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2020-12-06 海南日報數字報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這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這顆以張衡名字命名的科學試驗衛星,將在高度約500公裡的太陽同步軌上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為地震機理研究、空間環境監測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提供天基平臺和新的技術手段。

  六臂「變形金剛」電磁潔淨度高

  在衛星大家族裡,「張衡一號」是名副其實的小個頭:邊長為1.4米的立方體,發射質量約730千克。別看個頭小,它可是個載荷多、本領大、能屈能伸的「變形金剛」。

  2013年,國防科工局和財政部聯合批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立項。作為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的第一個天基平臺,「張衡一號」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五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抓總研製。

  「『張衡一號』有6根超高收納比的伸杆機構,2根鉸鏈式4根捲筒式。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後4米多。如此一來,就讓原本擠在一起的各種載荷散開隊形,互不幹擾,各取所需。」衛星機械總體設計師劉江說。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武器」多多,搭載3類8種科學載荷: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和電場探測儀;探測等離子體的朗繆爾探針、等離子體分析儀、GNSS掩星接收機和三頻信標機;探測高能粒子的高能粒子探測器。

  在近地軌道靈敏、穩定、精確探測地球磁場變化,對衛星本體電磁潔淨度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作為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研製中最大的難點是讓衛星相對於它的科學載荷「隱身」起來。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張衡一號』打造了我國新一代磁潔淨平臺,整星磁潔淨度達0.33納特,不到地球表面磁場強度的十萬分之一,幾乎把衛星本體無磁化了。」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周峰總監說。

  三維地球物理場 動態監測更精準

  「張衡一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趙堅副司長表示,作為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目前利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尚不能直接預測預報地震,主要用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信息研究,為未來建立地震監測體系進行前期技術儲備,但我們探索地震孕育機理的腳步不會停止。」趙堅說。

  電磁與地震有什麼關聯?地震是由地殼運動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地殼運動能切割地球磁力線,或通過「摩擦起電」產生電磁輻射。

  21世紀以來,美國、法國、烏克蘭等國先後發射電磁衛星,用於研究與地震、火山相關的電離層變化及其機理等。

  為什麼要發射衛星通過天基平臺進行監測?

  我國地震地面監測網只能獲取非常有限的相關電磁信息。而衛星監測覆蓋範圍廣,電磁環境好,動態信息強,且無地域限制。

  「『張衡一號』彌補了常規地面地震監測手段的不足,開啟了我國全疆域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動態監測新時代。有了它,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級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級地震。衛星監測1年的信息量,地面監測需要20多年,能夠幫助科學家提高對地震孕育發生規律的認識。」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說。

  得益於國際合作 服務科學研究

  發射成功後,「張衡一號」將迎來為期半年的在軌測試,通過星地比測和國際聯測的「模擬考」檢驗數據質量,之後在軌交付「轉正上崗」。

  「『張衡一號』得益於國際合作,星上裝載有義大利高能粒子探測器。各國科學家對『張衡一號』寄予厚望。接下來,我們將推進數據共享和國際聯測方面的合作。」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國際合作司)司長胡春峰說。

  親臨發射現場的義大利航天局局長巴蒂斯通表示,「中國的『張衡一號』是一顆配備良好、致力於獲取空間探測和地震活動之間關聯性的衛星。它將以極高靈敏度成為地震科學研究的重要貢獻者。」

  「地震預報是世界難題。與法國電磁監測衛星Demeter相比,『張衡一號』增加了新的電離層探測載荷和科學試驗。」法國Demeter衛星計劃首席科學家米歇爾·帕羅特說。

  「張衡一號」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根據相關發展規劃,後續衛星正加速立項,「張衡二號」衛星有望於2020年發射。

  此次任務搭載發射了「少年星一號」等六顆國內外微小衛星。

  「少年星一號」微小衛星源於10多萬中小學生的創意和夢想,是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所有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均可使用「少年星一號」數據開展航天科普教育。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餘曉潔 劉斐 董博婷)

  乘「張衡一號」之風,「少年星」出徵——

  中國首顆教育 共享衛星成功發射

  據新華社北京2月2日電(記者董瑞豐)承載著10萬中小學生的創意和夢想,我國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2日搭載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為中小學生提供測控真實衛星的體驗,推動航天科普教育實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了解到,這顆衛星的主要功能是無線電存儲及轉發,並進行空間成像試驗、物聯網用戶鏈路驗證等。完成在軌測試後,「少年星一號」將面向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開放衛星通信資源。

  「少年星一號」是「中國少年微星計劃」的重要成果。首屆「中國少年微星計劃」於2016年4月啟動,共吸引10多萬名中小學生參與衛星功能的創意設計。

  「少年星一號」長10釐米、寬10釐米、高34釐米,重3千克,由九天微星在「少年星」原型樣星基礎上完成專業研製和檢測。

  九天微星是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投資的企業。公司創始人、執行長謝濤表示,所有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未來均可開設衛星測控科普課程,讓同學們在教室裡獲得天地互動的巔峰體驗,喚醒學生對未知以及未來的深層探索興趣。

  目前,基於「少年星」研製與測控的中小學航天科普課程體系已初步建立。位於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少年星」測控主站建成,位於海南文昌中學、東莞科技館、鄭州四中、安徽太和三中的「少年星」測控分站也已完成建設,位於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學、北京市永泰小學等校的測控分站正在建設中。

相關焦點

  •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中國發射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018-02-02 19,將包括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內的7顆衛星送入太空。
  • 揭秘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 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 「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為預報地震探路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由長徵-2D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送入太空。據國防科工局專家介紹,這次發射的「張衡一號」是我國地震立體觀測體系第一個天基平臺,即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2月5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到「張衡一號」發回的數據。地震是危害性極強的災害之一。據聯合國統計,20世紀以來,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數達260多萬。
  • 「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中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
  • 集「黑科技」於一身的「張衡一號」
    ●每年可以收集到全球10多次7級以上地震和150次左右6級地震  ●衛星監測1年的信息量,地面監測需要20多年  2018年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 「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將從天上「看」地震
    張衡一號發射狀態結構圖人民網北京2月2日電(趙竹青)2月2日,我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衛星的發射標誌著我國地震監測和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探索正式邁入太空。首次從天上「看」地震「張衡一號」是我國首顆觀測地震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重要裡程碑。
  • 【中國青年報】「張衡一號」衛星迎來最新研究成果
    中 小】 語音播報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揭曉「張衡一號」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實現南北共軛觀測。  2018年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我國因此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 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張衡一號」衛星
    2月2日15點51分,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成功入軌。 跳出地球觀測地震 「張衡一號」肩負重任 據了解,「張衡一號」衛星擔負著三項重要任務:一是將建造全球電磁場和電離層監測平臺,對中國及其周邊地區開展電離層多種物理量動態準實時監測;二是開展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電磁信息分析研究,探索地震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徵及其機理,為地震觀測研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三是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它相關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
  • 「張衡一號」:高科技打造地震立體觀測天基平臺—新聞—科學網
    幾天後,甘肅天水一帶的人快馬來報,證實前幾天隴西發生了地震。由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先於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約1800年,開創了世界地震勘測研究的先河。 張衡對地震科學的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2月2日15時5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 我國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取得實質進展-光明日報...
    本報北京2月2日電 記者陳海波、楊舒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我國首顆電磁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日15時51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該衛星將服務我國地震監測研究,並為航空航天、導航通信提供數據服務。
  • 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後年升空
    更為重磅的是,雙方將聯合研製並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我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聯合中心劍指世界一流開放研究平臺據介紹,天基遙感觀測是追蹤並評估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及其影響的主要手段之一,對監測、理解和預測全球變化至關重要。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是利用衛星(天基平臺)對全球變化各要素進行觀測和探測的系統。
  • 海氪日報 | 海南一號衛星預計年底在文昌發射
    每天打卡閱讀更快更深刻洞察新科技新商業━━━━8月3日,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持續至8月9日。據悉,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此次星地對接試驗包括了測控鏈路和數傳鏈路對接試驗,衛星系統與地面支撐系統將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全面認真測試及記錄,全面驗證了星地數傳接口和數據格式。
  • 「嘉定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來看這顆衛星能幹啥?
    「嘉定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來看這顆衛星能幹啥? 「嘉定一號」成功發射了!嘉定區新聞辦說,今早7點40分,我國首顆由商業航天公司獨立自主研發及製造的高性能微納衛星——「嘉定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長徵二號丁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中國衛星攜帶「地震天眼」衝向太空!預測地震終於不遠了
    今天(2日)15時51分,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一飛沖天,上面一次性成功發射了7顆衛星,這是今年中國航天的第六次發射。在這7顆人造衛星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成功發射升空的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
  • ...中科院團隊研究揭秘「張衡一號」衛星如何觀測到地磁脈動...
    記者7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該中心空間天氣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歷經1年多研究,初步揭曉中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2018年8月如何首次在電離層對Pc1地磁脈動進行南北共軛觀測。
  • 海南一號衛星進行星地對接試驗,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
    8月3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海南研究院在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持續至8月9日。據悉,海南一號衛星預計今年底在文昌發射。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
  • 福建首顆衛星「海絲一號」發射成功
    東南網12月2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張靜雯 通訊員 黃仡凡)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我省首顆衛星「海絲一號」搭載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進入測控站覆蓋區後,遙測信號顯示衛星工作正常,太陽翼、天線均展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 「天琴一號」技術試驗衛星升空
    央廣網廣州12月20日消息(記者鄭澍)今日11時22分,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場,搭載天琴一號衛星的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衝上雲霄。升空10多分鐘後,天琴一號衛星與運載火箭順利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顆由國家立項、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的技術試驗衛星,其成功發射意味著中國醞釀近20年、正式提出5年多的天琴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正式進入「太空試驗」階段。中國人自己的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方案距離實現又推進了一步。「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羅俊於2014年3月在一次國際研討上提出的。
  • 海南一號衛星啟動「星地對接」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三亞8月3日電 (記者王祝華)3日,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三亞站啟動海南一號衛星一期4顆光學衛星星地對接試驗。此次試驗為期一周。 星地對接試驗是對衛星重要性能指標及衛星信號質量進行核驗,標誌著衛星研製接近尾聲,即將交付發射。記者從項目主持單位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了解到,此次星地對接試驗包括測控鏈路和數傳鏈路對接試驗。