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六臂「變形金剛」 電磁潔淨度高「武器」多

  在衛星大家族裡,「張衡一號」是名副其實的小個頭:邊長為1.4米的立方體,發射質量約730千克。別看個頭小,它可是個載荷多、本領大、能屈能伸的「變形金剛」。

  2013年,國防科工局和財政部聯合批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立項。作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

  「『張衡一號』有6根超高收納比的伸杆機構,2根鉸鏈式4根捲筒式。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後4米多。如此一來,就讓原本擠在一起的各種載荷散開隊形,互不幹擾,各取所需。」衛星機械總體設計師劉江說。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武器」多多,搭載3類8種科學載荷: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和電場探測儀;探測等離子體的朗繆爾探針、等離子體分析儀、GNSS掩星接收機和三頻信標機;探測高能粒子的高能粒子探測器。

  在近地軌道靈敏、穩定、精確探測地球磁場變化,對衛星本體電磁潔淨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作為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研製中最大的難點是讓衛星相對於它的科學載荷「隱身」起來。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張衡一號』打造了我國新一代磁潔淨平臺,整星磁潔淨度達0.33納特,不到地球表面磁場強度的十萬分之一,幾乎把衛星本體無磁化了。」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周峰總監說。

  開啟我國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新時代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趙堅副司長表示,作為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主要用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但我們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的腳步不會停止。」趙堅說。

  電磁與地震有什麼關聯?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

  早在1965年,蘇聯科學家就發現了衛星電磁觀測在強地震前的異常現象,這一現象被隨後發射的多顆衛星反覆觀測到。21世紀以來,美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先後發射電磁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及其機理等。

  為什麼要發射衛星通過天基平臺進行監測?

  我國地震地面監測網只能獲取非常有限的相關電磁信息。而衛星監測覆蓋範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且無地域限制。

  「『張衡一號』彌補了常規地面地震監測手段的不足,開啟了我國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新時代。有了它,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級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級地震。衛星監測1年的信息量,地面監測需要20多年,能夠幫助科學家提高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的認識。」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說。

  得益於國際合作 服務科學研究

  發射成功後,「張衡一號」將迎來為期半年的在軌測試,通過星地比測和國際聯測的「模擬考」檢驗數據質量,之後在軌交付「轉正上崗」。

  「『張衡一號』得益於國際合作,星上裝載有義大利高能粒子探測器。各國科學家對『張衡一號』寄予厚望。接下來,我們將推進數據共享和國際聯測方面的合作。」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國際合作司)司長胡春峰說。

  親臨發射現場的義大利航天局局長巴蒂斯通表示,「中國的『張衡一號』是一顆配備良好、致力於獲取空間探測和地震活動之間關聯性的衛星。它將以極高靈敏度成為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貢獻者。」

  「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與法國電磁監測衛星Demeter相比,『張衡一號』增加了新的電離層探測載荷和科學試驗。」法國Demeter衛星計劃首席科學家米歇爾·帕羅特說。

  「張衡一號」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根據相關發展規劃,後續衛星正加速立項,「張衡二號」衛星有望於2020年發射。

相關焦點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介紹說,「張衡一號」是我國全新研製的科學試驗衛星,主要用於地球物理場探測和研究。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首次從天上「看」地震「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 集「黑科技」於一身的「張衡一號」
    ●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級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級地震  ●衛星監測1年的信息量,地面監測需要20多年  2018年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取得實質進展-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2月2日電 記者陳海波、楊舒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顆電磁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將服務我國地震監測研究,並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提供數據服務。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中新社發 汪江波 攝  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張衡一號」是中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用於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新的技術手段。  衛星取名「張衡一號」是為紀念中國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張衡。
  • 「張衡一號」:高科技打造地震立體觀測天基平臺—新聞—科學網
    幾天後,甘肅天水一帶的人快馬來報,證實前幾天隴西發生了地震。由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先於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約1800年,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 張衡對地震科學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張衡一號」衛星
    2月2日15點51分,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第一,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中國衛星攜帶「地震天眼」衝向太空!預測地震終於不遠了
    今天(2日)15時51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一飛沖天,上面一次性成功發射了7顆衛星,這是今年中國航天的第六次發射。在這7顆人造衛星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成功發射升空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 中國拉開行星探測序幕,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進入準備階段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人類即將開啟火星探測的序幕。據報導今年除了中國,還有美國和阿聯都將發射火星探測器。據悉7月14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正在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2020-07-03 中國青年報 邱晨輝 【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揭曉「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張衡一號衛星發射圓滿成功
    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採用CAST2000小衛星平臺,發射質量約730公斤。衛星搭載了3類8種有效載荷,根據國際合作協議,其中安裝了義大利提供的高能粒子探測器和奧地利提供的絕對磁場校準裝置。
  • 中國近年地震立體監測取得進展 將進一步發展監測
    [中國日報社記者]: 請問我國目前已經初步建立的立體災害監測系統還存在著哪些薄弱環節,需要有待健全?另外我國是一個災害品種繁多的國家,請問有哪些新舉措能夠提高防災減災的預警能力?謝謝。    [中國地震局震害防禦司副司長 杜瑋]關於地震的立體監測的問題,過去是比較困難的,大多數的觀測手段只能分布於地表。在近些年來,我們對立體監測也更加重視,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 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先進儀器儀表護航人們生命安全
    十年前,汶川地震發生時,我國還沒有地震預警,十年後,我國已建成了220萬平方公裡的地震預警監測網,成為繼日本、墨西哥之後第三個具有地震預警能力的國家。十年來,我國在地震監測儀器儀表研製方面也取得了眾多有價值的科研成果。
  • 中國「地震衛星」距離預報地震有多遠
    本報記者 馬 俊自從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後,很多人都歡慶「有望從太空提前預報地震」。但相關專家提醒說,現在就開始討論地震預測預報還為時過早,但中國和世界科學界在該領域的不斷積累,有望在未來攻克這個難題。
  • 中國拉開火星探測序幕
    隨著火星探測序幕拉開,「天問一號」將通過一次發射任務,實現對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邁出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屆時,當我們從地球「遙望」火星時,「天問一號」也將在奔向火星的路上。 「胖五」創造歷史 運載火箭拓寬中國航天舞臺 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中國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承載此次「天問一號」發射任務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創造中國航天的新歷史。
  •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登陸月球遠端的國家
    通過發射月-地數據中繼衛星,嫦娥四號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地月之間的測控和數傳中繼通信。  嫦娥四號任務走到「臺前」也意味著中國探月第四期工程大幕的拉開。探月四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包括開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月球南北極探測、建立無人的月球科考站,讓著陸器、機器人和地面上的人更好地聯合工作等。
  • 地震可以預報!中國「太空神眼」時刻緊盯地球的微小變化
    「張衡一號」在軌進行了地震帶軌跡匹配捕獲、平臺電磁潔淨度測試、地球磁場探測任務,到目前為止,「張衡一號」總共向地面發回38萬個數據文件,總共8.22TB。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司長胡春峰介紹,「張衡一號」後續主要任務將主要搜集地震監測、地球物理、空間物理、電波傳播等科研項目的在軌檢測數據,以進行後續的科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