用在國家地震速報備份系統中。他主導研發「十五數字地震觀測網絡項目」測震核心專業軟體JOPENS系統攻克了地震參數自動測定「快」與「準」的重要技術難題,使系統地震速報速度提高了4~5倍,國內地震速報時間從震後平均18.7分鐘提高到3.5分鐘,國外地震從震後平均45.3分鐘提高到11.1分鐘。該系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大地提高了地震速報的時效性和可靠性,並在我國臺站密度滿足的地區實現了局部地震預警,為我國大範圍的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奠定了基礎。

刻苦攻關,積極探索地震監測事業發展的技術新領域

作為防震減災第一線的監測科技帶頭人,黃文輝緊跟地震觀測技術國際前沿,勇於實踐,大膽創新,各項科研課題和建設項目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和豐碩創新成果。他始終保持高度的科研熱情,瞄準創新發展目標,不斷開拓創新發展的新領域、新思路。早在2000年,他就提出了利用網際網路傳輸地震觀測實時數據的想法,率先在全國開發VPN設備和軟體,經過近一年的刻苦攻關,終於成功地完成了科研開發任務,使廣東省數字地震臺網成為全國較早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和資料庫的地震臺網,最早實現地震臺網之間的網絡化數據實時共享。網絡虛擬組網,打破了臺網的界限,其科技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較好地實現了廣東省數字地震臺網與新豐江數字地震臺網、汕頭數字地震臺網、海南省數字地震臺網、廣西省數字地震臺網的互聯,該技術應用在「十五」測震項目,實現了全國測震臺網數據的實時共享,將該技術成功應用於南北地震帶和CDSN臺網,為防震減災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從1997年至今,他在國內首創研製十多個大型地震專業軟體,編寫的代碼量超過200萬行,這軟體包括地震分析交互處理系統、地震臺網實時處理系統、單臺交互分析軟體、臺網監控系統、EQIM地震速報共享系統和JOPENS軟體系統等。大型專業軟體JOPENS吸收引進國外先進科技,作為「中國地震局『十一五』以來最具應用實效科技成果」之一的系統,榮獲2016年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JOPENS6.0通過了專家組的驗收。

為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首個地震預警和烈度速報系統,並在此基礎上開發地震緊急信息服務平臺,提高全社會地震預警處置能力,黃文輝帶頭研發 「廣東省地震緊急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其產業化運用」項目及自動速報技術以更好地服務民生,支撐科技防震。

作為主要完成人,他完成了多個重大科研項目,並取得矚目的成績。曾先後榮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一等獎1次,二等獎4次、三等獎2次,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三等獎1次,獲廣東省地震局防震減災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等等。

無私奉獻,甘當地震科技戰線上的「孺子牛」

黃文輝以軟體研發為重為急,克服家裡孩子小,又沒人照顧的困難,主動放棄所有雙休日和節假日,帶頭投入到科研一線。作為技術主力參加中國援外地震臺網的建設任務。他帶領技術人員苦幹實幹,放棄了一個又一個休息日,全身心撲在項目建設上。任務繁重,使得他在測震專業軟體研製,以及在各地開展測震軟體現場培訓間穿梭不停。為了推進中國-東協地震海嘯監測預警系統項目,黃文輝於2017年11月至12月親自帶領技術人員赴寮國、泰國、緬甸,經過一個多月的日夜奮戰,完成了寮國、泰國、緬甸地震臺網中心軟硬體部署及現場培訓,為這些國家地震速報工作貢獻了中國同行的智慧。

多年來,黃文輝對事業保持著熾熱的追求,以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積極投身防震減災事業,以黨員的模範作用團結和激勵著周圍的科技人員,與事業同發展,與祖國共奮進,成為全國地震監測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應急管理部新聞宣傳司與人民網共同推出)

(責編:史晨(實習生)、申亞欣)

相關焦點

  • 浙江海牛環境科技董事長陸僑治:俯首甘為孺子牛
    2002年,陸僑治離開加拿大公司,成立了杭州金楓葉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石油化工、環保和節能等領域的業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淺層床高效離子交換技術,即藉助於離子交換樹脂去除溶液中的離子,以達到處理廢液並得到有利回收的目的。2005年,該項技術榮獲了中石化科技進步二等獎。
  • 地震監測新領域:洪水預警!
    然而,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表明,地震監測可以為洪水預警做出貢獻。事情還要從1994年說起,尼泊爾境內有大量的冰川,天氣溫暖時冰川融化,極易發生洪水,1994年10月7日,一個原本能擋住冰川湖的天然水壩突然爆裂(堰塞湖潰壩了!),洪水衝入了下遊的村落,致使21人喪生,損壞了800多畝的農田。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將嘗試開展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前後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徵及其機理,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還將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它相關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向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相關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服務。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中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2.5級 國內地震2分鐘速報_新聞中心...
    中國地震局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1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8日在北京召開的2021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十三五」時期,中國地震監測能力大幅提升,全國大部分地區地震監測能力達到2.5級,其中首都圈1.0級,東部地區2.0級。國內地震實現2分鐘自動速報。
  • 人工智慧地震監測系統上線:2秒報出地震參數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速報員杜廣寶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他已經連續4個春節守在監測系統前,地震發生後在10分鐘左右核算地震參數信息,校正自動速報結果,給出正式速報是杜廣寶和同事們必須做到的事情。有沒有一種新技術可以解放速報員們緊繃的神經?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更快更準地給出地震參數信息?
  • 地震觀測技術發展暨現代地震監測儀器設備展開幕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全面總結和展示我國地震觀測發展進程和主要成果,激發地震局廣大地震科技工作者致力於地震監測技術進步的熱情,地震觀測技術發展暨現代地震監測儀器設備展於2009年9月27日在北京隆重開幕。
  • 卓翼科技參股公司地震監測預測系統助力地震預測AI算法大賽圓滿...
    多分量地震監測預測系統AETA是保證本次大賽評選結果公平、公正的最大功臣之一。AETA系統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有221個臺站,其中川滇地區約180個臺站,至今已有三年多的觀測數據積累。本次大賽僅提供了電磁擾動低頻均值和地聲低頻均值兩種特徵值,就取得了如此好的成績。主辦方相信,未來將更多的特徵輸入模型,將取得更好的預測結果。
  • 地震臺網中心蔣海昆:攀登地震預報科學高峰
    大膽探索,開拓創新奮鬥在地震預報崗位一線 面對地震預報科學新的機遇和挑戰,預報部一直堅持奮戰在地震預報第一線,在繼承中創新,大膽探索、堅守奉獻。 預報部在業務工作中努力創新,在完成預測預報業務工作的同時,開展地震風險概率預測實用化研發,積極探索地震預報新思路、新方法,平均每年在研科研項目和監測預報任務性課題40餘項,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課題和專題、自然基金、星火計劃項目等;發表核心以上期刊論文5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0餘篇;近幾年來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三等獎多項,多次榮獲中國地震局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先進單位和優秀集體
  • 科普|探索地震預報研究的一種新途徑
    強烈地震造成的破壞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全球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大陸發生的1976年唐山7.8級、2008年汶川8.0級、2010年玉樹7.1級等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探討海洋監測領域的「現在」與「未來」
    ;水下,以潛標為代表的各種海底觀測系統,拓展著海洋觀測的深度,也發展出不同的研究領域。在海底,除了進行海洋動力觀測,我國科學家還在進行哪些國際前沿的探索?2020年12月18日,來自國家氣象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及10多位嘉賓匯聚青島,以中國海洋學會海洋水文氣象儀器分會主辦、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儀器儀表研究所承辦的「海洋環境交叉監測技術研討會」為契機,分享新成果,碰撞新思路。
  • 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借力信息化提升防震減災水平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實現快速發展實時接收全國臺站數據和全球多個臺站共享數據,實現全國2分鐘內、全球10分鐘內有影響地震的自動速報。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作為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臺網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圍繞全國地震監測臺網數據的匯集、傳輸、處理、分析和服務等全流程業務鏈,初步構建起感知系統、信息資源、核心應用和智慧服務的新一代業務體系,帶動地震業務轉型實現快速發展。
  • 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開展測震學科技術交流活動
    為提升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學術水平,活躍學術氛圍,促進工作交叉融合,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於11月30日開展了測震學科技術交流活動。交流會特邀防災科技學院萬永革教授、省地震預報中心副主任黃耘、南京地震臺臺長陳飛到場指導。
  • 微地震監測為儲氣庫深度「體檢」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何宏芳 特約記者熊巧紅 通訊員馬志宏)11月18日,華北油田蘇橋儲氣庫群蘇4K-1X井通過連續36天的微地震監測顯示,東南部斷層活躍性非常低,標誌著蘇4儲氣庫斷層密封性良好。
  • 無錫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年度科技項目通過專家組驗收
    近日,無錫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在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組織召開「無錫市測震臺網震相殘差分析及校核方法研究」項目結題驗收會。江蘇省地震預報研究中心、江蘇省地震監測中心等單位3位專家應邀參加驗收會議。「無錫市測震臺網震相殘差分析及校核方法研究」項目是2019年度無錫市建設系統科技項目之一,由無錫市地震監測預報中心承擔課題研究工作。課題基於無錫市地震臺網中心近20年地震觀測資料結果,通過數據統計、殘差分析、模型構建、程序編制,形成一套較為方便、簡捷的測震數據糾偏軟體,為測震數據應用與研究提供更為精確的地震編目資料。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它主要用於地球物理場探測和研究,通過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為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信息特徵及機理提供新的途徑。同時,該衛星探測數據還可以為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凱史科技五杯甘斯接線圖
    五杯甘斯是凱史科技知識尋求者第338次教學上首次完整公開的新技術,五杯甘斯也稱生命之杯,其特點是用五個杯子一起生產不同的甘斯。
  • 關於地震監測預報
    這裡規定,「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但是實際上我們是不發布長期預報和中期預報的,發布的是一定時間的地震危險區。比如,我國2007年發布了24個重點防區,11個重點城市是可能發生地震的危險區。因此,建議這些地方也進行更正,不然也會對公眾造成混亂。郭鳳蓮委員說,第19條第2款,「專用地震監測臺網和強震動監測設施的建設資金和運行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
  • 「捕捉」地震的野外實驗室什麼樣——專家詳解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
    佔地78萬平方公裡、橫跨川滇甘貴等省份,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如此巨大的尺度和規模,讓人們很難想像,這將是一個科學家「捕捉」並深入研究地震的天然科學「實驗室」。為何要在如此大的區域建設地震科學實驗場?實驗場裡將開展哪些具體實驗?對當地普通人的生活會有影響嗎?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有關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