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15點51分,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創造了我國衛星研製領域的多項第一,總體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衛星每5天實現對地球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度內的區域,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千米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地震帶和環太平洋地震帶。
中意合作充分發揮衛星數據應用效能
「張衡一號」衛星搭載了3種8臺有效載荷,分別是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和電場探測儀;探測等離子體的朗繆爾探針、等離子體分析儀、GNSS掩星接收機和三頻信標機;探測高能粒子的高能粒子探測器。
衛星上裝載的義大利高能粒子探測器,將與中方研製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互為補充,聯合開展探測。中國國家航天局會同中國地震局等有關部門組建國際科學委員會,開展探測數據的研發和應用。
跳出地球觀測地震 「張衡一號」肩負重任
據了解,「張衡一號」衛星擔負著三項重要任務:一是將建造全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平臺,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開展電離層多種物理量動態準實時監測;二是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徵及其機理,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三是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它相關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向航空航天、導航通信等相關領域提供空間電磁環境監測數據應用服務。
填補空白 「張衡一號」科學意義重大
「張衡一號」衛星能夠獲取全球地磁場和電離層環境及其變化信息,將填補我國在該領域信息獲取能力空白,支撐構建全球地磁場和電離層模型。同時,「張衡一號」衛星基於天基觀測優勢,提升中國全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能力,填補地面觀測臺網在青藏高原和海域地區觀測不足,獲取全球震例,大幅增加震例檢驗機會。此外它還能夠為空間天氣預警、通信導航環境監測、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持,服務於基礎科學研究。
據悉,以「張衡一號」命名電磁監測試驗衛星,主要是為紀念中國古代科技代表人物張衡在地震觀測方面的傑出貢獻,傳承張衡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學家群體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精神內質。
【責任編輯:駱秧秧】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